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简称“中财大绿金院”)2024年会在北京举办,期间举行了主题为“从识绿到扩绿,让普惠金融添绿翼”的分论坛。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研究员刘霞、蚂蚁集团合规部总经理李鑫、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莫秀根、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林武参与论坛讨论。中财大绿金院助理院长严展主持本场论坛。以下为论坛实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严展
欢迎各位嘉宾莅临本场论坛,今天我们将针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在刚才的成果发布环节,我与包婕从两个比较窄的切口,介绍了一下我们的研究和探索。(IIGF年会|中财大绿金院绿色普惠金融平台及绿色消费研究成果发布)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来自宏观金融研究领域、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领域、碳核查领域的专家,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探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如何做好融合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从宏观层面谈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之所以叫“实施意见”,而不是“指导意见”,说明其重要性是“迫在眉睫”的,意见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十分系统地梳理,也很聚焦、很实际,其中也重点强调 “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农业企业、农户技术升级改造和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支持”。这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精神是一致的。
绿色发展是对生产和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普惠则是需要下沉的,发展普惠金融充分体现金融的人民性,要解决弱势群体、小微企业发展、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服务问题。未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一定也离不开这个两个元素。
然而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上的不断尝试,至今为止没有探索出很好的路径,金融服务“嫌贫爱富”没有根本改变,比如给予大额存款的高利息,再比如农村金融服务,不论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再努力,但一些根本性的痛点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发展普惠金融也好、绿色金融也好,要找到痛点,才是关键。比如支付宝的成功,就是发现了中小商户和用户在收付款和信用方面的痛点,并开发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一家叫传音的公司,在非洲手机市场有接近50%的市场份额,其实其技术含量并不高,它的成功是聚焦解决了非洲人民使用手机中的痛点问题,如拍照的“曝光补偿”,多运营商的“四卡四待”,电池的“超长待机”等实用功能。
具体到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怎么结合,宁夏黄河银行就做了非常落地的工作,他们首先普惠做得很好,80%信贷投放在农业农村领域,现在他们发展绿色金融就要破解识别的难题,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来说没有问题,他们有大量科技投入、有专门团队,但是到县、乡,业务都非常零散,有的农商银行业务人员要管上百户有贷户,就是很大障碍了。中财绿金院提供简单易行的系统,信贷员很容易上手,先从存量贷款绿色挖潜,在到营销嵌入做增量,不增加信贷员的负担,成效就很显著。
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不仅要体现在产业领域,还要关注消费领域,往往绿色产品都有溢价,比如标上绿色有机的鸡蛋价格就比普通鸡蛋高很多。绿色是有标准的,有标准就意味着要担负成本,标准越高,相应成本就越高,这个成本最终由谁来承担就是问题,有多少消费者目前愿意承担绿色溢价呢?因此这也是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瓶颈。第二这个溢价怎么计算出来,现在很多研究在这个方面,关注还不够,做金融基础研究都知道,首先要解决定价的问题,怎么把成本转化成收益也要思考。最近一两年,华尔街对ESG产生了一定反感,因为做ESG就要花钱,如果看不到长期效益,对投资而言,是不可能持续的。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研究员刘霞:以江苏银行实践为例谈商业银行视角下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
