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简称“中财大绿金院”)2024年会在北京举办,期间举行了主题为“重点产业转型路径及金融支持”的分论坛。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余林,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白宇文,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陈亚芹,NRDC环境法与治理项目主任吴琪参与论坛讨论。中财大绿金院副院长崔莹主持本场论坛。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崔莹
目前陕西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西咸新区也是第一批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请问余处,陕西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的政策和实践活动,对地方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余林
大家下午好!结合陕西在西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的工作,介绍一下地方实践对气候投融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陕西西咸新区是以创新和生态园林建设为定位的国家级新区,近两年围绕西咸新区这一定位开展试点工作。
第一,西咸新区在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近两年以来,在试点过程中有38个项目获得100多亿的支持,其中有60%左右都在西咸科技创新领域。因为陕西西安属于高校云集、科技实力比较雄厚的地方,所以无论在材料、低碳科技,还是在氢能等科技发展的转化过程中,结合低碳发展的角度,对这一类工作支持力度较大。其次是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和光伏也都在西咸新区的辖区内,对西咸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西咸新区在建设园林城市的探索过程中,开展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和深化气候适应性试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住建领域的低碳转型发展成为西咸探索的方向,所以在西咸的能源供给,比如地热的开发利用、建筑光伏等方面的探索过程中,气候投融资给予很大支持。此外,西咸在建筑外立面的光伏技术,也上了中央电视台。
总体来讲,虽然这两年的探索也正在起步,且支持的方向仅限于西咸新区的范围,或者仅限于跟定位有关的行业,但我相信在今后进一步深化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后,陕西会进一步把西咸新区打造成全省气候投融资和低碳转型金融的平台进行推广,去年西咸新区开始建设气候投融资赋能平台和项目库,经过去年和今年的努力,项目库已纳入将近2000个项目,涉及多个产业。
相信下一阶段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对西咸新区和全省的产业发展和更新升级,或者产业的转型将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谢谢!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河北省是中国钢铁重地,一直在积极推动转型,并取得诸多成效,请白秘书长介绍一下,河北省推动钢铁行业转型中,怎样平衡转型的投入和经济效益?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白宇文
感谢绿金院的邀请参加本次盛会,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就河北省钢铁行业而言,有三句话:一是河北省支柱性产业,营业收入一直占到全省1/3;二是工业增加值在工业领域八大行业的占比达56.6%以上;三是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两鞍。
第一,钢铁在21世纪仍然是造福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基础性原材料,是工业的粮食,也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材料。所以在国家的基础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居民日常消费中,钢铁身影无处不在,与其他所有材料一道,共同构筑伟大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伟苍穹。
第二,钢铁作为基础性工程原材料,功能仅开发了1/3,还有大量功能没有开发。尽管如此,中国钢铁从建国初期的粗钢16万吨到2021年的10.65亿吨,品种也是全覆盖的,目前是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大国、强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比例为56%以上。对于钢铁行业的描述,也从两高一低表述转变为“高载能”行业,这是它的属性所决定的。
第三是关于转型升级驱动力。首先是内因,企业发展有愿景,愿景是要高质量发展;二是客户的需求,对于钢铁及其他产品,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三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成本、环境、政策等;四是创新,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品牌形象、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活力的主要推动力。其次是外因,一是政策方面,包括安全、环保、产业、能源等产业政策;二是资源配置的导向;三是新的产业业态推动,如数字经济和智能化的水平;
