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李欣宇、刘思宇:ESG视角下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供应链受新电池法等国际政策影响分析及企业应对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4作者:施懿宸等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电池作为驱动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头部新能源电池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主要市场的政策调整,尤其是欧洲新电池法的出台和相关关税政策的实施,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深入分析欧洲新电池法及碳关税等国际政策对中国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供应链及ESG要求的综合影响,探讨可能的应对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有效推动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从锂离子电池到固态电池的研究和发展,中国企业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延长电池寿命以及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中国的头部新能源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和技术竞争。

根据SNE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装车总数据情况,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约为705.5GWh,同比增长38.6%,产业链相关公司经历了显著增长,各国企业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中韩两国主导逐渐转变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2023年动力电池市占率前十大厂商有六家为中国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

表1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装车总数据情况

企业

所属国家

2022年装车量(单位:GWh)

2023年装车量

(单位:GWh)

增长率

2022年市占率

2023年市占率

1 宁德时代

中国

184.4

259.3

40.80%

36.20%

36.80%

2 比亚迪

中国

70.5

111.4

57.90%

13.90%

15.80%

3 LG新能源

韩国

71.6

95.8

33.80%

14.10%

13.60%

4 松下

日本

35.6

44.9

26.00%

7.00%

6.40%

5 SK ON

韩国

30.1

34.4

14.40%

5.90%

4.70%

6 中创新航

中国

18.5

33.4

80.90%

3.60%

4.70%

7 三星

韩国

23.9

32.6

36.10%

4.70%

4.60%

8 国轩高科

中国

13.9

17.1

23.10%

2.70%

2.40%

9 亿纬锂能

中国

7

16.2

129.80%

1.40%

2.30%

10 欣旺达

中国

9.1

10.5

15.40%

1.80%

1.50%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表2 2024年1-3月锂离子电池出口量月度变化情况

月份

2024年月度出口量(亿个)

2023年月度出口量(亿个)

同比增长

环比增长

1

3.54

3.01

17.6%

18%

2

2.41

2.38

1.3%

-31.9%

3

2.88

2.96

-2.7%

19.5%

合计

8.83

8.34

5.9%


表3 2024年1-3月锂离子电池出口额月度变化情况

月份

2024年月度出口额(亿美元)

2023年月度出口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

环比增长

1

50.16

56.42

-11.1%

-5%

2

37.08

46.09

-19.5%

-26.1%

3

44.72

57.26

-21.9%

20.6%

合计

131.97

159,77

-17.4%


数据来源:中国储能网

从表2和表3可见:2024年1-3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出口量同比增长5.9%,而累积出口额同比减少17.4%,且今年连续三个月出口额均减少。推理为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降低了单位成本,从而导致今年锂离子电池出口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下降。

此外,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仍为美国,根据中国储能网数据,2024年1-3月锂离子电池对美出口额为29.08亿美元,出口量为3172千万个。相较2023年同期对美出口数据,2024年我国锂电池对美出口额和出口量分别有11.2%和55.6%的明显下调,分析为美国IRA法案自2023年生效起对我国锂电池出口造成了显著影响。

二、国际上对新能源电池产业的相关政策

国际上的各种政策措施旨在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全球市场的竞争条件施加了影响。这些政策包括环保要求、技术标准以及进口限制等等,不仅影响到电池生产商业,也对全球新能源行业的转型和碳减排目标产生深远影响。

表4 国际上对新能源电池产业相关政策

国家/组织

相关政策内容

生效时间

影响分析

美国

2024年5月14日,拜登宣布对中国钢铁和铝、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物、太阳能电池等提高关税。

电动汽车关税将从25%提高到100%;锂离子EV电池的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非EV电池从7.5%提高到25%,电池零件从7.5%提高到25%;自然石墨和永磁体的关税将从0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50%。

2024—2026年间

导致中国电池出口到美国的成本增加,降低竞争力。

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法案),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支持电动车、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美国本土制造的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以此保障美国在未来能源技术中的战略优势。该法案还限制某些国家(包括中国)在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出口,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2023年1月1日

促使美国企业在新能源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方面加大投入,以减少对外依赖;通过贸易政策或标准要求,影响中国电池产品的进入美国市场,增加对中国在电池技术上的竞争压力。

欧盟

2023年5月份,欧盟正式通过了CBAM法案,即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欧盟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并保护其工业竞争力而推出的一项政策。该政策要求出口企业应配合欧盟进口方完成产品的碳排放情况的核查、报告工作,为进口到欧盟市场的碳密集型产品缴纳额外的税费。

2023年5月17日

促使企业碳减排,中国新能源电池的出口可能面临额外的成本压力,特别是对碳排放较高的生产过程会产生显著影响。

2023年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该法规通过技术和环境标准来间接影响出口市场,要求出口企业提升电池能效标准,限制制造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加强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并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2023年8月17日

导致中国新能源电池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产品需要调整生产流程和成本结构,以符合新法规,增加了市场准入门槛。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公开渠道整理


