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地方绿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地方绿金 > 正文

地方绿金丨蔡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花都实践

发布时间:2019-03-04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顶层制度设计日益完善。发展绿色金融,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和探索。2017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广东省以广州市花都区为核心建设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当前,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已经一年有余。一年多来,在一行两局和省市金融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花都区发挥核心区优势,把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重要抓手,按照《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着力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初步形成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构建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先行。花都区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形成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首先是创新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花都区制定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1+4”配套政策,明确从2017年起,区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按融资额的1%给予补贴,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对参加绿色保险的企业按其保费的30%给予补贴,每年最高补助10万元,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二是创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花都区委托中节能咨询公司编制并发布绿色企业认定办法和绿色项目认定方法。充分考虑花都区产业特点,按照企业基本条件评价、生产与管理评价、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四个维度,明确了绿色企业的认定规范。将绿色项目划分为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等九个一级分类和40个二级分类。

三是创新绿色项目产融对接机制。制定绿色企业和项目库管理办法、绿色项目产融对接管理办法,建立绿色项目库日常管理机制,定期举办绿色项目产融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时,依托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建立试验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融资对接系统,整合企业工商、税务、环保等政务信息以及绿色项目融资需求信息,为绿色项目提供不间断的线上融资平台。

四是创新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根据“1+4”政策,花都区对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业各类机构,按其损失金额的20%给予风险补偿,最高补贴100万元,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

五是探索创新绿色金融货币政策支持机制。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印发《关于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支持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在现有额度基础上专门安排2亿元小微企业再贷款额度给予广州银行,用于花都区绿色小微企业贷款,并探索开展绿色再贷款业务;通过工商银行为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票据再贴现额度,并探索开展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

发挥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发挥银行机构的主体作用,大力提高绿色信贷占比。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2017年以来,银行机构积极将信贷资源投向新能源汽车、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备等绿色项目,绿色信贷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18年9月底,花都区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约113.7亿元,占比从2017年初的7.3%增长至12.65%。

二是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加快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银行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广东华兴银行已获批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目前正在对接区内绿色项目;广州银行正以区内绿色项目为主申请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积极联系广州发展集团、广州水投集团等企业通过花都区发行绿色企业债券,区财政给予资金补贴。

三是发挥保险机构的保障作用,提高绿色保险覆盖率。花都区积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传统绿色保险产品,截至2018年11月15日,花都区已有776家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同时,积极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绿色保险产品创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试点“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绿色农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心追溯保险”“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等创新型绿色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设立绿色基金。花都区已设立一只规模为2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即花都基金,一只规模1000万元的绿色产业担保基金,以及三只绿色发展基金,总规模41亿元,分别是空港投资基金、广州北站基金、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为区内绿色产业和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各类绿色基金集聚。

五是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试点功能,创新碳金融业务。截至2018年10月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配额突破8500万吨,总成交金额接近18亿元。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该中心为英国石油公司(BP)通过碳交易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NRA)买入10万吨碳排放配额办理交易结算,金额约132万元。研究推广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并形成标准化体系,两家企业通过碳排放权抵押向建设银行花都分行融资260万元。积极推进建立基于林业碳汇的生态补偿机制,该中心选取花都区梯面镇3万亩生态林开展碳汇业务试点,金额约22.7万元,为运用市场化模式支持林业碳汇发展作出积极探索。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与发展

是强化金融机构建设,提升绿色金融集聚效应。鼓励港澳地区金融机构在花都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证券、基金、期货和保险公司。发挥区域私募基金发展优势,积极推动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风投创投中心。支持港澳地区机构投资者按程序在试验区内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业务,参与境内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绿色创业投资基金投资。

二是强化产品服务创新,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大湾区内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在境外市场发行绿色企业债,吸引境外资本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产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推动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平台,利用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融资对接系统,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平台,实现银企融资有效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企业和项目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对接服务。推动建设粤港澳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支持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通用的环境权益交易业务规则和交易标准,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林业碳汇、海洋碳汇交易。

三是强化信息共享,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工作机制。在人民银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推进小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推动建立粤港澳三地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常态化工作机制,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形成自律机制工作指引和公约,引导粤港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业务合作。

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省、市、区成立了三级工作领导小组。广东省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市、区三级参与的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广州市设立了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花都区设立了花都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分别制定了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并制定出台了省、市、区三个层级的实施细则或任务分工表。

二是创新设立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机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将花都支行升格为绿色分行,广州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已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建设银行在花都区设立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专业化的绿色金融机构为区内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规范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建立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在绿色金融街设立广州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工商、税务、人社、科工信等服务部门轮流进驻,为绿色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并依托该中心设立华南地区首个绿色金融政务服务分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系统,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并承诺一天内办结工商注册登记等手续,服务效率大幅度提高。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在绿色金融街设立绿色环保板,为绿色企业提供挂牌融资服务。

四是加强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强有力的金融工作管理架构,区设置独立的金融工作部门,配备行政编制,在全区范围选拔具有经济或金融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金融工作队伍,全力做好各项具体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推动成立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统筹利用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一行三局、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花都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未来之路

首先,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台绿色再贷款、绿色票据再贴现等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把绿色金融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考核指标,推动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纳入KPI考核,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提高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获得感。

其次,要大力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鼓励绿色金融专业化机构进一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业务领域,为区内及周边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绿色金融集聚发展效应,引领全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方向。鼓励银行机构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创新排污权、水权、用能权和绿色项目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物的绿色信贷产品。

再次,要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产业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加快打造“两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千亿级智能电子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临空高科技产业集群”为目标,助力花都区构建高质量的绿色产业体系。

最后,要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及时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增进绿色金融信息互联共享。

来源:中国金融2019年第4期


新媒体编辑:曹应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