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10.28

发布时间:2025-10-29

国内

(一)全国

1.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

2.国家首批车船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投入试运行

(二)地方

1.青海玛尔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75亿千瓦时

2.《西藏自治区冰川保护名录》编制完成

国际

1.英国宣布每年划拨11 亿英镑用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专家称难达绿色能源目标

2.非洲在建最大光储项目光伏组件安装工作全面启动

观点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陈李:信任的重新分配,对美元的信用质疑会持续吗?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从股票、债券到黄金和加密货币,几乎所有主要资产都在同步上涨。这并非由传统的经济增长加速、流动性宽松、技术革命或地缘政治缓和所驱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预测2025年全球增速将放缓,同时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并未走向全面宽松。可见传统的分析逻辑已不足以解释这场全球性的资产重估,核心线索可能正指向美元信用基石本身的松动。

这场“全面牛市”的本质,或许并非财富的创造,而是一场“信任的重新分配”。市场对美元的信心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这并非指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会瞬间崩塌,而是对其长期购买力稳定性和政治中立性的信任在减退。这一信任危机源于三个层面:在政治上,“美国优先”转向“美国独行”,贸易保护主义与政治极化削弱了其国际责任担当者形象;在金融上,美元支付系统被频繁“工具化”作为外交手段,增加了各国的避险需求;在财政上,持续膨胀的政府债务引发了对美元长期价值的担忧。黄金的持续上涨及全球央行“减持美债、增持黄金”的行为,便是这种疑虑最直接的证据。

未来,美元信用能否修复,取决于多重因素的演变。短期看,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能否带来政策确定性的回归,以及美联储能否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至关重要。中长期则取决于美国能否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实现持续的生产率优势以巩固其经济基本面,并着手解决债务失控等深层结构性问题。如果美国能够重返国际合作轨道,推行可持续的财政政策,市场信心或将得以修复。

综上,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范式过渡期”。对于投资者而言,驱动资产价格的核心逻辑正在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与利率,转向更复杂的“信用计价”。在这个时期,评估资产不仅需关注其盈利能力,更需考量其在美元信用波动环境下的稳健性。美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外交政策,将前所未有地直接左右全球资产的定价,理解这场“信任的再分配”是把握未来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