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能源战略学者刘恒伟建议:加大存储天然气应对“气荒”

发布时间:2018-01-26作者:刘国伟

在2017年冬季国内一些地区遭遇“天然气荒”的背景下,有人提出因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应该大力推进煤制气产业。就此问题,《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1月3日在京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恒伟博士。刘博士在能源工程和技术、能源战略和政策方面具有17年的研究和工作经验。针对目前全球天然气和国内煤制气问题,他向《环境与生活》杂志谈了自己的看法。


捕获.JPG

哈萨克斯坦对华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设施

全球天然气市场一直过剩

采访是从2017年冬天我国发生的天然气短缺现象开始的。刘恒伟博士指出,其实全球天然气市场这些年一直是过剩的,但就天然气的消费而言,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肯定是过剩,因为夏天不需要取暖。所以,天然气夏天的价格非常低,这也折射出我国目前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天然气调峰能力弱。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地下储气库比较多,天然气市场比较成熟,能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调节和保证供应,市场的流动性很强。

谈起国内地下储气库建设,刘恒伟认为其实技术很成熟,但数量极其不足。他简单介绍了地下储气库的工作原理:“可以将枯竭油气藏开发成地下储气库,比如在夏天天然气便宜的时候,我们向里边注入天然气,它就成了一个气库。冬天需要用的时候,我们再采出来,从而达到季节性调峰的目的。现在,全世界在储气库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法国。储气库可以视为一种金融工具,利用价差来套利。”

捕获.JPG

一艘球形货舱型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

记者了解到,去年冬天“气荒”期间,全国有数个储气库对外放气,其中就包括重庆北部的相国寺储气库,这里是中国首座碳酸盐岩气藏型储气库,也是全国第三大储气库。此外,国际天然气联盟(IGU)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正在运营的地下储气库约630座左右,有效储气量3588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0.3%左右。到2018年初,中国的地下储气库数量仅为22座,冬季调峰能力100亿立方米左右,与我国冬季庞大的天然气消费量相比,这个数字显然不足。

新型煤化工存在短板

用煤制气来缓解冬季“天然气荒”是否可行?

刘恒伟认为,讨论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背景必须弄清楚,“一方面就是要解决煤炭的利用问题。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除了用来发电,还能用来干什么?这就是新型煤化工。新型煤化工实际上是从‘十一五’那时候开始热起来的。新型煤化工就是指用煤去做一些化工产品,包括制造燃气。另一方面,当时原油价格高企,国内有相对便宜的煤,就无须花外汇进口高价原油了,从而解决能源安全问题。”

为什么把煤制气工艺算在新型煤化工里面呢?刘恒伟解释,主要是因为这种利用方式是清洁的。煤炭不是被直接燃烧掉,而是气化以后成了合成气,即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就可以生成化工燃料了。新型煤化工虽然有突出优势,但这种工艺也有明显缺点。

刘博士详加解释说:“煤制油、煤制气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排碳、耗水和能耗,实际上这也是所有煤化工项目的短板。比如说,加工煤制气,处理1吨煤炭需要消耗4到5吨水,而且能源转化效率大约只有60%~65%(1万大卡的煤炭只能生成6000到6500大卡热量的煤制气),然后再去燃烧和使用。业界有些人反对新型煤化工,基本上就是上述理由。

此外,新型煤化工本来还包括一个碳捕捉(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到地下场所)的必要环节,但国内在发展新型煤化工的过程中,由于成本和技术原因,经常把这个步骤给省掉了,根本就没去捕捉碳。”所以,说国内的煤制气是“清洁能源”,确实比较牵强。

能源转型大方向没错

谈到近些年国内的煤制气建设,刘恒伟博士认为现在的势头有所减弱,总体产能很小。他认为,煤炭的出路就是做好清洁燃烧发电就行,“我不是特别看好煤制气,但是煤化工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做,还是可以做一些。因为中国这么大,应该因地制宜,市场如果有需求,我们用环保技术把煤炭资源高效地、清洁地利用好就可以。”

捕获.JPG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恒伟博士

然而,最近的“气荒”让刘恒伟有点忧心。他觉得,有几个信息还是必须坚定地传达,首先是国家推动能源转型完全没有错,“这次可能是在具体操作上有些问题,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是没问题的。单就煤炭而论,我相信我国未来几十年都不可能离开煤炭。再过二三十年,能把煤退出来都是好事。现在,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问题还是煤占的比例太大了,我相信减少用煤仍然是需要坚定不移地去做的。因为欧美现在确实很少用煤了,欧洲很多国家已经提出了放弃燃煤,这个政策信号非常明确。不仅是‘去煤炭’的问题,欧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在讨论‘去油气’(不用石油和天然气)了。但平心而论,煤炭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支撑太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个行业需要光荣地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刘恒伟认为,现在不需要再去强调我国仍然要以煤为主,需要强调的是坚定不移地减煤,要给清洁能源腾出空间。

欧洲煤炭和油气融资越来越难

在去油气方面,欧洲国家,比如英国的风能和德国的太阳能表现都很突出。从国际上看,油气勘探开采获得商业融资的能力在逐年减弱,证据之一就是,世界银行已经宣布不给油气勘探开采提供融资。而在几年前,世界银行就已经宣布不给燃煤发电厂提供融资了,这就是大势所趋。全球最大的主权投资基金——挪威国家主权基金也已经宣布要退出油气领域的投资,美国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也是如此。

刘恒伟介绍,天然气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可再生能源。尽管不少人主张,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是互补的,因为天然气能给可再生能源调峰——到晚上没太阳能了,天然气可以用来调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二者绝对有竞争关系:天然气能干的事,诸如发电、供暖等,可再生能源哪一件干不了?”

《环境与生活》记者问,我国燃煤发电的环保标准逐年提高,如果未来再进一步提高,是不是煤炭依旧大有可为?对此,刘恒伟认为:“燃煤发电的标准固然可以做得非常高,但实际执行中能不能达到是另一回事,燃煤发电厂里面偷排的不少,我们看环保部的罚单就可以知道了。再者,我们的煤电产业除了发电环节,还有勘探、开采、运输、处理等等,这些环节也会带来污染。”

捕获.JPG

天然气的用途越来越广,图为一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重型卡车。

能源安全需要市场进一步开放

最后,刘恒伟谈了自己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看法:“所谓能源安全,最早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当年提出来的,就是多元化。多元化包括能源来源多元化、能源品种多元化。此外,还要用市场手段来保证能源供应。在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强、交易非常活跃的情况下,市场就会安全,即使张三不卖给我,我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市场里找李四买到。所以,这个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要让张三、李四、王五等玩家都进来。市场参与者多了,市场的流动性才会加大,供应自然充足,就不容易出现各种‘荒’了。

(曹秋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郑挺颖

网编:刘兰 吴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