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全国1、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8万亿元
2、绿色金融产品持续创新扩围
(二)地方
1、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加快推进落实60余条惠企政策
2、《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
国际1、通胀雪上加霜 美国煤炭价格在全球能源紧缺中创下历史新高
2、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提高煤炭生产特许权使用费
观点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标准制定,形成全球语言体系
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的推动下,中国已经形成了五大支柱绿色金融体系。与此同时,绿色标准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行业标准已经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分类目录第二批目录已经发布;碳减排和煤炭清洁利用两个政策工具,已经累计向金融机构发放资金2100多亿元。
金融机构在加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助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实现安全降碳。如工商银行完善战略体系,在绿色信贷实施纲要、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并在管理层形成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领导各部门协同分工。
环境信息披露同样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先是上市金融机构率先披露。其次是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机构率先披露,自2007年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开启以来,试点机构由10家增加到了20家,试点机构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地向外披露环境信息,并且促进了试点机构绿色金融体系和产品的创新。
在肯定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的同时,殷红也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金融机构应该率先垂范,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相关工作。在自身碳足迹测算的基础上,明确减排的重点环节、具体措施,推进全集团节能减排和低碳办公,同时考虑采取购买碳抵免和植树造林等方案。
二是建议加强气候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监管趋势,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气候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三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的战略治理、政策制度、管理流程和指标数据等方面的工作,尤其要夯实数据基础,提升环境风险识别、环境效益测算和碳足迹测算的能力。
四是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该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标准的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行业共识,形成绿色金融的全球语言体系。另一方面要在绿色金融和国际合作平台上发挥作用,就共同关注的议题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推动绿色金融机制、成果的国际交流。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宋汶禹
新媒体编辑:白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