江苏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较早,从战略布局、治理架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据2024年半年报的数据,绿色金融规模突破5600亿元,增速达到22%,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行资产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绿色金融也是我行特色化经营的重要方向,并且已经构建了涵盖公司信贷、跨境、投行、普惠、同业、托管、零售、网金、理财、租赁、消费、乡村振兴十二大业务板块的集团化可持续金融服务体系,多项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创“业内首单”。
在普惠金融方面,我行秉持“做小微就是做未来”的理念,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坚持做真小微、真做小微,持续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覆盖率,努力成为小微客户的“贴心人”。江苏省中小企业资源丰富,我行已实现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全部网点,不断增强对小微企业及重点帮扶群体的服务能力。截至今年6月末,我行小微贷款余额超6800亿元。在助农金融服务方面,我行积极推动绿色涉农、农业科技、助农商城等“农业+”行动升级扩面,不断满足三农领域多样化服务需求。截至6月末,我行支持新型农业主体8185户,涉农贷款近3000亿元。
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是多数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银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二八定律”,要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能否打破二八定律,抓住长尾客户,寻找契合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合格贷款人至关重要。然而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依然存在一定障碍。一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希望获得的,能够判断它可持续生存的信息能否拿到,传统财务指标具有多大可靠性,或者之前所积累的财务模型或者方法,能够起多大的作用?二是获客的成本较高,小微企业单户融资金额小,然而商业银行依然要花费较大投入,去做大量的筛选和营销。三是监督的成本依然非常高,因为国家中小微企业的存活率,或者生存周期有相应的数据可以查,三年一个周期,甚至更短,加之普惠客户分散且数量多,因此银行投放后还要给予相当精力去做贷后管理。
在整个绿色或者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如果能够有方法和手段,识别出其绿色发展的能力趋向,或者有绿色转型的行为,可以认为这类企业相较其他企业,具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潜在机遇。商业银行的确值得去关注普惠金融领域的绿色发展空间,如何去做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还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环境,要有明确发展定位,也就是这方面的规划要做实,然后在治理架构上做好保障。比如我行推动绿色金融方面,设立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执行层”三级治理架构,董事会层面,该行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对绿色金融、气候及ESG风险管理、金融普惠及健康等重要议题进行研判与审议。高管层面,该行设立由总行部门和子公司组成的绿色金融委员会和工作组,统筹全行资源齐抓共管绿色金融。执行层面,该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总行一级部门),牵头全行绿色金融发展;增设分行绿色金融委员会、绿色金融团队和专职岗位,打造绿色金融专业化人才队伍。其次,需要有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方案,有了针对性的产品,在推进业务发展中,就会有抓手。