三、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及政策影响传导路径分析

(一)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介绍

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材料开采与提炼。这一环节涵盖了稀有金属矿的开发,比如锂、钴、镍等元素的提取,这些元素是新能源电池材料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还有电解质、隔膜等辅助材料的生产,它们共同构成了电池的基本框架。

中游环节是新能源电池的制造过程,包括电池电芯的生产、电池的组装以及质量检测等多个步骤。电芯的制造需要精密的工艺和高质量的设备,以确保每个电芯的性能稳定可靠。同时,电池的组装也需要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游产业链则主要关注新能源电池的应用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此外,储能系统、电动自行车、无人机等领域也为新能源电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新能源电池技术的进步,也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B9C0E

图1 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链全景图来源:“锂电材料”公众号


(二)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受政策影响传导机制分析

我国新能源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是美国,其IRA法案的实行对我国新能源电池出口造成了显著影响;而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如欧盟的新电池法规和碳关税政策,不仅影响到欧盟市场的产品进入条件,也对全球供应链和生产者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欧盟《新电池法》和碳关税对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下游的出口企业、中游的电池组装及材料生产,以及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和技术研发。这些影响将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供应链传导机制从下游逐步传递到上游。

1.上游影响

原材料的碳足迹也是《新电池法》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上游矿产开采和预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也需要被纳入到整体碳足迹管理中。这要求上游供应商必须提高其环保水平,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和报告体系。

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确可追溯是实现《新电池法》目标的关键。从采矿到原料,再到电池材料、电芯、系统,各环节的企业都需要被纳入到碳足迹管理系统中。这将促使上游供应商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和数据收集能力,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

2. 中游影响

由于《新电池法》对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提出了严格要求,电池组装和材料生产企业需要调整其生产流程以满足这些标准。例如,电池企业需要改进电芯制作和后处理技术,确保使用更多的再生材料并减少碳排放。

面对严格的碳足迹和回收要求,电池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和材料。这不仅包括电池本身的创新,还包括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和绿色转型。

3. 下游影响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自2027年起,所有出口到欧洲的动力电池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和供应链等信息。这将显著增加中国电池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它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搜集、计算碳排放数据,补充和完善生命周期碳足迹,并建立相应的数字化工具和数据库。

碳足迹声明和数字电池护照的应用将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低碳将成为锂电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意味着电池企业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

电池护照中的高信息披露要求使得电池企业需要提供详细的碳足迹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这对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库的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从ESG角度分析我国头部电池出海企业应对措施

(一)ISSB供应链ESG评价标准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设置了通用的跨行业指标和动力电池行业特定的关键议题及指标,关注的指标为“能源管理”和“产品效益”,主要针对中游生产部门。

表5 动力电池产业披露主题及指标

主题

指标

类别

能源管理

(1)能源消耗总量(2)电网电力百分比(3)可再生能源百分比

定量

产品效益

按产品应用和技术类型划分的电池平均存储容量

定量

燃料电池的平均能效,按产品应用和技术类型分为(1)电效率(2)热效率

定量

按产品应用和技术类型划分的平均电池效率(库仑效率)

定量

按产品应用和技术类型划分的燃料电池平均使用寿命

定量

按产品应用和技术类型划分的电池平均使用寿命

定量

来源:IFRS Sustainability ,IFRS S2 ,IFR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 Industry-based Guidance on implementing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Volume 42—Fuel Cells & Industrial Batteries中文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自译


(二)头部电池企业应对措施

我国领先新能源电池企业在应对欧洲新电池法时,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社会责任和有效治理等多方面的举措,全面推进ESG战略,以适应和引领全球环保法规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表6 我国头部电池企业应对措施

维度企业

E

S

G

宁德时代

零碳战略1、零碳工厂:计划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2、零碳设计:公司在新体系产品研发中充分考虑“零碳”因素,持续完善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创新引入前瞻性全生命周期预测(LCA)。循环经济与客户携手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的生态闭环,持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电池价值链。

员工培训采购人员培训报告期内,针对采购部门全体员工,开展6 次包含“LCA 核查方法”“产品碳足迹核算原理及方法”“碳链系统核算原理及操作”等主题培训。

人才与科研合作公司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并持续深化人才与科研合作,通过共同构建研发合作平台,引入新的技术与资源,促进公司和外部创新力量融合与发展,共同探索包括从电池开发、制造到回收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创新解决方案,携手共建可持续的行业发展生态。

比亚迪

绿色电力自愿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积极参与绿证交易市场。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调查,确保供应链中使用的金属来自CFSI认可的无冲突矿产冶炼厂及精炼厂。对于调查结果不符合要求或供应商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的,要求供应商整改,并跟进供应商改善情况。电池回收比亚迪在自身生态内部打造了“电池生产-整车生产-电池回收-筛选评估-再生利用”的完整端到端的产业链闭环。

员工管理为员工设计并建立了管理、技术、技能等多通道的人才培养、发展和管理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比亚迪分群体、分阶段、分领域开展专项培训。

