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绿金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绿金新闻 > 正文

绿金新闻 | 绿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举行第二次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9-20
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金融风险已经引起全球央行、监管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的的央行、监管和金融机构已在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与影响评估、标准、信息披露、产品与服务、激励机制、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即将于今年12月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也将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推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讨论与交流。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于今年2月发起成立“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研究组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协调,组织研究金融工具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金融机构如何防范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金融风险,推动绿金委成员单位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方面的创新实践,为监管部门和央行绿色金融网络提供政策研究支持。研究组下设11个课题,由19家金融机构、智库、高校、社会组织和相关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许多领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复杂性。经过半年来的共同努力,研究组取得阶段性成果。课题研讨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博士表示:“近期,国内外金融机构已在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评估、信息披露与资金引导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国内金融机构也积极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倡议与合作机制,这均为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希望研究组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推动形成一系列有价值、可复制和推广的研究成果,为央行与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十一个课题的代表分别详细介绍了研究进度与阶段性成果: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绿债目录开发》课题由中央结算公司牵头,并得到深圳鹏元绿融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课题组认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绿债目录的开发并完善指标设置,对于推动债券市场发展、丰富金融资产形态、助力风险防控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初步研究制定了绿债项目设置需要符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披露指标。基于对国内外债券市场实践与经验的梳理,提出促进生物多样性绿债目录开发和指标设计的建议,包括完善生物多样性绿债目录、设计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指标要求、完善设计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数据库等三个方面。
《蓝色金融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由青岛银行、创绿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牵头。蓝色金融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可持续海洋产业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蓝色经济发展。课题以山东省为例,进行蓝色金融实践与海洋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研究。课题组初步总结了国内外现有蓝色金融标准,结合地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海洋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为蓝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促进生物多样性投融资产品创新》课题由江苏银行牵头,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和湖州银行的支持。该课题旨在研究驱动和影响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因素,总结梳理国内外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实践与发展趋势,探索进一步加强相关金融服务创新的路径,助力实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目标。课题组已初步总结提出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创新的难点和痛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正外部性强、生物多样性融资标准尚未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的量化和衡量指标缺失等。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创新的四类思路与方向。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类保险产品》课题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课题组认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探索生物多样性保险产品的应用场景高度契合。课题报告主要分享了人保财险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产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人保财险已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险体系,开发各领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保险产品300余种,相关产品覆盖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资源保护、草原保护、生态修复、整体生态保障方案开发、可持续农业、保障土地治理等领域。
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牵头。课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现状、相关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与意义、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风险案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加强生物多样性风险防控以及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成功模式和项目落地,课题分享了支持兰州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衢州开化县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创新模式与进展。
债务换自然机制在中国实施债务减免中的应用前景课题由保尔森基金会牵头,并得到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的支持。课题详细分析了中国对外主权贷款的现状、从债权国和债务国的角度分析了债务换自然机制的优势及挑战、债务换自然机制的原理等。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较有代表性的案例类型进行介绍与总结,提出债务换自然机制的成功要素,并以老挝为例,分析展示债务换自然机制的应用场景。最后,课题报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支持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政策性银行的实践》课题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牵头,并得到创绿研究院的支持。课题组基于对国内外绿色金融、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与实践的梳理,初步提出绿色金融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发展框架,包括将现有绿色金融标准与国家公园建设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界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国家公园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初步建立金融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活动清单。在此基础上,课题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有涉及支持国家公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进行梳理。最后,分别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建议。
《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课题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牵头,并得到江苏银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支持。课题组系统地梳理了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背景,通过问卷调查识别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现状。课题报告还分析了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总结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框架与标准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框架。最后,报告针对政府与监管、金融机构和企业,分别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分行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与实践》课题由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共同牵头。课题组在参考国内外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前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湖州地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战略与要求,以内部管理政策、业务运营和具体项目为切入点,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评估资产组合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性和影响;编制适用于湖州的投融资活动生物多样性负面清单;识别与梳理生物多样性友好型项目;并以试点项目为例,测算生物多样性友好型项目的具体生态效益等四个方面。
《银行项目贷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以具体项目为例》课题由兴业银行牵头。课题报告首先论述了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的必要性,并对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典型方法论进行了梳理;结合该行现有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实践,并借鉴经梳理的评估方法论,以某海上风电项目贷款为例,课题对案例适用的评估标准、方法及案例项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存、生态服务系统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评估。最后,报告提出银行项目贷款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的具体建议。
《国际促进生物多样性投融资实践及案例研究》课题由世界资源研究所牵头,并得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的支持。课题报告介绍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国际实践及案例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围绕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和金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两个视角,初步选取了五个国际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课题组还分享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倡议”(Partnership of Biodiversity and Finance - PBF)的进展。自2021年10月启动以来,已有50余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环保组织等加入了该倡议。
在点评与交流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成果的复制和推广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并对11个课题的积极贡献和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与赞赏。专家们也对于研究组的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与建议。


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委员会前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唐丁丁表示:“值中国作为主席国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召开前夕,建议研究组可积极参与全球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介中国良好实践。此外,希望研究组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方面的研究。”
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杨娉表示:“随着我们对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更清晰地界定支持范围、量化评估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也显得日益重要。建议研究组在上述领域推出更多成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乃至全国的实践提供更多借鉴。”
马骏在总结中表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框架可归纳为标准、影响评估、信息披露、产品和服务、激励机制等五大支柱,其中影响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正向效益、所有投融资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负面影响、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金融风险等三方面,可逐一开展深入地研究与实践。”
“绿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相关工作将持续推进。研究组欢迎更多国内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积极贡献,推动产出更多富有成效和意义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来源: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