比如我行针对储能、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制定了《江苏银行“新三样”产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江苏银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服务方案(2023年版》等,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绿色金融服务,再比如在转型金融实践上,江苏银行在业内率先发布《江苏银行转型金融框架》,明确全行转型金融发展方向,构建了涵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低碳园区建设、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技术进步等领域的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并发布了“江苏银行信贷客户ESG评级体系”,创新推出“ESG表现挂钩贷款”“碳账户挂钩贷款”“碳配额质押贷款”“低排贷”等转型金融产品。第三,要依托信息化手段,降低获客成本、管理成本,我行围绕全流程的运营管理、全流程风险管控、全方位的合规管控,推进普惠金融数字业务管理体系迭代升级,依托数字技术深化全流程的运营管理、强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细化全方位的合规管控,设置10多类数智化管理模型,近1000项自动审批和系统决策规则。
蚂蚁集团合规部总经理李鑫:从绿色消费金融视角谈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绿色消费金融方向的标准在国内长期存在空白。这个领域探索面临几个主要困难。
第一,在绿色消费金融领域里,如何证明消费信贷的资金是用在绿色方向,这对所有金融机构来讲是核心问题。不是证明不了,而是对金融机构来讲,全链路证明成本太高,与相同贷款产品相比没有成本收益优势来承担。
第二,目前整个国家体绿色相关的政策配套,都集中在以绿色产业目录为基础的政策体系里,所以监管的统计指标体系,也是以此为基础。导致目前绿色金融的扶持政策中,绿色消费金融都无法适用,这回到刘首席提到的问题,商业可持续的问题没法解决。
第三,从消费者角度。大家现在讲消费降级,即使消费没有降级,绿色产品比起同等的消费品以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手段,一般都会存在绿色溢价。如何说服消费者,愿意花钱去买同等功能但是更贵的消费品,这是消费者意识和意愿的问题。
这几方面的困难,客观上阻碍了金融服务绿色消费、提升绿色消费和赋能绿色消费的能力,这也是绿色消费金融方面长期存在空白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做绿色金融需要有一点情怀和初心,想去做一些从未来来看是正确的事,哪怕在现在可能比较难或者不经济。在重庆人行的指导下,我们结合蚂蚁的特点,在绿色消费金融方面的展开的探索有几个特点:
一是依靠技术。蚂蚁集团有大量线上化、数字化场景数据,它也有亿级客群和支撑亿级交易实时反馈的技术能力。我们思考,能不能使用技术手段来解决难点问题。这里要讲到核心的产品,就是支付宝上有个金融产品叫花呗。花呗是消费资金定向支付给商家的消费信贷产品。这就解决了链路问题。
二是客户授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的商家信息或商品信息,通过金融机构去确认和核验资金用于消费的绿色性质。金融机构核验之后就避免了消费者本身具证成本和困难,从而使得链路搭建起来。通过金融机构自身完成资金链路的确认以及商品信息确认,来实现绿色认定,核心是确定商品端是绿色就可以了。这促成了我们和中财大绿金院合作探索制定绿色消费金融标准,因为从金融机构无法给出什么产品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标准使用的全部都是比较成熟的行标、国标类为基础,还包括主流国际标准。
但我们发现,解决绿色认定的问题,当仍然没有解决提升绿色消费意愿的问题。花呗是产生在互联网交易场景之中的金融产品形态,我们一般会开玩笑的说花呗是有“网红”体质的,它和消费者有非常密集的交互。我们通过线上运营投入,比如向消费者提供分期免息券,或者使用还款红包补贴,用这种互动投放加上消费者教育,比如和平台天猫去合作绿色专场等形式,拉动消费者购买绿色的意识和行为的意愿。
这样摸索到了前两个问题的方向,但我们是希望不光跑通链路,希望这个模式不光蚂蚁可以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复制,所以还要寻找商业可持续性问题的解法。其实现有整个政策绿色补贴在国家层面是很大的力度,但给予生产端的多,消费端的少。如果可能创造这样一条可核验、可追溯、可审计的链路,让国家知道它的补贴通过这样一种定向化金融产品投放给消费者,定向投放在绿色消费这个领域,绿色产品的消费上,其实可以推动争取把补贴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化。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想法了,但也是我们想坚持瞄准的远方,它往下走的过程是非常庞杂、有很多困难需要循序渐进的。我们做了几方面工作:
一是借助花呗产品,借助本身场景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标准和扩大标准的应用范围要实现模式上的可持续、可核验、可追溯,要做到场景可识别、链路可打通、模式可复制、信息是可核验可追溯的。可以通过云计算、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来做到这个过程。第二步是对资产进行打标,形成绿色资产。第三步是把这部分绿色资产,发行绿色ABS或者绿色金融债。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入更多资金投入绿色消费金融支持之中,这是我们在推进的分步走规划。
