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集团(世行)成立于1944年,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由5个下属机构组成,分别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主要提供基于主权担保的债务融资;国际金融公司(IFC)主要针对私人企业提供不需要主权担保多种形式的融资;国际开发协会(IDA)提供诸如无息贷款或补助金等形式的优惠融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致力于与政府合作,减小投资风险;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主要针对私人企业提供针对特定风险的保险,包括政治风险等。此外,世行还是很多碳基金、气候基金的托管行。它创立的雏形碳基金(PCF)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碳基金。世行1990年创建的实验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是唯一的国际环境公约综合性资金机制,自1991年以来,已为165个发展中国家的3690个项目提供了125亿美元的赠款并撬动了580亿美元的联合融资。[1]
截止至今,世界银行已有189个成员国,在全球130多个地方设有办事处,累计发放贷款和赠款资金达459亿美元。如图1所示,世行的项目遍布全球,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地区占很大投资比重。如何进一步提升亚行的绿色战略,使其资金更加高效得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值得我们分析和探讨。
图1 世行 2018年项目分布地图
资料来源:DrivenData (2019),https://www.drivendata.org/competitions/1/united-nations-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page/1/
一、世行绿色战略现状分析
虽然与“消除极端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这两项任务相比,“绿色”目前还不是世行的首要使命。但世行已经开始有意识得将一些气候因素整合到减贫项目中去。这些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包括海洋、陆地和森林)可持续管理、清洁发展(土地、水、空气)[2]。
《世界银行集团环境战略(2012-2022)》中提出一个愿景,即要为所有人打造一个“绿色、清洁、有韧性”(Green, Clean, Resilient)的世界[3]。根据文件内容,可将世界银行对绿色的理解概括为两方面——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系统创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界银行在2016年制定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CCAP)承诺到2020年使其气候融资增至其贷款总额的28%,到2020年可能达到290亿美元。[4]从执行情况来看,去年,世界银行集团为气候投资项目提供贷款128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22%,目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气候相关投资项目的最大资金来源。
图2 世界银行集团2011 -2017年气候融资承诺,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MDBs (2018), 多边开发银行2017年气候融资报告
世行早在2008年就发行了自己的第一支绿色债券,此后也一直保持着绿债市场的领跑地位,促进了绿债市场的蓬勃发展。截止至2017年,世行已有19种货币进行的140多笔绿债交易,累计价值超过110亿美元。从图3中可以看出,世行的绿债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 除主动发行绿债外,世行还积极帮助各个国家开发金融工具,发展本地绿债市场。2017年,在世行的帮助下,斐济发行了一笔价值5千万美元的绿色主权债券。此外,世行还参与绿色创新金融产品,如2017年7月支持马来西亚某私营清洁能源公司发行了绿色sukuk债券等。
图3 世界银行绿色债券承诺(截止到2017年6月)
资料来源: WB (2017). 世界银行2017年绿色债券影响力报告
世行在绿色投资方面特别是气候融资方面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鉴于前方任务的艰巨性,还必须加速它的绿色战略升级。正如世行前行长金墉所说,“我们需要数万亿而不是数十亿美元的气候智慧型投资。在未来15年将有90万亿美元投入基础设施,仅仅是为了更换发达经济体的老旧基础设施和满足新兴经济体的预期增长。目前,基础设施投资最多每年3.4万亿美元左右,但需求却接近每年6万亿美元。所有这些都必须是气候智慧型、低碳、具有韧性的基础设施。”[5]因此,笔者根据世行现有绿色战略,结合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为世行绿色战略的进一步升级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二、世行绿色战略提升路径探究
1.细化内部环境政策
世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2012年发布了《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这是一项标志性文件,它的发布为全球各大开发性金融机构制定自身的保障性环境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FC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是其《可持续性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客户,界定了客户在管理其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责任,指导和帮助客户识别、避免、减缓和管理风险和影响,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相关信息的披露,实现可持续经营。[6] 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绩效标准》中,IFC提出客户在整个项目周期内需要达到的8项标准,包括环境和社会风险与影响的评价和管理、劳工和工作条件、资源效率与污染预防和管理、社区健康与安全等。在这8个标准的基础之上,世行2018年10月正式推出了升级版的保障性政策, 即《环境与社会框架》(ESF) ,ESF将之前的8个标准拓展为10个标准(新加入了“金融中介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和信息公开”)[7],在诸如透明度、不歧视、公众参与以及问责制,包括地位作用得到扩展的申诉机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使世行的环境和社会保护工作与其他发展机构更加密切地协调起来。
