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洋小岛国应对气候变化现状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是位于南太平洋的小型低海岸国家。这些国家环境优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和渔业资源。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这些国家普遍遇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包括领土面积较小、日益增长的人口、有限的资金、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弱。
太平洋小岛国家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负面影响。太平洋小岛国经济模式相对单一,极度依赖于沿海旅游产业和捕鱼业,气候变化将会给他们的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报告显示,随着水温的上升和鱼群的迁徙,地处热带地区的捕鱼业将会面临40%产量缩减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珊瑚群的白化也正在使鱼群的数量骤减,加剧太平洋小岛国捕鱼业的衰败。此外,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暴潮、极端天气和珊瑚群资产的流失正在威胁着小岛国家的旅游业。报告指出,每一米的海平面上升将会部分或全部淹没小岛国29%的沿海度假地。
此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陆地缩减问题也为太平洋小岛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IPCC 2018年的报告分析称:到2050年,大部分地势低的城市与小岛每年都会经历因为陆地缩减而造成的人口迁徙现象。这不仅为各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社会与经济难题(比如民族冲突与资源分配问题),同时随着同一社群或民族的人们被迫迁徙到不同的城市与村落中,许多本土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也在飞速的消逝。而这些传统文化与宗教曾经赋予了当地人民对自我身份,历史,未来,和世界的认知,社会文化所受到打击是无法被量化的。
气候变化正在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影响着太平洋小岛屿国家,对太平洋岛国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计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推进中国与太平洋小岛国合作,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小岛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适应是当务之急
据世界银行数据,太平洋小岛国有估值为112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作物正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2016 年,飓风Winston导致斐济 GDP 损失超过三分之一;2018 年,飓风Gita席卷了汤加,造成了 1.65 亿美元的损失,占当年全国GDP的35.8%。2020年,飓风Harold对斐济造成了超过4千万美元的损失。对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地理面积和经济规模过小,曾经影响有限的一次性事件, 由于越发频繁的出现,现在却正在对很多行业造成长久的宏观经济影响。
因此,小岛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崭新的灾难应对方案。世界银行2013年的报告显示,投资灾害预防比支付重建费用更具有成本效益 。与其在灾害来临后花费大量资金重建,不如尽早投入能够增加小岛国家气候韧性(resilience)的项目。太平洋小岛国家应该更侧重于灾害预防和风险管理,聚焦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此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基础设施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三重红利”:首先,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规避气候风险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举措。其次,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现有生产力、推动创新、带来新的经济价值的有效举措。最后,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常常包含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对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三)资金缺口和国际合作
气候适应项目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太平洋小岛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融资缺口,如图1所示。图中显示了小岛国家实际需要的融资量与目前得到的融资量。根据国际货币组织(IMF)的最新报告报告,太平洋小岛国家每年需要将大约GDP的9% 用于气候适应性投资才能够将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至最小(0.01%的GDP损失);对于有些国家来说,例如,基里巴斯、图瓦卢和瓦努阿图,应用于气候适应型投资的年度成本甚至要高于GDP的10%。太平洋小岛国家平均每年的额外支出需求估计为GDP的6.5%至9%,即近1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图1:太平洋小岛国融资需求和GCF承诺与实际投资额
图表来源:IMF, 2021, Unlocking Access to Climate Finance for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开展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有弥补太平洋小岛国家的资金缺口的潜力。这包括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基金等工具。国际绿色金融机制有可以为弥补太平洋小岛国家的资金缺口做出贡献,帮助小岛国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包括国际相关倡议,例如国际气候基金:UNFCCC下的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GCF);全球环境基金(GEF),及其附属的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CCF)等;此外,多边银行和国际组织也对太平洋小岛国有相关金融支持,包括亚行(ADB);世界银行(WB);UNDP、UNE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
二、中国和太平洋小岛国气候变化合作潜力
(一)中国是太平洋小岛国重要合作伙伴
中国是太平洋小岛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太平洋岛国位于“一带一路”倡议南向延伸地带,中国同10个建交岛国均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同巴新、瓦努阿图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双方贸易不断扩大。据中方统计,1992年至2021年,中国同建交岛国贸易总额从1.53亿美元增至53亿美元,年均增长13%,30年间扩大了30多倍。建交岛国政府和企业踊跃参加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双向投资稳步推进。据中方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对建交岛国直接投资27.2亿美元。
多年来,中资企业秉持互利共赢理念扎根岛国市场,推进项目本地化经营和本地化采购,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上述这些紧密的合作历史,为未来中国与太平洋小岛国的气候投融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太平洋小岛国家在基础建设设施建设方面有丰富的合作经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港湾工程公司等企业在该地区承建了一系列道路、码头、机场、水电站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通过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如今港口、公路、桥梁等一系列国际水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许多偏远地区第一次通了公路。
