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国常会最新部署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等
2、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多个金融监管局绘就2025年施工图
(二)地方
1、绿色发展金融同行 河南金融监管局助力绿色金融开新局
2、江苏农行:为“绿发展”添“金动力”引领绿色金融新风尚
国际
1、美对钢铝征高额关税 德国称已为可能的关税冲突做好准备
2、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在迪拜开幕
观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关键点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市场关注的核心和深度治理的重要支柱。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过度关注赤字率,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广义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2025年和2026年广义财政支出的正增长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核心。因为,当收入端出现下滑和收缩时,仅以赤字率为核心来衡量政策的积极性并不准确。我们应从市场主体的实际感受出发,重新定义财政政策的“积极”内涵,这一内涵体现在广义财政支出的正增长之上,其增长速度应与名义GDP的目标增速(约5%)相匹配。
第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辅以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进行配合,货币政策的宽松和积极对于防止经济“低温症”、避免通缩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
第三,当前的逆风向因素将持续较长时间,所以,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必须具有跨年度的视野,最好能够以两年的时间跨度对各项指标进行系统安排,同时向市场释放更加积极和持续的政策信号。这有助于消除市场对政策稳定性的担忧,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
第四,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落脚点不宜过度泛化,必须集中在基础性和根源性的问题之上,保持内需名义增长持续扩充的同时,必须聚焦于房地产的调整与治理之上。稳房地产是中国稳信心、稳预期和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超常规出台房地产救助政策和改革措施在宏观治理第二阶段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