9月24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3年会在北京举办,同期还举行了主题为“碳市场扩容与CCER重启展望”的分论坛。在论坛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双碳研究院院长于洁,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总经理杨蓉,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国泰君安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围绕该话题进行探讨。分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主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欢迎各位嘉宾莅临本场论坛,今天我们将围绕“碳市场扩容与CCER重启展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当前,中国正在推动碳市场的稳健发展,碳市场的扩容和CCER的重启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时间表。随着国家对碳排放的严格管控,碳市场的扩容已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的重启将为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来自核查单位、保险、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碳市场参与方,他们将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我们展现多维度的行业洞见与前瞻展望。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双碳研究院院长于洁
议题一 | 从认证机构角度出发,分析碳市场扩容对各市场主体的影响:
全国碳市场自今年6月起已开始积极筹备扩容相关的准备工作,期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也有幸参与到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企业报告核算指南的编写,以及行业核查指南等重要环节的技术准备过程中。在发电行业纳入碳市场运行的两年多以来,碳市场通过这样一种市场机制来推动节能减排和降碳的示范效果备受认可。未来,随着其他七个行业的逐步纳入,将会对相关领域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从对国家贡献的角度来看,即将纳入碳市场的七个新行业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八大高碳排行业协同减碳,将有利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其次,从排放单位角度来看,碳市场机制的引入将有助于激励企业进行自我减排,优化碳管理。最后,从第三方核查机构角度来看,碳市场扩容将为第三方核查机构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其在确保不同行业数据质量方面的作用将变得愈加重要。
议题二 | CCER重启后,第三方审定核查机构的职责变化:
随着CCER重启,碳资产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碳资产与企业碳排放和减排量挂钩,为企业开展项目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审定核证机构的角色愈发重要。
最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的发布,标志着在审定核证要求方面有了显著变化。其中《管理办法》尤其强调了在项目的审定和核证过程中,需确保项目额外性、唯一性、真实性,以及可测量、可监测和可追溯。这些变化与2012年CCER市场初启时相比,政府干预程度明显降低,而将更重的责任赋予了第三方审定核证机构。第三方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审定和核实企业的碳排放量,以保证企业碳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资产交易的准确性,为碳市场的健康运营提供保障。例如,在森林碳汇项目方面,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据新的管理办法,确保样地面积、树种和种植年限等信息与项目设计文件的内容完全一致,从而保证项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以我们说,审定核证环节在碳资产交易和减排量量化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总经理杨蓉
议题一 | 碳保险业务的实践探索情况:
碳保险作为碳金融产品中重要的碳市场支持工具,旨在降低碳资产开发和交易过程中的违约风险。目前,尽管行业尚未对碳保险形成标准分类,但已有多项实践展现了碳保险可行的创新路径和未来发展潜力。
目前,保险业碳相关的行业实践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碳汇相关保险。这类产品旨在保障具有固碳吸碳能力的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源由于面临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的固碳能力下降提供补偿。例如,国寿财险已针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绿色碳汇,及渔业、红树林等蓝色碳汇开发了多款碳汇保险,并在福建、山东等地进行了落地试点。第二,碳捕集技术相关保险。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的应用对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类保险旨在为关键设备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损害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捕集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提供补偿。第三,碳交易相关保险,包括融资过程中的信用担保、碳损失保险等产品。总体来看,碳保险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覆盖面尚待拓宽,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议题二 |碳保险的发展路径展望:
从碳保险的服务空间来看,可通过丰富产品种类、融入循环经济、发挥风险减量管理等多维途径,推动碳保险领域的拓展创新。首先,为了应对日益丰富的碳资产种类,产品种类创新方面备受重视。随着碳市场机制的完善,许多原本难以定价的具有生态价值的标的正逐渐转化为可评估计量其价值的碳资产。碳保险的任务是评估这些碳资产的风险,并确定其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为碳资产提供风险保障。同时,传统保险产品也可以探索将承保客户的降碳表现纳入保险定价,实现产品的绿色转型。其次,理赔环节的绿色创新也应受到重视。以车险为例,每年大量的受损车辆处理过程中,新的低碳修复技术和再制造件技术的应用,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国寿财险在青海落地的一项绿色低碳生活平台项目,即鼓励消费者在理赔时选择低碳修复技术,通过碳能量积分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激励。再次,保险风险减量管理功能的发挥也是碳保险服务拓展的重要方面。例如,对于森林、湿地等各类碳汇的保护,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风险减量管理,如实施人工降雨以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保护碳汇资源安全。
为充分挖掘未来的探索潜力,主要需突破以下三方面。首先,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比如进一步规范强化相关领域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提升碳汇保险覆盖面等。其次,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理赔环节如何深度融入循环经济、低碳修复技术应用等方面。最后,加强人才培养,为行业提供对碳市场、碳金融以及相关产业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董善宁
