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与欧盟联合发布《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明确将在COP30前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涵盖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也标志着我国气候治理进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新阶段。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教授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从重点行业到全经济范围的系统治理转型
过去我国气候治理主要聚焦于碳排放最集中的能源部门,通过建立全国碳市场、推动重点行业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碳市场治理范围迅速扩展,已涵盖钢铁、水泥、铝冶炼等传统高排行业,未来还将进一步覆盖石化、化工、航空等更多领域,实现从“重点突破”到“全经济覆盖”的战略转型。
这种转型不仅体现了减排工作的纵深推进,更反映出气候治理理念的升级——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向涵盖甲烷、氟化气体等多种温室气体的综合治理迈进。全经济范围的覆盖意味着所有产业链环节都将纳入减排管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这种系统治理有助于避免“减排漏斗效应”,确保减排目标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二、精准数据体系建设与企业主体责任强化
气候治理已超越传统的碳排放控制,正向涵盖自然生态保护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多个维度的广义可持续发展领域延伸。气候行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紧密交织,要求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加综合协调。
这也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强化跨部门协作,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产业规划、项目审批和企业运营全过程,实现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实现全经济范围和全温室气体种类的减排,首要任务是构建科学、精准、公开透明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体系。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覆盖所有行业、所有温室气体的完整排放核算体系,数据缺失和不透明成为精准减排的最大瓶颈。
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分行业、分环节的碳核算标准和监测体系,推动数据公开与共享,形成统一规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这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增强社会公众和市场的监督能力。
企业作为减排的主体,需强化气候信息披露和碳管理能力,做好碳排放监测与管理,推动低碳产品认证。企业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转型”,在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和运营流程中全面嵌入低碳理念,提升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此外,政府应推动建立强制性气候信息披露制度,细化行业标准,推动碳核算方法、认证机制的统一,减少企业合规成本,激励绿色创新。
三、加快技术创新与适应能力建设,推动双轨驱动发展
面对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5℃温控目标的严峻警示,这一事实凸显了加快减排步伐和提升气候适应能力的紧迫性。中国2035年NDC目标明确符合《巴黎协定》长期气温控制目标,既体现了责任担当,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
除了继续深化减排力度,必须大力发展负排放技术,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森林碳汇等,形成减排与负排放“双轨驱动”。负排放技术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也为应对气候系统不确定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构建科学精准的排放数据体系、强化企业责任、加快技术创新与适应能力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我国气候治理的坚实基础。中国的实践经验不仅为实现自身“双碳”目标提供路径,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公平、有效且包容的多边气候治理新格局。
本文依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气候目标定了!2035年覆盖全经济范围及所有温室气体》点击链接查看全文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50725/herald/306f6d4d000315e227c77609829f3d72.html?t=155099&sessionid=1578173084
相关文章:
1.IIGF首席观点 | 刘锋、罗小棋:从合规到竞争力:中国出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IIGF首席观点 | 刘锋:关于系统性应对美元稳定币的战略思考及政策建议
3.IIGF首席观点 | 刘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破局美元信用危机的战略窗口
4.IIGF首席观点|刘锋: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开辟中澳经贸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