第四是河北省钢铁转型路径,第一阶段是做大、做强、做专、做精。第二阶段是坚决落实总书记对河北的指示,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去得坚决、调得主动、转得迅速,现在河北绿色转型非常之快,今年底是关门之年,要全面实现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达A。目前是“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方向发展;细分市场方面,产品要细分,同时要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甚至是尖端产品转型。
基于上述原因,实际上河北省钢铁企业和企业家对于产业政策、企业愿景、社会责任、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都要综合考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非常大,为本地职工、股东、政府税收等贡献非常大。例如,2020年河北省钢铁行业在疫情期间,捐款捐物共计约20亿。同时,通过加强减污扩绿、节能降碳、数智化、两化融合等转型实践,企业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二是绿色低碳、减污扩绿、碳达峰和碳中和等政策,对钢铁行业来说有持续的影响力。将来如果在这方面不主动,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淘汰,所以现在尤其是钢铁作为比较大的二氧化碳主要排放产业,觉悟正在觉醒中。有一句话叫做醒得早要起得早,要落实在行动上。谢谢!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请金融机构代表农行张总分享一下农行在推动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方面的金融战略及其支持产业转型的路径。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
农行是四大行里第一家正式把绿色金融作为全行发展战略的银行,我们把绿色金融作为集团三大战略之一。2021年,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节奏,农行也做了自身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有三大战略:“三农”普惠、绿色金融、数字化经营。我们围绕绿色金融战略做了几方面部署。第一,专项规划和计划上,专门制定绿色金融五年发展规划,基本也是“十四五”的时间段。第二,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第三,专门对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发展做年度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让全行的思想统一起来。
有了计划和规划之后,怎么组织落实到位?我们在组织上采取比较重大的举措。例如,董事会积极承担绿色金融管理主体责任,专门成立战略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要审议绿色金融相关议题,每年对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各个部门跟董事会汇报绿色金融工作情况。在高管层,也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再落实到总行部门。委员会办公室以前放在前台业务条线,这次把牵头职责放到信用管理部,因为涉及绿色金融的政策制度调整比较多,借此推动全行的政策制度有大的变革,以更好地推动绿色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这几年来看效果比较明显,围绕绿色行业,如风、电、水、光伏、储能等,都做了行业政策全覆盖。传统行业有八个行业,监管部门当时也有要求,信贷规模只降不增,所以对传统行业新技术的转型升级压力很大。我们这几年也对政策进行调整,实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对煤炭和钢铁等产业进行研究之后,对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对于传统行业通过技改或新增项目的形式降低碳排放的,还是可以开口子,放低进入的门槛。所以这几年传统的能源大省,比如山东这几年正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我们农行也是积极支持山东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当地政府对我们的金融服务也是肯定的。每年各个地方的省委省政府,一般都会给农行当地的分行发一封感谢信。
第三,有规划和组织之后,下一步落实到应用上就是产品创新。银行主要做信贷,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百分之九十都是信贷,我们除了信贷之外还做了非信贷。因为农业银行是大银行集团,不光有银行还有保险、租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如基金公司、寿险等,对于各类不同的子公司,也希望大家可以共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例如,2023年农行金融租赁67%的项目和资金都投向绿色和低碳行业,这个比例也是非常高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40%左右的项目投入绿色低碳行业,所以我们是举集团之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最后,因为绿色低碳发展还是新兴的事物,但有可能面临“上热、中温、下凉”的问题,高管层、董事层力度很大,积极性很高,但是往下传导,受限于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实际力度可能不是很大。所以我们采取了相应解决措施。一是增加新人,从各个学校招聘一大批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同时绿色金融方面列了专项招聘计划。二是对存量的人才进行培训。去年总行依托全国5家高校组织了50多期培训,包括所有一级支行以上的领导,共计3700多人。
最后汇报一个数字,2021年我们以1.5万亿左右为基数,制定绿色贷款五年规划的量化指标为3万,当时觉得这个目标很高。但到今年6月份,绿色贷款规模已达4.8万亿,占全行贷款比例将近20%,应该在四大行里总量排名第二,圆满超额提前完成“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的任务。我先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兴业银行在之前绿色金融的推动中,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现在也有一些转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想请您分享,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有哪些变化,未来的产品需要做怎样的调整来适应转型的新情况?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 陈亚芹
