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史建平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专栏 > 史建平 > 正文

IIGF观点 | 史建平:转型金融展望

发布时间:2022-11-10作者:史建平

“双碳”目标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经济、能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经济来看,“双碳”目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然而,相对于欧美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平均经历了40-70年,我国“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将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非化石能源需由2020年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15.9%,逐步至2030年占比达到25%左右、2060年占比达到8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新能源不稳定性可能造成的挑战,平衡好非化石能源持续增长和化石能源控量降碳的步速问题,给能源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产业来看,“产业结构偏重”现象或将发生改变,绿色产业扩大发展、高碳产业降碳增效,二者叠加无疑将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可持续化转变。

“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既是直接参与者更是重要支持者。一方面,金融机构是直接参与者,若将金融机构视作市场主体,通过摸清自身碳排放数据、减少绝对碳排放量以及设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金融机构将承担和履行“双碳”目标下的环境责任,有机会提升机构形象、拓展业务市场和提高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也是重要支持者,通过扩大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的供给,发挥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形成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五大支柱”,将助力绿色新兴产业扩张和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将伴随增量市场的发展潜能持续向高质量迈进,既包括金融投资结构上的,也包括投资效益方面的改善,都将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转型的风险也在显现,气候变化带来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相关风险也将通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承保风险等向金融机构传导,如何科学研判并且应对风险,也是金融机构在新形势下要思考的问题。

当前,转型金融正在成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新抓手,以债券为主的转型金融市场实践不断涌现。“转型金融”旨在为高碳领域及尚无最优替代技术的行业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自2019年起在国际上已有相关实践,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顶层设计的部署。在市场层面,包括2021年4月国内推出的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及今年上交所推出的低碳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转型债券等,均可作为对高碳行业的重要支持手段之一。除债券外,山西、江西等地也已涌现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等转型金融产品的创新。

从我国的实际需求来看,转型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转型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又要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还要防范转型投资的衍生风险,需以系统性视角统筹推进,未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政策层面,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构建转型金融引导机制。既要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视角,以面向支柱型高碳产业为示范,制定区域性转型金融规划,又要立足产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各个行业发展规律的转型金融支持策略,强化转型金融政策和产业转型政策的衔接;二是机构层面,加强转型金融研判与投放能力。提升对高碳行业转型目标、转型路径、转型成效等关键要素的认知能力,增强对转型金融业务规律和风险情况的把控能力。在充分认知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转型金融优质项目的筛选与储备,寻求转型金融业务突破;三是基础设施层面,多方协同构建转型金融基础设施。目前已有的市场实践中,转型绩效多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挂钩相关,因而转型绩效评估需要大量的准确可核实的碳排放数据支撑,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发力,构建互联互通的以碳排放数据为核心的转型绩效监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理事长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保险报

新媒体编辑:陈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