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6.1

发布时间:2022-06-01
国内
(一)全国

1.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访欧期间与各方就气候变化问题交换意见

2.央行研究局课题组: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系统化金融支持

3.中国太保落地全国首笔温室气体控排企业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二)地方

1.四川省凉山首个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项目即将在会东投用

2.2023年底,湖北省十堰垃圾焚烧总日处理能力将达到2000吨以上


国际

1.欧盟委员会禁止匈牙利使用俄罗斯石油?匈总理称已成功驳回

2.俄乌局势进展:土耳其提议三方会谈 欧盟就部分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达成一致

观点

气候投融资专家梁希: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要警惕以减碳之名,行“漂绿”之实。

投入碳中和的公共资金,应该让真正产生“额外”气候效益的绿色项目受益,而不是给社会责任表现好的富豪发放救济金。同时,梁希还提到,目前中国企业在减碳上口号喊得多,大部分ESG报告是粉饰橱窗,要真正大规模减碳行动仍然比较困难。他告诉中国企业,不要因为短期的缺煤缺电现象而忽视长期的减碳趋势,否则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减碳的同时,适应气候变化也会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如果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没有把气候危机纳入考量,损失将是巨大的。在气候适应上,金融和市场力量能扮演何种重要角色,催生哪些机遇?现在离实现《巴黎协定》的1.5 ℃温控目标,时间窗口只剩十年左右,也有科学家认为只剩五年。

郑州可能不是孤例,中国大多数城市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准备,还远远不够。像郑州、兰州,以前不太可能有强降雨,今后在如此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下,城市应该如何应对,是新的研究课题。中国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包含气候适应章节,但城市气候适应工作还没有被列为优先事项。

目前中国对气候适应与营商环境关系的研究,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比较滞后。首先,“双碳”目标提出之前,大家对适应气候变化不够重视,真正的投入力度远远不足。现在,一方面有了“双碳”目标这个大背景,另一方面政府绩效的考核与灾害应对水平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看到每个城市非常重视应急、气象、防灾减灾。但在技术、资金、专业和体制机制上,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规划、推进这些工作,还不是特别清晰。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宋汶禹

新媒体编辑:白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