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党的十九大对当前我国金融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中央财经委员会成立之后第一次会议专门对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出了新要求。健康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健康金融风险也会随之产生,我们要高度重视,及时防范化解。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看,健康金融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和风险属性,在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健康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
今年1月份,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行业的监督,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健康金融由于服务对象涉及健康产业、服务和资源,涉及面广,资金关联性强,极易出现金融风险和金融腐败。我国健康金融风险除具有金融风险的普遍特点外,还具有广泛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独有特点。
(一)广泛性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市值约占13%。美国健康产业规模占GDP比重超过13%,加拿大、日本的健康产业规模占GDP比重超过1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要达到8万亿,2030年要达到16万亿。根据当前发展势头,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将可达8万亿,整个健康产业将可达10万亿。这充分说明了健康产业和健康金融的巨大规模、广阔前景和影响广泛。在国外,金融机构十分重视健康产业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原则,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往往错误地将风险管理摆在健康产业方面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风险。
(二)制度性
健康产业政策性强,涉及到卫生部门、食品监管部门、体育部门。健康金融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制度约束和影响,特别是养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卫生健康制度、食药监管制度、体育制度等。所以,健康金融风险首先受制于完善法规和加强监管的水平。我国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而健康金融理财业务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本身具有批量大、风险低、波及性强的特点,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却常常被忽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健康金融的制度性风险,例如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从法律层面上加强了对包括健康金融理财在内的风险防范的要求。
(三)系统性
健康金融具体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中提及的“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是将人的健康维护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预防、诊断、治疗、管理。健康金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医药器械、保健食品、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等多个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资本股权市场复杂多变、各种金融工具互相作用,很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健康金融风险防范方面,要善于从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法治和金融调控的多个角度,充分利用我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高,财政赤字和负债率低,可动用的工具手段多的优势。
二、提高对健康金融风险防控的认识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要看到,在国际国内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对于健康金融而言,一些风险隐患已经凸显:个别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特别是某些保健品企业,漠视道德和法律“疯狂敛财”,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反映不及时;健康产业中重要环节经营缺乏监管,比如疫苗生产,导致相关贷款和投资风险加大;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金融界进入调整“清算”期,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健康产业和企业的前期金融风险无暇顾及。
(一)抓住关键环节
健康金融风险隐患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要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管住货币信贷“总闸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特别是保健品资金扩张,加强风险源头管控。要完善健康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引发健康金融风险,切实防范健康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的风险。
(二)增强忧患意识
健康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极易产生风险。健康金融资金链条环节多,市场信息不对称,价值实现过程曲折,又易受外部因素和心理习惯作用干扰,面对身体健康的长远利益,参与者市场行为复杂多变。而且,健康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三)保持战略定力
健康金融涉及国计民生,影响区域经济,是最需要监管的领域。要以健康产业分析预警和强化金融监管手段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健康金融风险为底线,下大气力规范健康金融秩序。对于健康金融风险我们要有勇气、有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有侥幸心理。同时,强监管、防风险需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讲究方法。健康金融风险不是一日形成的,治理健康产业资金乱象也不会一蹴而就,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重在实效。
三、防控健康金融风险的统筹协调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外溢性加大以及我国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健康产业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提醒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对于健康金融风险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随着金稳会的成立和银监会与保监会的合并,金融监管的统筹与协调将进一步细化,对于健康金融的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由于健康金融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健康金融风险防控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从当前的健康金融市场业态及发展趋势看,健康金融风险的防控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统筹和协调。
1.加强中央监管和地方监管的统筹协调。健康金融受制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也受制于地方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掌控。随着地方健康产业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凸显出中央和地方在健康金融监管职能上既存在重叠冲突,也存在空白地带的问题。中央监管需要一手健康金融资料讯息,而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监管能力以及组织、人员薄弱,缺乏专业监管知识技能。在此背景下,亟待加强对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协调研究。
2.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统筹协调。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而在我国也蓬勃发展,健康金融领域更是如此。增加对互联网健康金融的研究和管理,加强对于影子银行等健康金融创新领域的规范监管,是我们当前防控健康金融风险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目前,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监管标准均存在一定的空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互联网近年来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金融结构和风险分布,并加大了金融监管协调的紧迫性。
3.加强金融数据与健康数据的统筹协调。健康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市场呈现多样,数据日新月异,迫切需要与金融机构的数据实现联动和更新。所以,健康金融体系的运行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产生、传递与处理,但如何有效获取真实且符合监管需要的信息,尤其是涉及金融体系稳定的信息,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提升监管效率,需加强健康金融监管当局内部及其与各健康产业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整合与共享,制定明确的、有时间表的金融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4.加强风险防控和业务管理的统筹协调。防控健康金融风险的目的依然是促进健康金融业务发展。健康金融风险应当纳入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管理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和理财中心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风险管理架构。健康金融业务发展,应制定一系列理财业务的管理规定和岗位合规手册,规范理财业务服务方式和内容,依法经营,切实保护健康金融机构及健康产业客户的合法权益。二者协调联动,共同统筹推动。
总之,防范化解健康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健康金融风险,是我国健康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防控当前健康金融风险,必须坚持预防为先、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必须着眼人民健康大局和健康事业全局,准确研判形势,全面综合施策。我国应当大力推进健康金融改革发展,有效防控健康金融风险,让金融更好地为我国健康产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本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论文优秀奖,现仅从健康金融风险角度修改论述)
作者: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