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产业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健康及养老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总结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国内外实践,指出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推动数据共享与跨部门协作等策略,促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
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4%,预计205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4.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2.9%—37.6%。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增加,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有所提升,这既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我国老年人消费将从2014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50年的10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从8%升至33%,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智慧养老产业是以智能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为载体,面向群众的健康及养老服务需求,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形态。近年来,随着养老需求的增加与互联网技术的突破,智慧养老产业逐渐从概念设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先后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目标和措施。据《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9)》统计,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从2014年的0.17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2万亿元。2022年,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已达8.2万亿元,预计2024年或将超过11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22万亿元。
二、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一)新加坡
随着中央公积金计划的成熟和对老年人口增长的关注,新加坡政府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养老解决方案。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进一步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如在“智慧国家2025”计划中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深化智慧养老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如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等,创建更加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深化了智慧养老体系,创建更加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继续倡导“乐龄”养老理念,强调老年人的积极参与和社会融入等。目前,新加坡的智慧养老方案涵盖了远程健康监测、紧急响应系统、智能家居设备和数字化社交平台等项目,同时与私营部门合作,引入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疗法和在线教育平台等创新服务,丰富老年人生活体验。
1.智能传感器项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2015年开始研发智能传感器项目,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多种传感器,无需使用摄像头,即可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各项指标。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冰箱门、沙发或门口等地区,推测老年人的用餐情况、体重或社交状态,判断老年人频繁开关门或突发重病、行动异常等情况。该项目已进入实地测试阶段,获得老年人家庭较好反馈。
2.宏茂桥疗养院项目
宏茂桥疗养院采用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创新理念,配备了392个长期住院护理床位、80个短期住院护理床位,并提供日间托老服务。疗养院设计了智能辅助生活设备,鼓励老年人康复后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智能养老院模式将不同的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养老资源最大化。
3.养老智慧化平台项目
新加坡国立养老智慧化平台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建设,用于国内老年人的生活便利、安全监护、健康检测的统一实时管理。该平台一期为七个城市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二期和三期逐步拓展到国内其他城市,目前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二期正在实施过程中。平台功能包括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护、老人安全紧急信息的实时上报、老人健康的实时监护等。
(二)荷兰
荷兰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之一,荷兰政府将科技和养老相结合,在智慧养老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完善健康衰老理念。荷兰强调“健康衰老”,即在一个人身体机能还完善时,鼓励老年人发挥自己的机能独立生活;在老年人真正需要照料时,通过制度和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维护老年人尊严。二是构建生命公寓模式。生命公寓的价值理念包括“YES文化”以及“用进废退”的理念,,即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鼓励老年人保持自理能力。此外,还提倡“泛家庭”文化,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交和被关怀的氛围。三是完善综合护理计划。荷兰实施了全国老年人护理计划(NPO),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支持与福利,收集体弱老人的情况、评估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完善的综合护理。
1.机器人养老项目
根据测算,到2040年,荷兰老人服务需求为1.8亿个小时,而人力只能提供8000万小时,短缺的工时需要由服务性的机器人来补充,机器人养老是大势所趋。荷兰部分养老院已引入机器人技术来辅助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健康监测,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如协助行走、服药提醒和日常生活辅助,还能够通过集成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此外,机器人在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动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问题,增强老年人的互动体验。
2.物流智能养老模式
为了解决居家养老的问题,荷兰以数字化、信息化的物流系统为基础,开发了智能物流系统与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通过高效的物资配送和信息流通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这一模式依托于先进的物流技术,如自动化仓库管理、智能运输系统和实时追踪技术,确保老年人所需的医疗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等能够快速、准确地送达。同时,智能物流系统与养老服务平台紧密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算法优化配送路线和库存管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效率。此外,荷兰物流智能养老模式还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和偏好信息,实现定制化的物资配送方案,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三)中国
我国自2017年开始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并在2023年开启了试点示范复核工作,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分阶段进行智慧养老产业建设。
1.家庭智慧养老床位项目
北京市西城区加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管理,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养老驿站照护服务,将原本只能在养老机构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带入老年人家庭中。这种方式帮助失能老人家庭解决了照护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2.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大同市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398贴心保”智能化终端设备和“398智慧养老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涵盖了助救、助购、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六助”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智能养老服务平台
