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中财大绿金院
绿金委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理事会
学术委员会
研究领域
组织架构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研究成果
IIGF观点
信息专报
研究报告
学术文库
研究团队
北京总部
杭州团队
广州团队
特聘研究员
新闻与动态
IIGF新闻
政策动向
绿金新闻
地方绿金
绿金活动
中财绿金指数
STOXX-IIGF中国A股ESG指数
STOXX邮银ESG指数
国证中财碳中和主题系列指数
绿色股票系列指数
美好中国指数
中证-中信银行生物多样性优选信用债指数
绿色金融数据库
ESG数据库
绿色债券数据库
地方绿金数据库
绿色棕色主营收入数据库
碳排放测算与评级数据库
基金ESG数据库
气候金融数据库
健康金融数据库
“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数据库
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数据库
政策动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政策动向
> 正文
专家观点 | 刘世伟、任秋潇、刘叶畅: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2-06-02
2021年年10 月14 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球的与会人士深入交流探讨了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背景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在遭遇外部冲击之后具有更强韧性,能较快恢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依赖生物多样性,但在过去50年中,全球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了60%,海洋、森林、淡水水体和其他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削弱了大自然产生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却是支撑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关键。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变化,这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因素。全球平均气温即使小幅上升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不同物种必须适应更高的温度,或者被迫迁徙到其他地方,否则将面临灭绝的命运。此外,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碳封存能力。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仅有的两个碳汇池,能够封存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相关研究表明,这两个生态系统每年的碳封存量为56亿吨,相当于全球人为源排放量的60%。气候变化会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反过来又会加重气候恶化。这是一个完全的螺旋式负循环。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发生频率和破坏性加大,野火、飓风、干旱和洪水等灾害将对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系统造成沉重打击。因此,气候变化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复原力,使生态系统在遭遇病虫害时变得更加脆弱。
现有的金融风险模型中均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风险,这将导致严重低估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包括给金融行业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此,我们要充分评估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有关的金融风险,以此降低气候变化对金融系统造成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机遇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市场层面来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方面目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资金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
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资金缺口大,市场机会多。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规模约为1430亿美元,但是根据法国开发署和国际林冠组织(Global Canopy)估计,截至2030年,所需资金规模最高可达9670亿美元。
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层面来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机遇可以分为对生态系统的直接投资、生态系统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牧渔行业支持等。一是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直接投资中,商业银行可通过支持环境保护项目设立、修复和管理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各类重要生态区域和栖息地,监测和保护濒危物种,达到维护特定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二是商业银行可支持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金融项目。这类金融项目支持期限更长,更有利于进行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在金融市场中此类项目向金融类资产转化的程度与效率较高,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也会进一步提升此类项目的投资吸引力。三是商业银行可对农林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或过渡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例如,支持农业企业在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可向规划和经营得当的生态旅游地区增加对保护区和当地社会的投资等。
(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全球最主要的银行为农业、林业、采矿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交通、物流行业提供了高达2.6万亿美元的贷款和融资,而这些行业是加剧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不足。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落实较少。从整体来看,金融市场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不够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市场不够成熟,对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不足。
生物多样性缺少权威的量化标准。目前,金融市场中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定义还不明确。一方面,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并未考虑生物多样性在内的自然资本;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本的估值方法和工具还不够完善。
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转型风险对银行资产配置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合理地选择生态可持续的行业和企业,针对性地帮助过渡性企业,并压降和退出环境粗放型企业和项目。
三、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经验
(一)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银行的战略与政策
目前,国际先进同业在其经营中越来越关注各项业务和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使用率较高的环境与社会风险金融行业标准主要为“赤道原则”、“世界银行环境与社会框架”,以及“国际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框架”。全球已有116个金融机构、37个国家宣布采用“赤道原则”。
(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金融风险类型
识别、分类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根据TCFD框架和普华永道/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提出的分类,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将可持续性风险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机构的传统风险管理体系中现有的风险类别,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或运营风险等。
(三)生物多样性足迹、计量及披露
荷兰ASN 银行和法国信托投资局(CDC)是较早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金融机构。ASN 银行开发出一种名为“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足迹”(BFFI)的方法,从2016年开始使用该方法计算其生物多样性足迹,ASN 银行的计算结果显示,其投资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当于将一片6600平方公里区域中的生物多样性完全清除。CDC生物多样性组织与B4B+ Club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评分(GBS)” 的方法。通过衡量物种数量增加或减少来显示受影响程度。在MSA 数值中,100%代表原始生态系统,0%则代表完全丧失生物多样性。
针对生物多样性披露方面,2021年6月,来自世界的多国政府、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和金融业的75家机构联合发起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旨在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引导全球资金流向与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相一致的领域。
(四)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项目行动指南
缓解层级方案是识别和管理项目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策略和工具,包括避免、最小化、修复、补偿四个阶段,要求优先避免影响,再缓解不可避免影响,在避免和缓解措施失败后,补偿残余影响。该方案可以作为银行规范项目方的工具。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金融应成为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有关工作。
第一,探索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集团层面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措施中。研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更广泛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中,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研究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案。商业银行要积极研究如何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到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中,通过遵循生物多样性的缓解层级方案,优先寻求“避免”措施,更有效地管理生物多样性风险。例如,中国银行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通过对客户建设、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和社会后果评估,将环境与社会风险按高、中、低程度,对客户进行分层,在业务发起环节、授信审批环节、合同管理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等进行全流程管理,
第三,尝试推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一方面,可考虑将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如债务类金融产品进行调整优化,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权益类金融产品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影响力投资基金等的快速发展,将生物多样性理念涵盖进ESG投资策略其中。中国银行继2020年9月成功发行全球商业机构首支蓝色债券后,在2021年9月又成功发行了全球首笔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同时也是亚洲首笔生物多样性债券,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绿色金融产品的一次重大突破。
第四,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前沿合作。大力推动性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等在内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加强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中国银行正积极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有关工作,包括作为唯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驻场为大会进行金融服务;联合承办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中的第七平行论坛—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论坛等。未来,中国银行将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为解决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
《中国金融》2022年第9期
上一条:
专家观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介入与支持
下一条:
专家观点 | 生态环境部丁辉:气候投融资试点基本完成评审工作 即将全面启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