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IIGF新闻 | BIOFIN推动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研讨会于线上召开

发布时间:2022-12-27作者:

近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举办的BIOFIN中国项目研讨会“生物多样性金融倡议(BIOFIN)”系列研讨会 ——推动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于线上成功召开。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专家受邀参会并进行了观点分享交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为研讨会致开场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受邀参会,并就生物多样性金融现状和BIOFIN方法学总体框架进行了现场介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Ola Janus(杨姗姗)和UNDP项目助理程浩生共同主持本次会议。

马超德博士在开场致辞中介绍,当前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亟需大量资金的支持,而现有融资项目尚不能填补资金缺口。在此背景下,过去几年中,BIOFIN项目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建立并实施的融资机制将对日后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带来重要指导意义。

王遥教授针对生物多样性金融现状和BIOFIN方法学总体框架进行现场介绍时表示,当前,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与金融体系存在重要关联性。一方面,金融活动若对有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进行投资,将会引发更多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从而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也可通过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提升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投资,并带来积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高达7000亿美元,融资缺口也暴露出有损生态项目融资活动多于生态保护项目融资活动这一问题。她介绍,在BIOFIN方法学框架中,可通过PIR(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与机制回顾)、BER(生物多样性支出审查)、FNA(融资需求评估)等方法学的协同推进分析,从而总结提出BFP(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并最终实施。通过选定的BFP,各国可通过现有绿化部门预算,更加有效的进行资源分配利用,以减少生物多样性投资需求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韩子叻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冬雯分别针对山东和上海的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与机制回顾(PIR)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近期取得的丰富成果进行详细分析。

韩子叻表示,山东试点充分运用PIR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财政、经济、法律和政策框架之间的联系做出分析,确认了其生物多样性融资活动的政策激励与补贴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首份收入来源目录,并推动实践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

胡冬雯表示,上海市的PIR已取得积极进展并进入收尾阶段,其中,上海市对财政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相关的支出投入所进行的量化分析、以及针对各个机构所采用的权力-利益矩阵分析方式等实践为日后推动PIR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针对日后的PIR应用,她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二是要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化生态保护修复投融机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BIOFIN国家项目协调员冷斐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与研发中心副主任常征针对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BFP)进行了介绍以及案例分享。

冷斐表示,BIOFIN的方法起源旨在强调资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未来预计会有更多国家加入BIOFIN项目,协同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以缩小融资缺口。在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运用PIR、BER、FNA、《BIOFIN金融解决方案目录》等方法学与机制;在短期规划中,则需不断进行风险和重要性评估,制定切实可操作的融资计划,确定融资目标与融资方案。

常征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上海市具有特色的BFP创新模式——碳普惠机制(ICBM)和气候投融资(CIF)。她表示,上海充分运用当地绿色金融资源聚集优势,协同推进多样化的绿色领域投融资活动,以确保促进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稳定发展。会议最后,由冷斐作总结发言。她表示,BIOFIN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省市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加入,凝聚合力并推出更多优秀的融资计划案例。她表示,期待日后将会推出更多优秀的BIOFIN项目,为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并为其他相关机构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