天津市打造“银发”智能服务平台,通过科技赋能、智慧适老,强调创新供给和提升能力相结合,为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感知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打造立体化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平台关注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健康管理、随身监护、生活服务、情感关怀等场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方案。
三、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仍需重视
智慧养老涉及个人健康数据、生活习惯、行动轨迹等信息,需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传输和使用,防止信息泄露,保障隐私权不被侵犯。未来的政策制定需加快更新步伐,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清晰度,细化数据保护对象的表述,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合理界定保护权限,避免权限过度分散。此外,完善问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减少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增强社会对智慧养老服务的信心与信任。
(二)老年家庭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度有待提升
尽管数字技术发展和普及速度较快,但消费者对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和支付意愿仍需提高,市场规模和需求有待进一步培育。智慧养老产品进入市场,需要打破老年人的认知隔阂,并让老年人愿意接受科技产品应用于养老服务过程,例如接受护理机器人提供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等。服务机构仍需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社区、医疗机构等多种渠道提高智慧养老服务的市场认知度;加强产品与服务的应用示范,展示产品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让老年人愿意接受智能科技应用带来的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三)社会资本支持力度还需提高
智慧养老产业的创新与成长,仍需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和积极支持。智慧养老项目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对多元化融资渠道的需求迫切,而资本市场对智慧养老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尚需提升,部分金融机构尚未推出针对性的优惠贷款条件,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等多元融资方式的发展亟待完善。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提高行业服务标准、优化融资环境等措施,有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并完善智慧养老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权责关系,以及智慧养老服务的认定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补贴政策等,为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养老领域,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推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推动智慧养老产业走向成熟。
(二)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设计透明的数据收集和使用规则,建立严格的数据加密和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强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风险评估等技术防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滥用。加强从业人员的数据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数据保护意识和能力。设立智慧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管机制,定期对各类智慧养老服务进行考核评价,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畅通投诉处里渠道,及时满足老年人及家属的合理诉求。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增强公众对智慧养老服务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三)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智慧助老计划,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并对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界面进行适老化改造,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创新“互联网+”服务模式,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提升其接受度、参与度。同时,加大对物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所需的网络覆盖、数据传输、计算存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推动社区、居家、机构等养老服务场所的信息化改造,配备必要的智能设备和服务平台,为智慧养老产业提供硬件支撑。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优化网络布局,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四)提升技术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如设立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示范项目推广、人才培养等。支持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研发适应老年人需求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养老的技术含量和用户体验。完善智慧养老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智慧养老专业或方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增设相关课程,探索多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养老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数字化素养和操作能力。引入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五)强化对智慧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养老产业的初期投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养老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措施。创新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及引入保险保障。此外,整合政策信息、项目库、投资人数据库等资源,搭建智慧养老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效率。建立智慧养老企业及项目信用评价体系,公开透明地披露相关信息,增强社会资本对智慧养老产业的信任度。在平台搭建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数据分析智慧养老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提升社会资本对智慧养老产业的认知度和投资意愿,引导长期投资。
(六)推动数据共享与跨部门、跨领域协作
构建或整合现有养老服务系统,形成集政务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家庭、服务商等多方数据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数据库,建立多部门、多领域参与的智慧养老协调机制,以及数据交换中心或数据开放平台,采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可信共享,实现数据接口的标准化,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共同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本文原载于《金融纵横》2024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曲佳宇,丁丽婷.我国智慧养老产业 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J]. 通信世界, 2024, (15).
[2]刘晓艳,许跃文.数字经济赋能养老产业的增长路径研究 [J]. 人口与经济, 2024, (4).
[3]左美云. 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和路径[J]. 人民论坛, 2024, (13).
[4]冯文猛. 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6).
[5]朱艳霞. 以智慧养老驱动长寿经济[N].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4-04-11.
[6]陈沿倩. 现行智慧养老体系完善路径探索[J]. 商业经济, 2024, (2).
[7]王立剑,朱一鑫,马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进路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
[8]彭青云,张俊玲,洪焕森.我国智慧养老产业政策梳理、应用场景、面临挑战及其对策[J].智能社会研究,2023, (4).
作者: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