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包婕、张译丹:环境风险和机遇的分析应用—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4-09-11作者:包婕、张译丹

发展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是缓解气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减少化石燃料、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模式为碳中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政策为主导,积极、系统性地推动产业迅速发展,为行业带来诸多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潜在的环境风险,若环境风险没有被有效察觉和抵御,可能将会导致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发生。本文将基于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理解,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环境风险和机遇,并给出可借鉴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学和相关建议。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


(一)行业概述

新能源汽车是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为动力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类型。其中,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产品。目前我国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增长速度较快、产业不断壮大、发展空间广阔,且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更低碳、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转变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产业规模更是稳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车改变了传统汽车的产业链结构。从产业链来看,中游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而其中的动力电池生产是整条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关键因素。上游是为各个零部件提供主要原材料的矿产资源企业,而下游则是专门销售和推广汽车的各个车企。下游的产业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车企以性能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运营和思维方式,更多的考虑客户的体验和需求,致力于用自身科技研发的力量满足消费者不断涌现的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高科技、低碳化方向发展。在未来发展趋势中,新能源汽车还会推出更多功能的应用,如个性化定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外部各类因素的推动,一些关键因素包括经济、政治、能源、环境、技术、文化、投融资等。近几年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增长,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在增强,经济环境较为稳定;积极发展绿色产业迎合了碳中和政策和绿色复苏计划的大背景,中央和地方政策通过补贴、减免税收和排放管控等方式,大力支持相关行业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成长;且中国对原油的依赖度远超国际标准,为了突破目前能源困境、提升本国战略高度、稳定国际发展环境,开发和推广可替代新能源至关重要;我国“三电”技术趋于成熟,为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突破奠定基础,且推动技术对传统汽车的变革;由于空气污染、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困扰我国许久,传统燃油汽车的能源利用率偏低、汽车尾气构成主要污染源,可持续发展备受公众关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很多车企的成长性高,各界资本方纷纷看好,率先投资布局,因此车企融资较为容易。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环境机遇和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倡导绿色低碳的理念,并带来汽车行业的低碳转型变革和发展机遇。但不可忽视的是,该行业仍然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值得相关投资机构和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充电基础设施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通往汽车强国的必要环节,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配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保障,且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充换电站的需求、促进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普及。202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助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未来前景宽广,为相关企业带来便利和发展潜力。

新能源汽车技术改革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在中国汽车产业中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是一大特色,且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能源与“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融合交汇,使得汽车产业势必经历新一轮的造车革新。人工智能、5G、智能网联等是汽车产业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热门主题,新的技术应用提高了车企自身的技术实力,可以为其赢得相对竞争优势,也带动了单车价值的提升,拓宽了相关电子系统、智能芯片等市场的空间。同时,技术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引发公众的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借助积累的雄厚财力和应用场景,积极参与相关技术设计环节,降低受国外影响的技术壁垒,推动本土新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

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带来的成本减少。为了稳定汽车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提高其在日常消费中的普及度,我国积极开展以政策为主导、从国家与地方层面着手来激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2024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并明确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同时,地方层面多地积极响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消费。这些支持性政策有效地降低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本,消费者的买车门槛降低,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得到一定保障。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险

环境风险分析(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是从金融视角出发,对现在或将来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且会引发财务危机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运用合适的模型和算法测量敞口的大小、估计导致的损失,并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或规避风险。环境风险通常被定义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物理风险,即极端天气、生态破坏、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变化所带来的危害,另一种为转型风险,即人为地解决环境和气候风险而带来政策、技术等变化,间接导致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符合低碳转型趋势,但产业内仍旧存在潜在的、难以被识别的环境风险。


1.政策带来的转型风险

补贴政策退坡带来的转型风险。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正式取消,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式迈入“后补贴时代”。在以往汽车销量受补贴支持的背景下,退坡的出现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意愿减弱、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降低生产成本吸引消费者,努力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应对今后的政策退坡风险,并解决生产的安全隐患,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不可避免地,向更优质、更创新、更持续的方向转型过程会使企业产生不可预料的额外成本和压力,带来一系列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同时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也可能面临违约风险和资产损失。


2.科技带来的转型风险

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着关键支撑的引领作用。虽然我国在这一领域具备先行优势,技术趋于成熟,但是国外汽车品牌巨头凭借自身品牌知名度、多年沉淀的技术经验和先进完善的设备体系奋起直追,竞争促使科技门槛不断提升。因此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寻求技术突破口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前沿性成果不够丰硕、核心的芯片零件依赖进口、燃料电池发展受限等问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支持,其中的沉没成本不可预测,因而存在会诱发财务风险的概率,需要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加以重视。