议题一 | 银行业碳金融产品的实践:
自国内碳市场试点阶段起,银行便开始参与碳金融的创新尝试。然而,很多首单创新产品往往止步于首单,主要原因是产品供给逻辑尚未完善,如公允价值确定、抵质押率商定、交易量活跃度和法律属性判定等存在诸多未明确之处。
作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在碳金融领域自然成为重要的金融供给方。目前银行在碳融资业务上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基于通过碳资产质押形成合同债权来开展如碳配额质押融资、回购等融资业务;二是基于碳资产交易所形成的应收账款来开展如碳保理等融资业务。围绕这两种基本融资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寻求跟其它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来构建新的碳金融服务模式。例如与证券公司或碳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尚未签发CCER的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或是与基金公司合作设立资管架构,将碳减排项目的部分优先收益权受让给市场,从而回收股权资本金或是达到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等。除了融资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为CCER市场和碳市场的交易结算提供非融资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未来,银行还期望探索碳资产的托管业务,尽管目前因为交易市场开户等原因暂时无法进行,但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成熟,托管业务有望成为碳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议题二 | 银行业参与碳市场和CCER的路径展望:
近期,随着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壮大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成熟,CCER市场的重启引发业界关注,为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狭义角度来看,银行可以为CCER市场交易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基于CCER的质押合同债券或应收账款,提供收益挂钩类或是交易类的融资服务。例如,发行收益与CCER交易收益挂钩的债券成为银行业重要业务领域之一。同时,创新性的产品服务也在不断吸引财政资金的注入,例如提供与CCER收益挂钩的碳资产挂钩存款方案。
从广义角度来看,CCER项目对资金的需求为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或定制融资产品。首先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政策性工具来降低CCER减排项目的融资成本。一方面是利用人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票据再贴现等。这方面,江苏银行创设了一个基于支小再贷款的、专门支持碳减排项目的普惠类金融产品“苏碳融”。另一方面是利用财政优惠资金,有效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例如,江苏银行与财政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合作推出的“绿色创新组合贷”。其次是跨机构合作的探讨,例如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为早期CCER项目提供资金。
此外,国际碳市场的发展也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例如,《巴黎协定》下的ITMO和SDM的国际碳金融交易机制,也将为银行跨境融资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
综上所述,银行作为金融供给的主体,能够在多个方面参与推动碳市场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不成熟、各种机制的欠缺等问题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市场主管部门和不同类型的金融同业共同努力去克服。同时,业界也期待第三方智库的参与,共同推动CCER市场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和效率提升。
国泰君安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
议题一 | 国泰君安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
国泰君安深耕国内碳市场近十年,作为国内碳金融业务发展早期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其业务经验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考虑盈利路径。作为证券公司,国泰君安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对市场的专业研究和认知以及领先的交易定价与产品创设能力,其深度参与境内外碳资产交易,不论是现货、远期或是将来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国泰君安均在不断探索;此外,作为双边报价的券商,国泰君安为有交易需求的实体企业客户提供流动性,提升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第二是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国泰君安在广东、福建等地方试点市场开展碳资产买断式回购业务,帮助企业盘活提前发放的碳配额或者自身持有的减排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此外,国泰君安也为绿色减排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购买承诺,帮助项目主体实现减排项目变现。
第三是帮助投资人获利。国泰君安通过发行碳金融产品吸引投资人,如其创新发行首单挂钩碳排放配额的收益凭证,挂钩标的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东省碳排放配额,若广东碳市场价格上行,投资人可以获得超额回报,资金进而会继续流动到碳资产开发、低碳技术等领域;此外也包括一些未签发出减排量的CCER远期金融产品,推动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同时迎合企业融资需求。
议题二 | 未来券商在碳市场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是帮助绿色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券商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中介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金,而后去支持前端企业的低碳技术发展,包括股权投资、服务IPO上市以及提供债务融资工具等,类似于传统金融业务,但服务对象更针对绿色。第二是充分发挥价值发现职能。交易是券商的核心能力,通过现货、远期的交易,提升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流动性。第三是金融产品广泛创新。券商可以积极创新以碳配额和碳信用为标的的碳金融产品,服务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导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另碳资产不再仅仅是实体企业满足减排履约需求的政策性工具,其金融属性也被充分使用,成为控排、减排企业手中有价值的“真实”资产。
新媒体编辑:陈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