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做的几个案例:
第一,用场景+行为这种形态,我们做的一个常识是和天猫做过绿色消费专场,绿色消费专场是通过花呗绿色分期免息券,让它可以免息分期,或者还款红包的形式、绿色全家桶给到他们,显著提升消费者在这个专场的购买。当时那个专场虽然只有几天,但是可出售的绿色家电折合的碳减排量大约是6万千克。目前我们这个产品已经在运行,包括标准落地之前本身的试运行过程中已经服务了约两千万客户,发放消费信贷的资产规模150亿。
其实花呗是非常小额、普惠、日常的金融产品,它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场景比如便利店、买菜、网上购物等。它每笔笔均只有100块钱,所以150亿的规模对应背后的交易量非常大。
第二,结合中国农业丰收节的形式,当时和1200个绿色有机的农业产品品类进行合作,通过那一场提供补贴一千万,有效拉动了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这是我们做的尝试,证明前期的路径探索上是可行的。
第三,探索和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和兴业银行合作,兴业银行提供20亿元绿色同业借款定向投放绿色消费信贷资产。它的资金成本是低于市场平均的资金成本。节省出来利息部分,我们全部投入到绿色消费贷款的利息补贴和产品分期补贴之中去。
现在是商业模式尝试的初期阶段,从长远来看,这个形式如果能继续走下去,也可以结合商家本身的促销资金、金融机构自身定向的补贴资金、再加上社会资金为购买绿色资产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以及政府为绿色消费比如这次的以旧换新提供的补贴。最终希望形成四方合力的形式,把绿色补贴从生产端逐步向消费端挪移,以市场的消费需求拉动生产,促进技术改造,最终降低绿色溢价,推动整个经济的绿色转型。这是我们做这个业务本身的探索和初心。
后续我们想去推动的,一是能够推动政策上对绿色消费金融不能覆盖的部分进行相应的补足,能够把绿色消费纳入整个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之中,有效打通消除所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消费金融的阻碍。
二是希望提升迭代技术,把第一步阶段通过消费得到授权获取相应的绿色产品或者绿色场景的核验的标识信息,变成和交易场景方合作进行数据实时交易实时核验,实时给到消费者补贴。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绿色消费金融产品发放的实时化,可以支撑更多交易。
三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之中,继续扩大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提升和培养,养成他们的消费习惯,提升整个社会对绿色消费、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的认知认可。
最后,还有些为绿色经济模式进行先行探索的想法建议,现在我们所做的模式都是线上形态的,希望这个过程之中能够和相关部门合作,能够推动形成基础设施性质的绿色标识数据库,最终能够使得即使线下模式,每一个线下商家也可以通过向绿色标识库申请绿色认证,从而支持线上线下所有的交易形式。比如在线下进行扫码交易的时候,也可以实时认证绿色属性,从而使得整个绿色消费的认证能够真正覆盖实体经济活动,能够实现绿色的普惠。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莫秀根:从乡村振兴领域谈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机遇
刚才提到乡村振兴,不知道各位在座有多少人是从农村来,有多少人对农村了解,或者对乡村了解,心目中乡村是什么,是村里面、乡里面,具体是哪里才叫做乡村。
国家的定义,乡村基本是县域的概念,包含村镇,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原来叫做农村,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的。一是农村老人多(老龄化);二是工作机会少,劳动力往外跑;三是人才外流,在座如果有大学生从农村来的也不想回去;四是资金的外流,很多是穷人存钱富人花,我们看了很多县的数据,县里面存款的总量比贷款的总量是超过的,假设存款有100万,有些地方可能只有60万贷款给当地去,这是乡村的现状。
关于乡村发展,金融的机会在哪里,这是很大的问题,问题与机会同时存在。刚才严院长的报告也提到,农村主要有两个类经济实体:中小企业和家庭组成,他们的金融服务问题在哪里,可以列出很多问题,特别是银行数字化之后,现在小额信贷可以说在国内供应是充足的,如果愿意借可以上网借,当地银行也有。
如果是乡村里面比较好的大企业,钱也是随便可以借的,是没有问题的,中间不上不下的企业比较难受,因为要抵押、要担保,没有担保抵押是主要的问题,也就是中间段失灵,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里面的资产产权不是完整的,所以没有办法抵押,即使可以抵押,农村资产流动性低,所以银行也不愿意拿,中等大小企业的贷款是个问题和也是机会。
