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文献分析 | 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会更低吗?——基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5-07-07

原文标题:

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会更低吗?——基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的视角

原文作者:张甜,刘一鸣期刊:金融研究

关键词:绿色信贷;贷款定价;商业银行;绿色企业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绿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使其投资回报率常低于投资者预期,降低融资成本成为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绿色产业的重要手段。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核心政策实践,其能否为绿色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直接关系到经济绿色转型的进程。

既有研究多聚焦于绿色信贷政策效应或企业环境表现的影响,对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定价,尤其是市场因素与政策因素产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银行、不同规模企业的定价特征探讨不足。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作为绿色企业的主体,其融资约束问题在现有文献中常被忽视,银行间绿色信贷发展的显著差距也未得到充分关注。

鉴于此,本文基于某省脱敏逐笔贷款数据,考察绿色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定价行为。具体而言,本文检验在相同条件下,绿色企业贷款是否具有更低的利率水平,探究环境规制和市场竞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辨析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对银行绿色贷款定价行为的影响。然后,基于我国绿色信贷市场特征,分别考察不同类型银行及不同规模企业的绿色贷款定价特点;最后,从贷后违约风险和贷前预期风险两个角度,检验银行绿色贷款定价效率。

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绿色信贷的相关研究,相比目前文献从环境风险或绿色信贷政策角度探究银行绿色信贷行为,本文探讨了环境规制和市场竞争在银行绿色贷款定价中的作用,并进一步考察其与政策因素对绿色贷款利率的影响差异,为深入理解银行绿色贷款行为、推进我国绿色信贷市场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二是拓展了商业银行绿色贷款定价行为的研究,相较于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上市公司绿色贷款利率的研究,本文基于更具代表性的银行逐笔贷款数据,探讨了商业银行对更广泛的大、中、小、微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化绿色贷款定价,从贷款利率与担保条件两个方面揭示了银行的绿色贷款定价行为,为提升绿色信贷市场的有效配置提供了有益启示;三是深化了绿色发展政策效果的相关研究,与目前单独考察绿色财政政策或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融资影响的研究相比,本文对比分析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单独以及两类政策同时作用下的绿色企业贷款利率变化,为提高绿色发展政策效果提供了经验支持。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既有关于商业银行绿色贷款定价行为的研究存在分歧。从企业特征看,绿色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虽能降低潜在合规成本、提升声誉和经济绩效,从而可能获得更低利率,但绿色投资的长周期和转型风险也可能推高债务融资成本。从政策效应看,绿色信贷政策确实提升了银行对绿色企业的信贷支持,但市场因素的作用却被长期忽视。本文提出,政府环境规制强度提升和银行绿色信贷竞争加剧是影响绿色贷款定价的两大核心市场机制。

一方面,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通过改变银行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感知程度,从而影响绿色企业相对于非绿色企业的信用水平。排污收费型规制增加企业的制度遵循成本和财务风险,而绿色企业受影响较小;环保补助型规制则缓解绿色企业的资金压力以及创新和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削弱经营风险;政府环保补助还能减少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绿色创新不确定性的担忧,促进社会资本流入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随着环境监管趋严,绿色企业相对非绿色企业的经营风险更低、现金流更充裕,银行因此可能给予更低利率。

另一方面,绿色信贷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银行降低边际利润以争夺绿色企业客户,绿色企业贷款利率被削减。随着绿色信贷体系完善,越来越多银行进入市场,竞争迫使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吸引绿色企业,从而拉低绿色企业相对非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

综上所述,相对于非绿色企业,面对环境规制强度提升和绿色信贷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可能对绿色企业设定更低的贷款利率。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1:相对于非绿色企业,商业银行向绿色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更低。

假设H2a: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抬高了绿色企业相对于非绿色企业的信用水平,从而降低了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

假设H2b:银行绿色信贷竞争的加剧降低了银行对绿色企业的贷款边际利润,从而降低了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为验证绿色企业与非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差异,构建以下模型:

(二)数据说明

研究数据来源于某东部发达省份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的脱敏逐笔贷款数据库,涵盖279家银行、29543家企业的175070笔贷款,样本在地理分布、企业类型和银行类型上具有广泛代表性。通过将企业主营业务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匹配识别绿色企业,剔除污染行业企业后,构建以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被解释变量、绿色企业虚拟变量为核心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控制贷款特征、公司特征和宏观特征等变量,并纳入月度、地市、行业、企业和银行固定效应。

变量定义方面,贷款利率为实际利率相对基准利率的浮动幅度,绿色企业为二分类变量,控制变量包括担保方式、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银企关系、地区GDP和金融发展深度等。数据清洗过程中,剔除同一贷款合同重复记录、政策性贷款及数据缺失值,并对连续变量进行缩尾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和模型估计的准确性。

四、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

表2反映了企业绿色属性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在控制各类因素后,绿色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低于非绿色企业.以样本期间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75%为基准计算两类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差异,得到绿色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低于非绿色企业11个基点,两类企业贷款利率差异在经济意义上也是显著的。上述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为绿色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显著低于非绿色企业,假设H1获得支持。

(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

为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处理:

倾向得分匹配(PSM:通过Logit模型计算绿色企业与非绿色企业的倾向得分,采用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半径0.05)构建对照组,匹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协变量偏差均显著降低,匹配后的回归结果显示绿色企业利率优势仍为9个基点,与基准结果一致。

变更利率测度方式:将贷款利率替换为实际利率与LPR的差值进行回归,核心解释变量系数为-0.108,显著性水平保持不变,表明结果对利率指标的选择具有稳健性。

调整绿色企业识别标准: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3级分类简化为1级大类进行匹配,重新识别后的绿色企业样本减少12%,但利率差异依然显著(系数-0.105,p<0.01),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