推进智能建设比亚迪通过搭建能源及碳管理平台,可实现车间、产线、设备级的数据采集,助力工厂能耗精细化管理并实现实时用能数据折算碳排放量。以此达到精细化用能管理,深入挖掘工厂节能潜力,提升各部门能耗关注度,树立节能意识。

亿纬锂能

绿色转型1、针对欧盟《新电池法》,加快建设合规能力,促进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接轨国际,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2、全面开展碳排放管理工作,摸查供应链碳排放水平。循环经济1、布局废旧电池回收,携手行业伙伴构建“废旧锂电池 - 化学材料 - 电池材料 - 锂电池”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实施负责任采购,将环保、社会责任等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要求融入公司供应链管理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

工程师培训通过定期培训,帮助研发人员深刻理解质量体系要求,全面掌握研发流程,熟练运用质量工具和研发体系,开发高质量王牌产品。

行业合作与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回收公司Li-Cycle 签订合作备忘录,实现资源、回收、技术与市场的紧密合作。

孚能科技

绿色节能改造引入ISO 50001 优化能效和节能方法,完善节能措施,按照 ISO 14064 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最大限度利用原材料,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估。碳排放管理扩大公司产品碳足迹计算,邀请第三方公司进行数据核算和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合规意识提升针对欧盟电池法规进行解读,并成立欧盟电池法规工作组,推进2024-2025年的举措落地。同时,针对全员开展《2023年度合规培训》并针对管理人员开展合规培训。

研发创新加大投资研发力度,包括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和测试原型、开发新技术或新工艺。成立欧盟电池法规工作组,评估受欧盟电池法规(欧盟限制物质)影响量产产品及新项目,有针对地形成应对措施,保障相关项目的正常推进。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公开渠道整理


五、新能源电池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启示

(一)新能源电池产业面临的挑战

在新法规的规定下,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动力电池产品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详细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以及供应链等信息,尤其是碳足迹要求覆盖电池从原材料获取加工、生产制造、销售与物流、报废回收利用全环节。

而当前我国在电池回收溯源以及原材料回收比例方面较国际行业现状还存在一定差距,可能会使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难以满足新法规要求。对于中国电池制造商而言,如何补充和完善生命周期碳足迹、如何满足欧盟对电池材料回收与再生利用的要求、如何应对电池护照中的高信息披露要求构成向欧盟出口电池产品的三道关卡。

(二)新能源电池产业应对启示

1、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对接国际标准

企业应当提升电池企业碳管理意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协同降碳:上游供应商必须提高其环保水平,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和报告体系;中游电池制造商实施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电池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从而减少原料的开采和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下游需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推动电池的再循环利用。通过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工艺,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降低新电池生产的碳足迹。

其次,重点聚焦推进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碳标签、电池数字护照发展,形成我国电池碳管理体系,加速完善电池碳足迹相关统一标准,并尽快与国际碳排放标准、数据库对接互认。

2、合规管理ESG供应链,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应当建立ESG供应链的合规管理,加强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确保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积极推动上游供应商节能减排,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持续性,建立可靠的供应链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外部沟通,完善ESG信息披露

企业一方面要依照电池护照等要求披露其规定的强制性数据属性以及自愿建议,也可以通过ESG报告、低碳发展白皮书、产品碳足迹证书等形式积极向社会披露自身碳管理与减排成果,彰显自身竞争优势,为全行业的低碳发展与出口合规提供良好的范本。

4、推进ESG培训工作,加强科研合作

企业应当加强ESG宣传及员工培训力度,比如对相关人员开展碳减排为主题的培训,提升对于ESG理念的理解,从而更好进行供应链ESG管理实践。同时加强人才与科研合作,引入新的技术与资源,促进公司和外部创新力量融合与发展,加速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携手共建可持续的行业发展生态。


参考文献

[1]谢颖,范朝晖,吴光哲.欧盟新电池法规的解读及出口企业应对启示[J].上海轻工业,2024,(01):99-101.

[2]丁晓利,李婧靖.欧盟新电池法规:挑战还是机遇?[N].中国国门时报,2023-11-14(004)

[3]ISSB S2动力电池产业披露主题及指标准则要求 https://www.ifrs.org/content/dam/ifrs/publications/pdf-standards-issb/english/2023/issued/part-b/ifrs-s2-ibg-volume-42-fuel-cells-and-industrial-batteries-part-b.pdf

[4]孚能科技2023ESG报告: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orgId=9900040620&announcementId=1219954598&announcementTime=2024-05-01

[5]比亚迪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orgId=gshk0001211&announcementId=1219412013&announcementTime=2024-03-27

[6]宁德时代2023年ESG报告: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orgId=GD165627&announcementId=1219313012&announcementTime=2024-03-16

[7]亿纬锂能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orgId=9900008311&announcementId=1219667993&announcementTime=2024-04-19


作者:

李欣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刘思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 (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