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10.27

发布时间:2025-10-28

国内

(一)全国

1.前三季度我国绿色贷款增加6.47万亿元

2.国家发改委:“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

(二)地方

1.重庆推出“工业绿效贷” 与企业“工业绿效码”挂钩

2.天津:“煤改电”给予补贴0.2元/千瓦时

国际

1.摩洛哥官宣煤电淘汰时间表:2040 年有条件退出

2.罗马尼亚Electrica启动1GWh电池储能园区建设

观点

上海交大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首份中央文件出台,碳市场迎来“顶层设计图”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表示,目前碳市场运行仍存在三个难点:一是覆盖行业有限;二是数据的真实性、质量必须进一步把控;三是碳市场“约束”机制有待加强,企业还需要有减排的“内生动力”,碳市场建设需要大力推进。

邱慈观表示,人类社会形成几千年来,首次明确形成了低碳发展的理念,《意见》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更通过一系列规范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可谓有的放矢,这将加快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步伐。

碳排放强度控制即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2027年后,部分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而且预计会逐步适度收紧配额总量。

邱慈观表示,配额制度可以理解为行业平均水平制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可以出让其碳排放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需要购买碳排放指标.一旦实施配额总量控制且配额总量不断收紧,那么行业中排放高的企业获得配额越来越少。其排放压力会越来越大,减排成本就会越来越高,最终通过碳配额的分配来实现节能减碳和市场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