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 中国银行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将绿色金融打造为中国银行的新名片
(二)地方
1 内蒙古印发工作规定,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2 北京大气污染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
3 黑龙江省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4 全球首个“垃圾制氢+碳资源化”绿氢绿炭工厂落地襄阳
国际
1 联合国报告称现在行动可使温室气体排放2030年前减半
2 英国预计将在5年内将用可再生电力替换天然气发电
3 巴西企业用生物质替代煤炭助力钢铁业脱碳
观点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
目前清洁能源的成本高于化石能源,经济主体由化石能源转为选择清洁能源的动力不足。因此,要推动碳中和,就要降低绿色溢价,主要路径有三个。
通过碳交易、碳税形成碳价格,以提高化石能源成本。与碳的社会成本估算不同,在绿色溢价框架下,通过碳税、碳交易确定碳的价格,目的是在操作层面让化石能源的成本高于清洁能源。绿色溢价还可以同排放占比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思考行业层面的碳定价机制选择问题。综合来看,碳税和碳交易各有优劣,不可偏废。
加快技术进步,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清洁能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储量大,中国的石油储量86亿吉焦,风能储量2919亿吉焦,太阳能796800亿吉焦。因此,太阳能具有巨大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低成本使用太阳能的技术手段。清洁能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制造业属性。化石能源是一种自然禀赋,中国缺油富煤,难以改变。清洁能源作为一种制造业,具有规模效应,随着光伏、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我国光伏、风电技术进步加快、造价大幅下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这是中国的显著优势。此外,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还可以用绿色溢价进行量化展示,中国的绿色溢价从2015年到现在快速下降,主要是光伏、电动汽车等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绿色溢价对行业技术成熟度的刻画,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制定碳中和政策。
加强社会治理,实现生活理念的转变。实现碳中和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工程,如果仅靠短期的行政干预,会对经济带来很大的滞胀冲击。虽然碳中和意味着经济难免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但这并非需要将所有的转型压力集中在短期消化,而应更多考虑中长期的长效机制。由于很多时候是生活习惯、文化理念、社会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消费行为、影响我们的经济活动,所以碳中和中长期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入手,从倡导节能节约的个人生活习惯,到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的设计,再到绿色标准的制定等。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邓昊昱
新媒体编辑: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