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石琳:解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对中国海外绿色投融资的战略价值

发布时间:2025-04-22作者:石琳

202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在全球绿色转型深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推进金融制度型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又一关键政策文件。尤其对于海外绿色投融资领域,《行动方案》直击融资效率偏低、风险防控薄弱、支持工具单一等核心痛点,并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彰显了绿色发展与对外开放协同推进的战略定力。


一、政策背景:绿色转型与高水平开放的战略耦合

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变革的核心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绿色债券发行国,正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深度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然而,“走出去”的绿色项目,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绿色交通等,面临项目周期长、资本密集度高、跨境结算复杂、风险敞口大等现实挑战。

上海作为国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战略高地,肩负着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使命。《行动方案》的出台,正是在落实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双重战略的背景下,旨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绿色投融资中的枢纽作用。


二、构建“绿色走出去”的金融基础设施从“便利”迈向“高质量”,助力绿色出海

《行动方案》围绕跨境结算、汇率避险、融资服务、保险保障、综合金融服务五大领域提出18项具体措施,以制度型开放与功能型建设为双轮驱动,致力于构建高效、透明、可持续的跨境绿色金融生态系统。

一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数字化服务、推广CIPS系统、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拓展跨境数据共享机制。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也为绿色项目的碳数据披露、ESG评估、绿色绩效跟踪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相较以往政策侧重“通道建设”或“合规管理”,《行动方案》更突出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首先,该政策强调提升系统化支持能力,从资金池优化到CIPS跨境人民币网络,从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数字人民币国际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其次,聚焦服务绿色与高科技企业,明确将绿色低碳供应链、绿色航运、新能源汽车、大型成套设备等作为重点支持领域,“绿色” 成为政策聚焦的核心标签。同时,强调强化金融风险防控,通过汇率避险、出口信保、再保险机制等手段,为“走出去”项目提供稳定的风险缓释机制。《行动方案》力图在政策、工具、平台和风控等多维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式金融支持体系。


三、为中国海外绿色投融资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一)优化资金配置机制,破解跨境资金调配难题

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普遍面临“长周期、高风险、多币种”的融资挑战。《行动方案》通过优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支持企业在沪设立全球资金池、推动自由贸易账户与普通账户结算功能互通,为绿色项目提供了灵活高效的全球资金管理工具。

政策还提出延长跨境结算时间、鼓励自动化结算、加强全球资金实时调拨能力建设,为海外光伏发电、风电等绿色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推动自贸账户无延迟收付、支持其为跨境电商提供绿色结算,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绿色供应链企业的流动性,还提升了绿色产品“走出去”的金融便捷度。


(二)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工具,提升融资可得性与透明度

《行动方案》提出“运用区块链技术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并明确“开展碳足迹认证试点,逐步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这一政策设计意味着企业可凭借碳减排绩效、绿色认证等链上信息获得融资便利;银行可通过“精准画像”机制,基于绿色数据提供差异化利率与信贷额度;上下游中小企业可通过电子仓单、应收账款、订单融资等形式突破融资瓶颈。

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基建往往带动多个行业集群出海。通过将订单、物流、仓储等关键节点信息上链,可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可量化、可监管,为绿色认证与绿色融资提供真实数据支撑,推动银行基于碳足迹数据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增强绿色投资生态的系统韧性。


(三)发展绿色航运金融生态,推进绿色产业标准国际化

绿色航运作为《行动方案》中提及的重要支持方向,兼具国际标准输出与绿色资产创新双重价值。首先,政策支持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制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承保与理赔标准,实质上是在为绿色航运金融打造“上海规则”。其次,对中国绿色航运企业而言,政策提出加强再保险机制建设,提升特殊风险转移能力;鼓励大宗商品清算平台落地跨境人民币清结算;支持绿色船舶出口企业获得信用保险与融资保障。

在全球碳中和趋势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绿色船舶和绿色航运已成为船舶制造、港口物流企业转型的关键方向。《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有望带动形成以上海为枢纽的“绿色航运+绿色金融”复合型服务生态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下,不仅能实现“造绿色船”,更能“用绿色金融为其护航”,从而进一步强化我国在全球绿色航运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四)多元化融资工具增强绿色项目可持续性

绿色项目对融资结构的稳定性与弹性要求更高。《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跨境银团贷款中心在沪设立;拓展境内双向融资支持体系,探索并购贷款支持绿色出海项目;允许企业通过“境外直贷”“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形式实现资金统筹;支持再贴现窗口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试点,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通过“玉兰债”拓展绿色债券国际发行渠道。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绿色项目在境外复杂环境下的资金稳定性,扩大绿色资产的国际吸引力,同时加速中国绿色债券等产品的国际接轨。


(五)强化风险管理机制,保障绿色项目可持续运营

《行动方案》同步完善保险保障体系,构建涵盖出口信用保险、跨境人员险种、再保险在内的综合风险缓释网。对绿色项目而言,这一安排可帮助投资人提前识别东道国政策、汇率、环境等综合风险,优化项目融资条件,提升金融机构承保与风险定价能力,增强项目整体信用水平。尤其是跨境再保险机制的强化,有效解决传统保险覆盖有限、再保险不足的问题,为中国绿色企业全球布局构建更稳健的保障体系。


四、结语与展望

《行动方案》的出台,为绿色资金“走出去”开辟了更宽阔、更高效、更安全的通道。其以政策组合拳打破“制度摩擦”,打通绿色资金出海通道;通过保险、汇率避险、数据风控体系,为绿色资本出海构建“安全垫”。《行动方案》作为制度型开放与功能型提升的融合之作,正在构建一个服务绿色“走出去”的跨境金融支撑体系。

为推动政策落地,建议制定绿色跨境金融指标体系,将绿色供应链、绿色航运等纳入考核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海外投资风控模型与投研数据库;推动上海探索构建绿色金融纠纷跨境解决机制,完善法律保障;加强与多边开发银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制定绿色项目国际标准。

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精准落地,上海有望成为全球绿色资本配置与绿色金融创新的关键枢纽,助力中国绿色金融迈向“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新阶段。



作者:

石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