(三)内在机制分析

1.政府环境规制强度

随着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绿色企业相对于非绿色企业所面临的环保税收更低、环境监管更弱、环保补助更高,因而具有更高的信用水平,能够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因此,对于政府环境规制强度更高的地区,绿色企业相对于非绿色企业的信用水平应该更高,商业银行为绿色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较非绿色企业的下降幅度应该更大。构建模型(2)、(3)检验这一逻辑:

如表3所示,列(1)、(2)结果表明,绿色企业相较于非绿色企业的信用水平更高,且政府环境规制强度越高的地区,两者的差距更为显著。列(3)、(4)结果则说明,政府环境规制强度越高,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下浮程度越大。上述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绿色企业相对于非绿色企业的信用水平上升,银行为其提供的贷款利率因而更低,假设H2a获得支持。

2.银行绿色信贷竞争

随着绿色信贷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会降低绿色企业的贷款边际利润以争夺客户,从而降低绿色企业相对于非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因此,在银行绿色竞争程度更高的地区,相对于非绿色企业,商业银行发放的绿色企业贷款应该具有更低的边际利润,进而绿色企业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应该更大。构建模型(4)、(5)检验这一逻辑:

表3列(5)、(6)显示,相对于非绿色企业,绿色企业的贷款边际利润更低,且随着绿色信贷竞争程度的加剧,绿色企业的贷款边际利润进一步下降。列(7)、(8)表明,随着绿色信贷竞争程度加剧,绿色企业相比非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增大。综上所述,绿色信贷竞争降低了商业银行对绿色企业贷款的边际利润,进而降低了其贷款利率水平,假设H2b获得支持。

五、进一步分析

(一)商业银行绿色贷款定价的政策性因素影响

本部分从绿色信贷的支持政策和考核政策两方面,探讨政策性因素在绿色贷款定价中的作用,并与信贷市场对企业绿色属性的认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获得央行再贷款或金融支持或财政支持或同时获得金融和财政支持的绿色企业贷款利率更低(列(1)-(4)),且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实施后,绿色信贷考核政策显著增强了银行对绿色企业的利率优惠,表明政策支持与考核压力共同推动了绿色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列(5))。

(二)我国绿色信贷市场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银行的绿色贷款定价


依据贷款银行,将样本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四类并回归。表5中Green系数均为负,且数值和显著性水平依次提高,表明对绿色企业贷款的优惠利率支持在四类银行中渐次增大。该结果与前述分析不符,其原因可能在于,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会向绿色企业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以赢得竞争。

优惠利率支持是一个相对贷款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商业银行对绿色企业的贷款定价决策。因此,进一步检验不同类型银行发放的绿色企业贷款利率差异。表6展示了回归结果,三类银行的绿色企业贷款利率均显著高于国有银行,尤其是后两类。可见,国有银行发放的绿色企业贷款利率最低。

(三)我国绿色信贷市场特征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绿色贷款定价

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研究表明,中小微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表7),但同时面临更严格的担保条款(表8)。这既体现了对于面临更高融资约束的中小微企业,绿色属性对银行贷款利率的降低作用更强,也反映出银行针对小规模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通过提高担保要求平衡利率优惠带来的潜在风险。

(四)绿色企业贷款定价效率分析


本文从贷后违约风险和贷前预期风险两个角度,考察绿色企业与非绿色企业的信用风险差异,如果贷后违约风险与贷前预期风险保持一致且有效反映了贷款利率,则绿色企业贷款定价是有效率的,否则存在效率损失。从贷后违约风险角度,相较于非绿色企业贷款,绿色企业贷款发生不良的概率明显更小。从贷前预期风险角度,商业银行预期绿色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更低,与绿色企业的贷后违约风险、贷款利率水平均保持一致。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绿色企业贷款定价是有效率的。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向绿色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显著低于非绿色企业,政府环境规制强度提升和银行绿色信贷竞争加剧是其内在原因,两者分别抬高了绿色企业的信用水平、降低了绿色企业的贷款边际利润,共同导致绿色企业贷款利率水平的下降。第二,绿色信贷支持政策和考核政策增强了银行面临的激励和约束,提高了为绿色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信贷市场也认可了企业绿色属性的价值,银行为其提供优惠贷款利率的主动性增强。第三,不同银行和企业绿色贷款定价差异显著,绿色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水平最低,而中小微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但担保条款也更严格。第四,商业银行绿色贷款定价是有效率的,贷款价格有效反映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基于上述结论,政策建议聚焦于三方面:一是优化信贷支持政策,加强环境规制体系建设,通过差别化政策激励银行支持绿色企业,发挥政府在环境监管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构建绿色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创新产品体系,银行需结合自身优势开发适配不同规模企业的绿色金融产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配套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能力,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提升绿色金融资金配置效率。

七、原文摘要

绿色信贷是中国绿色金融最重要的政策实践,绿色企业能否获得贷款利率优惠对推进经济绿色转型至关重要。采用银行逐笔贷款数据,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视角,考察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研究发现,绿色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低于非绿色企业,环境规制强度提升和绿色信贷竞争加剧是其内在原因。绿色企业贷款利率更低不仅是信贷市场对企业绿色属性的认可,也是相关政策推动的结果。进一步地,不同银行和企业绿色贷款定价差异显著,国有银行提供的绿色贷款利率水平最低,中小微绿色企业的贷款利率降幅更大,但担保条款也更严格。此外,银行绿色贷款定价有效反映了信用风险,是有效率的。本文为提升绿色信贷体系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

夏 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王 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