刚才绿金院前面两个成果的发布,听了非常感慨。记得是2021年来参加,当时的年会都有涉及转型金融的主题,还请了行业、企业的代表来交流,当时大家也非常有共鸣和感触。回过头来看,过去两三年在研究赋能方面,我是深刻感受到它的进展。绿金院今天发布的手册,从几个不同的维度,企业维度、银行维度怎么评价、筛选项目切入,实际非常具有实操性。
先说一下产品,2021年讨论时,是要把想做的事研究清楚,还有市场需求在哪里、产品体系应该怎么建设,再到效果怎么评估等,但除了产品绿金院做不了,其他很多工作,进展实际比金融端要快。相比研究方面的进展,我认为金融机构做得远远不够,但它也有很多客观现实的问题,我们有一些实践的心得。
从一线前台部门的角度,我们对市场的体会最深刻。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各个行业,包括原来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跟金融机构交流,在交流中大家也越来越明确什么东西能做,什么东西还要继续往前走。第二个感受是,不管从企业端还是金融机构端,都对要解决的问题梳理得越来越清晰,虽然现在还不能做到全部解决。第三,产业部门和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比原来的频率要高,而且效果要更好、更务实。
结合几点感受,先给大家分享几个案例。从兴业银行自己的情况来看,现在9100多亿的绿色贷款,其中有1300多亿是产生转型效果的。当然这不是代表全部转型金融的概念,因为转型金融国家层面没有统一标准,难以完全统计,且转型是过程,应该事后统计,达到一定的效果后,才能真正被赋予转型的概念。
目前在传统的高耗能行业中,在不能增加总量的要求下,可以看到转变比较明显。比如河北河钢旗下的张宣科技,做了氢冶炼的项目,是钢铁行业转型代表之一。在转型中,一种是因为传统行业非常重要,要持续存在和发展,所以优化原来高耗能生产钢铁的过程,改变原材料为绿钢,产品本身更绿色化;一种是对原来能耗比较大的生产过程进行节能改造;另一种是产业的结构转移,改变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使用方式。转型手段有很多,每种方式的成本和效益到底怎样,应该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以及跟客户之间的商业模式设计来满足和解决。
同时,在服务转型的过程中,从产品端有一个大的感受,除了大家熟知的银行传统信贷、发债、租赁等多元化丰富的金融产品运用外,跟传统业务最大的区别在于,要把专业服务的部分加进去。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围绕ESG、转型路径设计、转型方案设计,特别加大跟客户的合作。乍一听好像银行自己一家不一定能干,但兴业因为有单独的研究团队,我们聚焦一个个细分行业,把细分行业的转型路径和方案设计出来,并配套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形成整体的服务方案。当然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除了转型方案之外,转型的成效还受第三方、标准制定等影响,这需要跟监管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还有各方像绿金院的研究机构,整体协作来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但是从转型工作后续的推进,以及现状或自己的判断来看,有几个大的方向需要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而且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领域。一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资金支持。发改委2024年发布能效新规,要对大量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淘汰。能效新规就是绿色化,本质上就是转型,而设备本身的更新分布在各个耗能行业,需要资金支持,标准化的设备可以租赁的形式介入,其他非标准化的设备,需要探索银行资金怎么介入,以及能源要求怎么定。大规模的设备更新超过半成甚至更多可能都是转型的需求,这是现在产品跟进的重点。
二是节能诊断支持。8月份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提到节能诊断的应用,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性手段。前面讲到银行该提供的服务手段,就是金融+专业服务,节能诊断就是非常重要的模式。但在企业端应用时,因为节能诊断专业门槛非常高,前端成本也比较高,比如一个咨询项目,把院士、行业专家请到企业,做一套方案下来可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前期投入,后期收益到底能否覆盖存疑。我们也在探索解决之道,比如跟国际上的基金会合作,寻求到外部的一些资金,先打消企业的顾虑,并联合地方和国家的节能中心及相关专家,让企业看到效果之后,愿意为它买单,再把模式进行推广。尽管如此,相配套的问题仍然存在。即使专家给出的节能降碳方案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但它背后带来的环境效益、减排转型效果如何衡量,还有很大争论,这涉及到能源与碳排放的测算、计量,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突破等多方面因素。
当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复的一批国家碳计量中心试点,配套开发计量设备,通过卫星遥感、激光技术,直径可以覆盖6公里,可以测算碳排放效益。还有更微观层面的,比如通过在树上放置设备以监测树的生长变化、碳汇产生的情况等。双碳也好、转型也好进入深水区,整个计量体系、测算体系、评估体系的建立,应该也是跟研究、金融、服务能力齐头并进的。其中,有一部分需要科技金融支持,通过股权类的金融工具支持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一部分需要前期资金和技术能力的投入,用以支持项目做首台套的试点等,这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和推动的,但目前也没有特别成熟的模式。一是节能诊断,在山东钢铁、山西有色冶炼方面,有几个客户正在尝试。二是在研究转型债券,但是推了一两年效果不太好,数量还很少。
