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4.11

发布时间:2022-04-11
国内
(一)全国

1.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将面临区域性能源供需矛盾等五大问题

2. 分布式配储市场开启排放量模式

(二)地方

1. 甘肃省属企业实施新能源产业七大工程

2. 云南省出台2022年有序用电方案


国际

1.丹麦沃旭能源与ESVAGT携手打造世界首艘看绿色海上风电服务船

2.俄罗斯称孟加拉国卢普尔1号机组将如期完工




观点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敦楠:

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消纳。


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消纳与传统能源的转型是不可分割的,需要整体考虑。随着系统电源结构中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煤电、气电等常规化石能源发电角色定位将发生改变,装机和利用小时数逐步下降,煤电从提供电力电量保障的主力电源逐步转为以提供电力为主、电量为辅的调节及备用保障电源,气电将主要作为调节和保安电源。


在新增电源规划方面,应依据系统可靠性标准开展电源规划,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要结合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电量增长情况、用户失电成本等,提出可靠性标准,作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工作的基础。要根据电力发展目标,依靠长周期市场仿真开展规划方案经济性评估,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下合理规划输电通道、电源类型和投产时序的重要依据。


在存量电源优化方面,应加快在运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机组调节速率与深度调峰能力,新建煤电均应具备深度调峰能力。有序发展天然气、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充分发挥其启停耗时短、功率调节快的优势,重点在新能源发电渗透率较高、电网灵活性较低的区域开展建设。鼓励新能源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或者通过市场交易购买相应的调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