3.电池原料带来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力电池所需要的金属原材料的资源有限性加剧了供应紧张。大多数电动汽车以锂电池为主,原材料依赖于钴、锰、镍等,因此生产电动汽车加大了对特定金属的需求,扩大了对自然资源开采的规模,加快了资源枯竭,牺牲了自然保护区、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还加剧了开采地的社会矛盾。来自供应链上游的ESG风险也会传导至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能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品牌形象、声誉、业务绩效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资产贬值、产能过剩等严重后果。此外,有限的金属资源会加剧对原材料的争夺,产生不良竞争关系,容易遭受商业伙伴或竞争对手带来的供应短缺,从而引发不可预料的财务风险。


4.污染方式转移带来的风险

虽然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废气,但是污染被转换为另一种方式依旧存在。2018年国际清洁运输理事会(ICTT)的一则报道称生产电池的过程,以及电池的成分,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物,且在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电动汽车在制造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内燃机汽车的制造多60%。电池原材料如钴、镍等在挖掘和冶炼中会产生严重的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同时废弃电池回收和处理也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一大问题。可见,污染以新的形式呈现,对企业加强污染治理也带来新的挑战。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的方法


管理环境风险是金融机构有效、平稳运作的关键,缺乏对增长着的环境风险的认知,将会限制金融机构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因此,能够运用环境风险分析ERA(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对于金融机构是必要的。

ERA大致可由四部分组成。首先为风险识别,将ERA纳入机构或公司战略中,识别出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前文已经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其次为测量出金融机构面临环境风险的敞口大小,在产业政策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融资热度还会持续提高,因此未来的风险敞口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需要衡量被暴露在特定风险敞口的资产的价值。再为风险评估,金融机构需要运用合适的模型方法估算出由这些环境风险引发的与营业中断、资产价值等有关的财务损失的概率和量度,以及对公司财务报表中收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所有的结果可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对应资产的风险定价,常见的模型有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和概率模型。最后金融机构需要采取有效行动来减少风险,比如引进缓解风险资产的敞口的内部政策和程序,避免长时间持搁浅资产,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披露,设计或优化资金分配格局,提高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其自身的绿色转型发展。


图1. 环境风险分析的步骤

参考来源:NGFS(2020)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四、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一)开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环境风险分析

建议金融机构开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环境压力测试,更全面地了解行业整体的优缺点,以便更有效地防范风险,开发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组合。金融机构也可将新能源汽车行业与传统汽车行业同时开展测试,形成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对比,使金融行业更加了解绿色产业带来的优势。


(二)开展ERA方法学的探索和完善

当前监管层面已经开始重视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并推动环境压力测试的试点落地,因此金融机构需要顺应这一大方向,探索和发展适用于不同类型机构或环境条件的ERA方法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协同合作,善于吸取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加以应用和实践,与合作伙伴一同探索更可靠、更高效的ERA方法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披露相关数据,在提高自身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国内ERA领域更好地发展。


(三)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环境风险

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或国际未来趋势,结合当下特定条件努力发掘投资机遇、降低投资成本。对于看似低碳环保的产业,也存在不易察觉的环境风险,因而金融机构需充分了解环境风险分析对行业的重要意义,将环境风险分析作为缓解或管理环境风险的有效工具,顺应绿色产业领域兴起的趋势、把握潜在的投资机遇是金融机构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战略目标,金融机构的举措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视自身的环境风险,为更好地抓住产业机遇,为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9)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2]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2018)New Energy Vehicles (NEV) Market – Global Industry Analysis, Size, Share, Growth, Trends and Forecast 2018-2026

[3]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白皮书

[4]J.D.POWER君迪(2018)Consumers in China Increasingly Enthusiastic about New-Energy Vehicles and Eager for Battery Technology Advancement, J.D Power Survey Finds

[5]CSIS (2018) China’s Risky Drive into New-Energy Vehicles

J.P. Morgan (2018) Driving into 2025: The Future of Electric Vehicles

[6]Special Report: The hidden risks of the electric revolution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2018)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 Materials, Costs, Lifespan

[7]James Ellsmoor (2019) Are Electric Vehicles Really Better for the Environment? (Forbes)

[8]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entre for sustainable finance (2016)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a review of global practice.

[9]德勤(2019)半导体:未来浪潮

[10]任泽平、连一席、郭双桃(2020)充电桩:新基建,迈向新能源汽车时代



作者:

包 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中心联合主任

张译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