所以借助讲产品本身,我们呼吁标准体系的建立。现在国家层面很难统一出台转型金融标准文件,仍以鼓励地方先试运行为主。现在有十几个省市已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标准,如果将来各个地方都出台了各自的标准,子标准越来越多,形成统一标准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从行业的维度切入,是自下而上由各个地方自发性的探索,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可能也有统筹的安排,尽管这跟产品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是产品后续发展的基础,因为大家还是要形成一套话语体系,在合理的政策环境下开展工作,也为后续配套政策的出台打下基础。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保险不管在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绿金院现在与NRDC合作,开展保险在转型金融中的作用研究,请吴主任结合研究项目,介绍保险在转型金融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NRDC环境法与治理项目主任 吴琪
NRDC与中财绿金院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也非常感谢在今天论坛中加入关于保险的讨论。无论提到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谈得比较多的还是信贷,转型债券还在初期,也有一些基金,但保险谈得相对少。但随着金融深入到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特别是经济社会转型的深水区,即从更宏观的政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落地,金融也有这样的过程。期间金融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参与,保险也不例外。我们认为保险因为特殊的风险保障、风险减振器的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转型的语境下,其功能有重新发现的过程。
今年以来,一些重要的文件强调和引导保险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典型就是今年4月份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2.0版《关于金融进一步强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导意见》,包括后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关于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把保险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保险非常特殊,既有资产端做投资,同时也有承保端,这两份文件既覆盖了资产端,也覆盖到承保端。
从资产端来看,险资是典型的长期资金,规模也非常大。今年无论是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会议,还是国务院的创投十七条,都把培育耐心资本作为非常重要的议题。对于长周期的绿色低碳转型活动,险资是非常适合的耐心资本的来源。
从承保端来看,相对于资产端来说,它的探索和讨论更少。我们与中财绿金院的团队开展相关合作研究,也是想在这个方向上做尝试摸索。从目前的实践和研究看,保险直接支持转型活动,有两个主要路径。一是针对转型成效的责任保险。对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是否可以实现转型的预期目标,或者预期效益进行保障。比如绿色建筑保险、节能效益保险等。还有一些多元金融工具组合创新。今年在上海也有被称为是全国首笔保险和贷款的结合创新案例,即由商业银行提供转型贷款,保险公司加入其中,对融资主体是否可以满足本身所承诺的转型目标,或者达到转型效的风险进行保障。这样的创新可能是将来的方向,因为对于转型活动来说,周期非常长、风险非常高,保险能否发挥特殊的功能,与更多类型的金融工具配合做创新,是大家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
上述谈到的是保险直接支持转型活动的方向,如果放到更大的维度来看,保险作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器,实质还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功能,例如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引发的物理风险进行保障的产品。同时,对于产业转型也有更宏观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新能源、风光等绿色产业实际也会有更新的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需要保险做出创新,支持新业态下的风险保障要求。
这是目前NRDC与中财绿金院在探索保险支持行业转型的相关方向和主要发现,我们也非常愿意在这些前沿的领域,继续与相关的专家和伙伴们合作,持续推动这件事。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白秘书长,您刚才对钢铁行业做了专业的分享,河北也在钢铁行业转型金融目录方面做了很好的范例,请您分享一下河北转型金融目录方面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怎样的借鉴?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白宇文
河北省钢铁行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中如何得到金融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去年我们与人民银行河北分行进行了共同合作,参与了目录审议工作,把当时比较先进的176个项目都纳入其中,同时持续关注陆续可以引入的新项目。