虽然世行的环境保障措施被很多专家所认可,并将其评价为全面、严谨和详尽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这份140多页的文件市场常常由于太过复杂使得第三方机构难以理解,甚至需要聘请外部专家才能弄清这些环境政策。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借款方的借贷成本,为一部分绿色项目的融资造成了困难。
因此,我们建议,世行可以以ESF为基础,在项目层面(绿色财务报告等)或产品层面(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将环境政策进行细化,定制一些简单易行的指南,减轻借款人在政策解读方面的负担。
2.推进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
多边开发银行在开发性金融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力量来将各部门利益相关方联合起来,促进全球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鉴于世行在多边开发银行中的影响力,我们建议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与其他多边开发合作,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全球框架的制定。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经合组织的推动下,气候金融已经建立了一套详细具体的全球标准,对什么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什么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都有了较为完善的定义。这对绿色金融统一标准的建立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世行可以联合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一起,建立一个绿色金融工作组,将已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开发俱乐部(MDB-IDFC)联合发布的《减缓气候变化融资追踪通用原则》 拓展到绿色金融领域,为统一绿色标准做出贡献。
IFC其实已经开始策划制定一个类似于“赤道原则”的绿色债券全球统一标准,并计划投入3.25亿美金建议一项绿色债券基金——Green Cornerstone Bond Fund以促进全球绿债市场的发展。这项基金一旦投产,将会成为史上专注于新兴市场发展的最大一只绿色债券基金。[8]
3.加大撬动私人资本
根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多边发展银行的“从数十亿到数百亿”的报告[9],多边开发银行平均每投资1美元就能撬动2-5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气候资金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仅为0.34美元。由此,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可见一斑。
正如上文提到的,世行前行长金墉曾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出要加强世行在气候融资方面撬动私人资本的能力,世行在实践上也确实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为了尽快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还需有更多的资本流入到绿色项目中去。事实上,仅21个新型经济体的巴黎承诺就有23万亿美元的潜在投资,包括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笔者建议,世行作为开发性金融领域的引领者,要将撬动私人资本提升到绿色融资的战略高度,作为所有业务活动的基础,以此激活更多的潜在投资,进一步激发全球绿色金融发的活力。
附注:
[1] 信息来自GEF官网: http://www.gefchina.org.cn/qqhjjj/gk/201603/t20160316_24275.html
[2] WBG (2012) World Bank Group Environment Strategy, 2012-2022. Washington DC, USA: WBG
[3] WBG (2012) World Bank Group Environment Strategy, 2012-2022. Washington DC, USA: WBG
[4] WBG(2016)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2016-2020,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24451
[5] WBG (2017) Annual Meeting, https://www.imf.org/external/am/2017/speeches/pr2c.pdf
[6] 国际金融公司(2012) ,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2012年1月1日
[7] 世界银行(2018), 环境和社会框架
[8] WB (2017). World Bank Group Announcements at One Planet Summit.
http://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7/12/12/world-bank-group-announcements-at-one-planet
summit
[9] WB (2015) From Billions to Trillions: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 Finance Post-2015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Finance, https://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EVCOMMINT/Documentation/23659446/DC2015-0002(E)FinancingforDevelopment.pdf
作者:
Rabi.Nawaz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译:
王亚丽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