举例来说,巴新是最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太平洋小岛国。中国与巴新的合作成功经验对未来中国与其他小岛国家的合作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巴新作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太平洋岛国正面临着融资缺口以及基础建设匮乏等问题。通过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展开合作,如今不少基建项目正在巴新多地展开。港口、公路、桥梁等一系列具备国际水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巴新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第一次通了公路,打开了当地居民与外部世界的通道。
(二)气候变化将是未来重点合作方向
中国不仅开展了一系列与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危机尤其脆弱国家的气候合作交流,与太平洋小岛屿国家的合作也开始逐渐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和太平洋小岛国的未来合作,也应关注气候变化。
首先,中国和多个发展中国家交流紧密,在可持续金融合作方面重点发力。这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这体现在《“一带一路” 绿色投资原则》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BRIGC)以及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的发起。中国致力于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然而目前太平洋小岛国及其相关金融机构还不是上述任一联盟/原则的成员。
其次,中方也已经开始支持面对气候危机尤其脆弱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包括与加勒比小岛国开展气候合作《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2—2024)》中,中方表示将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有助于拉共体成员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实现绿色、可持续、韧性发展的领域作为优先合作方向。拉共体成员国也欢迎中方金融机构参与拉共体成员国可持续金融合作体系构建。双方将展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国内生态多样性领域政策交流和人员培训。还将在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倡议框架下,开展海洋减塑和防止陆源污染领域政策对话和经验分享,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可持续经济、等领域交流和务实合作。
目前,中国和太平洋小岛国之间的交流也逐渐聚焦在气候变化方面。目前双方已经开展多个能力建设与国际交流项目。2019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面向太平洋小岛国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南南合作培训班;2022年4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在中国山东省正式启用;中国还聚焦海洋与环境治理议题开展研修班,2017年举办“蓝色经济 生态海岛”的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通过《平潭宣言》。
三、中国和太平洋小岛国气候变化合作展望
中国可以通过应用已有框架、加强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合作、加强金融设施与合作、通过国际平台等方式支持太平洋小岛国气候适应进程。
(一)在已有倡议框架下加强合作
双方可以在已有倡议下加强合作,包括“南南合作”、 “一带一路”等框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未来也将加快对接。在2018年,习近平出席了在巴新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会议。访问期间,中国同各个建交岛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其中,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还一致决定建立中巴新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一带一路”的一系列项目让巴新的基础建设不断推进,并得以培育和发展其资本市场,例如,巴新政府刚完成该国首只主权债券的全球推广,获得国际各大金融机构600%超额认购。
(二)加强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
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建设是气候适应的重要措施。虽然中国与太平洋小岛国家历史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没有聚焦气候,但是将气候适应的考量融入基础建设中,不仅能够帮助小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有效规避气候风险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为社会和自然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中国与小岛国家有加大气候韧性基础建设合作的空间。在此方面,双方目前已有初步尝试,中国向太平洋小岛国援助了多批应对气候变化物资,中国还从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支持中资企业参与巴新、斐济等国水电站项目建设。
(三)加强金融支持与合作
中国也通过不同金融工具对太平洋小岛国进行金融支持。双方一方面设立合作基金,如2010年中国出资设立“中国—太平洋论坛合作基金”,用于促进双方在投资与经贸等领域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为太平洋小岛国家通过提供无偿与低息贷款、减免债务与关税以及捐赠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金融工具的使用能够很好的帮助太平洋小岛国解决气候适应项目融资缺口问题。
气候投融资对于加强气候适应尤为重要,小岛国家与中国可以继续加强在资本领域的合作,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框架下。更多的绿色投融资合作能为太平洋小岛国家的气候韧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提高小岛国家的社会与环境风险管理能力。虽然“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和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目前还没有太平洋小岛国的机构加入,但是中国最为该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与太平洋小岛国家本就有着紧密的合作历史,是未来气候金融合作的坚实基础。
(四)争取国际平台支持
中国可以通过在各类国际平台发声,为小岛国家争取更多支持。在联合国,以及各类不同国际绿色金融平台上发声,为小岛国家争取更多支持。推动小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倡议,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对太平洋小岛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
太平洋岛国正在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这些负面影响将会只增不减,适应以及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是太平洋岛国政府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创新性的金融机制可以很好的帮助太平洋岛国达成这一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双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合作,通过推动气候投融资等方式提升太平洋岛国气候适应能力,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
1. IIGF观点 | 全球气候投融资进展情况及相关建议
2. IIGF观点 | 加速金砖五国转型金融体系构建,合力推动低碳发展
3. IIGF观点 | 日本金融发展现状与中日绿色金融合作展望
4. IIGF观点 | 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为何至关重要?
作者:
王宗楷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研究指导:
陈千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新媒体编辑:杨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