河北省完成转型目录制定的关键是从金融两端,甚至包括第三方的视角来考虑和切入。首先,金融机构如何精准识别转型活动,包括企业怎么转型、靠什么转型;第二,企业端要如何获得转型金融支持,企业缺乏中间的翻译器,也就是国家鼓励的政策和绿色低碳技术,这是根本;第三,引入第三方认证,考虑若不采取这些技术,是不是符合国家政策。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相当于血液,没有血液活不长,所以称之为“安全是天、环保是命”,现在已经深入企业家的骨髓里,不讲环保就要关门,这已经达成了共识。
从2022年底到现在,转型金融有力支持了河北省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目前已提供150多亿的资金、技术支持,且仍有100多亿在路上,既包括待实施的项目,也包括正在沟通的项目,转型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促进行业发展作用突出,这是目前做的非常有效的方面。另外,河北省转型金融在路径和方法学、以及各方的协同发力上都已有一些经验,从人行和专业银行,到发改、工信、生态等各个部门,协同发力对钢铁行业做出了非常大的支持。
所以河北省钢铁行业走到今天,也离不开在座各位领导的支持和有力的支撑,谢谢大家!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目前在谈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衔接,请张总分享一下,怎样促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融合发展,包括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间的融合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
五篇大文章只要基于市场原则,慢慢就会走向融合。我们最早做普惠金融的时候,农行的普惠金融考核压力很大,数字化转型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实现绩效目标难度很大。而如今,我们的贷款客户已达400多万,是全国银行业数量最多的,核心就在于运用数字化的手段,从线下网点的手工操作变为线上批量操作。其中数字化的手段也没有政府强压,只不过随着市场慢慢成熟,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工具、服务商等,银行将需求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业务发展自然得到提速,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也是一样的道理。
刚才大家提到标准问题,尽管传统产业和新技术,如储能,变化很快,需要官方指定转型路径才能实现低碳转型,但这只能是方法之一,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方法,而是要让市场积极探索各种路径,同时政府和行业层面的监测与监管难度也相对更大。另外,现在国家也在推广碳核算体系和产品碳足迹,当相关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市场环境也得到发展后,五篇文章中的三篇文章融合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当然在一些特定阶段,还需要更多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督促考核。总体来看,对于市场的力量,其背后一定是经济、技术、环境等各种要素的影响,因此这只是美好的愿望,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等待。
中国的转型速度也许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现在1/3都是新能源车,估计绿色低碳转型也很快,不一定到2060年就能完成。只要煤电逐渐被新能源取代,钢铁转型的速度估计也不会很慢。所以大家要相信市场的力量,也要给予一定的耐心。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陈总,您认为在金融推动转型方面,还有哪些方面的自我能力建设,可以做更深入的人才培养?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 陈亚芹
关于转型现在需要达成的共识不是转型工作有多难、怕做不了,而是再不转就是最大的风险。所以能力建设方面,从上到下要达到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要意识到转和不转的影响,银行内部把数字化叫做生死存亡之战,但在银行的业务策略和生产结构上,转与不转的决策和行动实际也是生死存亡之战。
简单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建设就是避免上热、下冷,即上面很重视,从董事长到高管层、总行都非常着急,但下面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我们组织了持续三年的万人计划,今年是收官之年。所谓的万人计划是在存量人员中,经过培训、考试、认证等一系列体系进行分层分类,包括应用型、专业型、专家型、领军人物等几个梯队,不分前端后台,各个岗位都可以参与,而且还配套一些激励政策。
万人计划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整体素质的提升,降低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和成本。二是转型工作要客观认识到其难度。除了基础能力的整体提升、基本共识的达成之外,还要重点聚焦专业性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现在内部机制把绿色金融的团队与国家十大重点行业相结合,其中大多数都是迫切需要转型的行业,这些团队放在一起,整合在一个部门,共用同一套指标体系,也就是说转型是大家共同的事,涉及到每个人的考核。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十大重点行业,绿金的专家和行业的专家一起,把每个行业的转型路径做出来,针对每个行业逐一突破,争取摸索出来一些模式和产品,再到其他地方推广。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不管在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中,大家都很关注信息披露。请吴主任分享一下,未来对于信息披露的难点和挑战,您有怎样的建议?
