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报告 > 正文

2024中国气候融资报告:适应投融资专篇

发布时间:2025-08-01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接连发生洪水、干旱、山火、台风、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给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带来障碍,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以提高城乡各区域的气候风险适应能力。然而,在气候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与损害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下,流向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增长缓慢,适应气候变化融资缺口持续扩大,令人担忧。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23 年发布的《适应性融资缺口报告》(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3),全球每年适应性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已达1940亿美元至3660亿美元之间。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对我国目前至 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指导与部署,并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主要地区也发布了区域层面的适应气候变化规划,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于 2024 年 3 月发布《深圳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2023-2035 年)》,明确了深圳市阶段性目标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是国内首个市级适应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各气候投融资试点规模也持续扩大,截至 2023 年底试点地区入库项目达 3086 个,涉及资金超 4500 亿元。虽然气候投融资试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我国大部分气候投融资仍主要用于减缓行动,适应融资占比较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研究显示,仅全面提高中国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未来五年内年均资金缺口就将达近 5000 亿元,适应性资金缺口很大,仅依赖于财政资金难以填补。我国亟需拓宽气候适应融资渠道,加速各类资金参与进程。

因此,当前阶段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资金需求及融资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和融资机制,有助于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投资方向和资金来源,有利于全国和地方更好搭建针对适应行动的资金桥梁,增强社会整体的气候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气候变化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威胁。通过研究气候适应投融资机制,可以更好助力协调经济发展和气候韧性建设,减轻气候变化对人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

相较于减缓,气候适应投融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全方位覆盖适应资金需求测算、融资机制、政策制定、融资实践的研究相对欠缺,使相关领域主管部门和政策制定者难以从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并解决气候投融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外适应资金需求测算理论与实践,以及对适应融资机制的设计与案例的系统性梳理和研究,旨在为我国梳理适应气候变化资金需求、探索可行性较高的融资机制探明方向和路径,为相关方完善适应融资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2024中国气候融资报告:适应投融资专篇 2024中国气候融资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