所以做绿色金融,包括未来的各种金融服务,要针对中小微企业展开工作,这才是现在贷款难的问题,从需求方来说借不到钱,金融机构放不下去,没有人借,主要是这个问题。
绿色金融服务这群人的问题在哪里?刚才各位说有产业目录,我们调查这类企业用不上,因为太小,借的钱就是几十万、一百万,认证这个、认证那个,花的钱还比不上优惠,所以基本不愿意来借。最后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借,或者到银行借正常的贷款。
在乡村来说,如何解决绿色金融,中小微企业是主要的问题,用产业目录也不太好落实,我们想一个途径就是对农村的小微企业进行绿色认证,实际湖州是有这样的做法,江浙一带其实都有,就是对经济实体进行绿色的评分,现在江苏银行也做这件事、贵州农商行也做这样的事,我认为这可能是解决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问题在于数据,数据信息拿不到,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哪里,数据可能政府有一些、银行金融机构也有一些,企业本身也有一些,而现在数据鸿沟的问题特别严重,每一家都有数据,但是集中不起来。
数据鸿沟的问题出在数据治理不够完善,把数据当做现代生产的生产资料,或者是一个要素,但是没有规则规定它如何交易、如何收集、如何储藏、如何使用、利益如何分配,没有利益大家都不愿意拿数据出来。
同时现在政府的很多数据平台做信用评级,但做出来银行又不想用,银行就想你们给我数据,自己建模,不相信你的建模,这就是一个问题。
我认为政府应该用的数据,是优化政策或者精确使用在政策落实上,而不是搞信用评级,或者做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做绿色评分,这样的公共产品让大家用可能会更好。
另外在乡村金融服务的机会里,现在要跳出金融做金融,不是纯粹在金融里面,要做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也就是ESG,这里讨论E比较多,但S讨论不多,实际很多银行也在做这方面的,时间关系不具体说。
特别是宁波有道德银行,根据某些部门用的数据来评价某些人的社会良好行为,之后给你一个评分,当然有些地方也包含,如安徽,希望他们做绿色方面,可以共同来打分,时间关系不展开。
另外还要培养客户,为他们的生活福祉服务。最近几年也提出金融健康的想法,要对客户提高金融健康水平,使它的生活等各方面比较好,机会就在这几个方面。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林武:从农业领域减排视角谈绿色普惠金融融合的机遇
我分享的角度与前面几位专家不一样,大家更多从绿色消费、绿色信贷考虑,会前我在想,到底从什么样的角度,才能跟今天年会的议题绿色金融相关,可以结合在一起。
近年来国际国内在碳领域形势的改变,给农业板块、乡村板块衍生出很多碳的机会,而且极需要绿色投资参与到农村低碳、农业碳汇的项目上。
农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
第一,是能源使用,大家知道咱们国家这几年推进农业领域电气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能源使用就是电和燃油,这部分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逐步增加,但相比其他两个主要排放来讲,占比会少一点。
第二,是种植业,包括水稻种植产生的甲烷排放、农田施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田间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焚烧产生的排放、以及由于砍伐森林用于农业生产相关的排放等。
第三,是养殖业,包括牛羊等畜禽动物肠道产生的甲烷排放、畜禽粪便产生的排放等。
农业领域的甲烷排放,是全球范围内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
介绍了农业领域的相关排放,那就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减排工作。在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中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十大技术模式。举个能源使用方面的例子,现在全国各地推进农村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使用了可再生能源用于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使用大量的电力,未来绿电使用虽然还为时尚早,但是趋势。再比如水稻种植,可以通过调节灌溉方式,降低甲烷排放。牛羊等畜禽反刍产生的甲烷排放怎么办,可以通过改良饲料,或者开发一些药物,比如益生菌那样,加快分解来降低甲烷排放。还有就是农村蓄禽粪便的集中处理和沼气回收利用。从技术层面来说很多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基本上都是比较成熟,可以针对各地的情况逐步推广应用,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下面,简单给大家讲讲,农业农村碳汇目前的机会在什么地方。