NRDC环境法与治理项目主任 吴琪
刚刚陈总谈到,数字化是生死存亡之战,背后谈的也是数据披露。通常讲到与转型融资相关的信息披露,可能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融资主体本身与低碳转型相关的信息披露,二是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
从中国环境法律的进展来看,关于融资主体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已经构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规范要求,目前的核心任务就是搭建相应的应用场景,即如何把数据用起来,这也是最难的。从目前的数据应用进展来看,主要任务或者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披露什么?因为法规的框架是基本的规范和要求,而与低碳转型相关的细节数据和指标,则需要从披露要求中进一步细化,构建更为科学化和量化的指标体系,也就是披露框架。一方面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进行风险评估和企业决策,另外更重要的功能就是防范假转型,或者“漂绿”的风险。第二,如何披露?有了框架和要求,对作为融资主体的产业企业来讲,还需要有非常强的数据管理能力,特别是碳排放的信息管理能力,这在目前也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但它对数据应用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是否可以形成和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体系。第三,如何评估?金融机构如何解读和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这可能是需要多方共同协作的方向,例如数据平台、大数据工具,以及第三方更专业的服务,来形成转型融资数据更好的生态圈,从而支持和帮助金融机构能够做相关与转型融资相关的主体识别、风险管理和评估。
关于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从欧美国家来看有一个趋势,即注重监管层面对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转型、或者ESG方面的宣示和披露有更多的规范,这也是构建良性的数据生态圈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对产业转型活动的披露起到综合性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
现在除了有市场力量,政策力量也同样重要。请余处分享一下,政府在政策制定、配套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各类工作中,还有哪些举措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的整体转型?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余林
从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在对待碳达峰、碳中和,或者绿色低碳转型的事情上,有两个观点。一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双碳是战略问题,这是不能动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调整这件事。二是要抢抓机遇,驰而不息。刚才有的专家也提到,双碳进入深水区,这个观点不完全同意,因为双碳领域的很多工作、很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很多制度都才刚刚起步,远没有到深水区的程度。可能是在国家层面或者研究机构的层面,从一开始的接触到后面的讨论,要解决双碳领域面上的很多复杂问题的时候,会认为是深水区,但从地方、社会全局来说,远没有到达深水区。我的观点是一定要抢抓机遇、驰而不息,做这件事不能等。
从制定政策的角度来说,对省一级或者地方而言,在承接国家层面的政策时,很多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分了三类政策,包括行政管理政策、财税政策和市场手段以及保障措施。这里重点讲一下保障措施。从地方层面来看,由于国家体系非常大,各个省区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不管是金融领域还是科技、标准等领域,建议各个地方从自己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或者经济总量占比较大的优势产品出发,先尝试制定一些地方政策,如果政策仅从国家层面出台,则对于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的地方而言,执行起来会有很大的差异,或者有些茫然的地方。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