李老师刚才谈到金融普惠,我们这个行业里也有个碳普惠,我非常赞同李老师提到的,普惠经常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不能形成闭环,不能解决钱长期、持续谁来出的问题。比如蚂蚁森林,蚂蚁本身没有实质性的收入,收益都是通过流量产生的,好在蚂蚁森林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链。但是国内这几年各地陆续开展的碳普惠机制,很多都是虎头蛇尾,不能形成闭环。比如说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出行的普惠机制,谁来买单?前期可以通过政府支持或者企业公益买单,但是不可持续。所以现在全国各地地方推行的普惠机制,都有待观察。倒是部分地方碳交易试点把普惠项目纳入地方碳交易市场,达到了闭环。比如说北京的绿色出行普惠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能参与北京的试点碳市场,这就形成相对来讲比较良性的闭环。但碳普惠也存在诸如方法学、监测计量等问题,未来能否进入全国碳市场,目前还很难讲。
目前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参与碳市场主要是发各种配额的债和 CCER债,大量还是参与交易环节相关的金融投资。实际上刚才强调这两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农业农村碳汇领域有很多新机会。
比如现在国际上特别重视高质量的减排项目。原来我们做的碳减排项目主要是可再生能源项目,比如风电、光伏,我们,但现在这些项目已经不被接受。第二,这两年国际国内都开始关注数据造假的情况,你的减排量是不是真的可持续,是不是高质量的。第三,绿色供应链方面,供应链链主在采购减排量做抵消的时候也很关注这方面。现在国际上讨论的高质量减排项目,更多的是指跟碳移除相关的农林类项目。
但为什么以前没人关注农林类的碳移除项目呢?因为农业林业板块碳减排项目开发难度大,方法学要求高,那些比较复杂的项目就没有投资者愿意去投。
此外,大家应该也关注到了CCER,目前批准的方法学还比较少,主管部门还是非常谨慎,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考虑国际接轨。
简单介绍一下减排项目的额外性。就是某个项目在没有碳收益的情况下,项目的收益率差,投资者不愿意投,导致这个项目不能推进。但有了碳收益,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改善,进而可以投资建设。
为什么刚才谈到农业板块碳汇的机会来了,因为国际大环境要求高质量的碳减排项目。最近这两年国际上出炉了不少新的减排机制来支撑高质量减排项目,而传统国际自愿减排机制VCS、GS等也提高了针对碳移除项目的标准和要求。国内的CCER也是,新的方法学对项目的合规性、数据的质量保证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以生物碳减排项目为例。简单说就是把收集到的生物废弃物、废旧家具等制成炭,磨成粉后洒到田地里去改良土壤。这种项目在河南、云南、四川都有,但基本上都是农业部门的示范项目,示范完成后就没有后续工作,因为需要投资。
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是一些外资机构在投此类项目,国内机构参与很少,个人分析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大家不了解这个领域,更多聚焦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耳熟能详的板块。
第二,投入产出问题,因为周期时间长,投完之后效果要通过一定时间才能验证出来;而且自愿减排市场也是呈现波动状态
第三,方法学问题。国内主管部门目前还没有发布相关方法学,国际上像VCS机制有对应方法学,但也存在适用条件、以及未来要考虑国家自主贡献等问题。
农业板块的自愿减排项目通常额外性都比较好,属于高质量的减排项目,比较受购买方和投资机构的青睐。所以金融机构可以关注这个领域,这也是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的很好方向。
但其中也有很多风险:
第一,农业板块自愿减排,首先是缺乏国家标准,其次是自愿性碳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投资有风险。但此类项目是自愿减排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防范金融诈骗。金融诈骗嗅觉很灵敏,据我了解前几年林业碳汇很火的时候,很多人打着募集资金开发林业碳汇的旗号,非法集资。
第三,碳币。国内有机构或个人试图按照比特币的方式推进自愿减排项目的货币化,但我国是不允许的,但国际上有部分国家是允许的,所以他们打着相关旗号搞碳币,这方面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所以农业农村碳汇板块机会很多,但也有风险,我们很多当地农民不知道农业生产活动可以产生碳收益,大量投资者也是不知道可以带来的市场机会,所以借此机会,也希望各位金融投资者可以关注这方面,这是国际国内未来前景很好的方向。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