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习近平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切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已超越单纯的理念与经验输出范畴,成为连接国家形象塑造、全球治理规则重构与国际话语权博弈的关键纽带。面向未来,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需以制度原创性筑牢理论根基,以合作包容性凝聚全球共识,以叙事可感性穿透文化壁垒,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转化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公共知识产品,推动绿色理念从“中国主张”升华为“全球行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具有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绿色转型,以绿色“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向世界持续传递“绿色发展”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智慧。尤其是在全球面临多重生态危机、绿色治理议题日益政治化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形成有说服力、有亲和力、有辨识度的绿色传播体系,成为生态文明走向全球的重要命题。
中国绿色发展的国际传播的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走出去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共识、加强南南合作与重构国际发展观的必要路径。它不仅关涉传播方法,更涉及理念普及、机制设计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在新时代的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绿色发展传播的国际能力,正在成为国家软实力与制度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一、从认知共识到行动协同: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的范式突破
中国绿色发展的国际传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环保宣传或危机叙事,而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针对全过程、多主体、多语境的知识传播、经验分享与合作建构过程。其核心内涵,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对“以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的系统性超越,它强调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资源节约为路径、以社会公正为保障的综合发展观。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加剧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各国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但理念共识的形成,离不开有效地传播。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中国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备全球解释力的理论表达与政策话语,推动理念“能被理解”、“愿意接受”并“转化为行动”。
二是将中国绿色治理过程中积累的制度机制、政策工具和技术路径进行体系化表达。中国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低碳城市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制度性创新不但满足了国内绿色转型的需要,也构成了国际发展中国家寻求绿色转型模式的重要参考。传播的任务,是让这些“看得见、学得会、做得到”的绿色制度,成为可被认同的公共知识产品和合作蓝本。
三是最终服务于能力建设与行为转化。不仅要推动公众提升环保意识,还要激励企业转向绿色生产、引导地方政府优化治理结构,进而形成全民参与、全链条协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二、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的机制逻辑:系统联动与协同治理
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作为一项面向未来治理体系变革的战略工程,其有效性取决于传播机制的科学性与协同性。当前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与机制逻辑。
(一)多主体协同推动的传播生态系统
绿色议题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特性决定了绿色传播必须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性传播。从中央政府制定总体方针,到地方政府试点政策执行,再到企业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媒体机构进行生态报道,科研机构输出评估模型,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谈判,绿色传播所构建的是一个广泛协同、各司其职的传播生态系统。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更确保了绿色信息的权威性、多元性与持续性。
(二)多层级联动的传播路径设计
绿色发展传播不仅存在于国际外交场域,更贯穿于国家治理、社区建设乃至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层面,应注重绿色发展理念与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国际承诺之间的系统对接;在地方层面,应推动绿色理念落地为社区建设、公共设施和日常治理;在微观层面,应以绿色消费、节能生活、绿色出行为抓手,增强公众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多层级传播机制不仅提升了政策的可达性,也形成了全社会“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绿色认知合力。
(三)多语境适配的传播内容策略
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需要采取多语境适配策略,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通过柔性转化价值框架、分层匹配议题设置和动态调适话语体系,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针对发达国家侧重生态保护与技术引领的特点,可突出绿色技术合作潜力;面对发展中国家关注转型成本与发展空间的需求,则聚焦民生关联案例。这种非强制性的“语境共生”模式,既保持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要义,又能以“可持续繁荣”“气候正义”等国际通约性概念引发共鸣,使中国绿色叙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都能获得认同。
(四)多工具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国际传播正突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推荐、沉浸式数字技术和游戏化交互设计等创新手段,实现传播效能的智能化升级。需要借助大数据平台、移动互联网工具、视觉影像、游戏化机制等实现传播的数字跃迁。例如通过APP引导碳积分消费、通过短视频展示绿色技术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碳足迹平台推动个人减排。多工具融合不仅提升了传播的可视化与参与性,也增强了绿色理念的场景感染力与行为转化力。
三、建设有组织、有内容、有反馈的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体系
为了真正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与制度穿透力的绿色发展传播体系,需在战略设计、平台构建与内容生成三方面持续推进:
构建分众化、精准化的国际传播机制。中国绿色发展的受众涵盖各国政要、跨国企业、国际机构及海外公众等多元主体,其认知需求与信息接收渠道存在显著差异。传播策略应从“粗放式宣传”升级为“精准化建模”,针对不同群体定制话语体系:面向政策制定者突出制度设计与治理效能,面向商业领袖量化绿色投资回报率与市场准入规则,面向国际公民社会强化案例可视性与情感共鸣,面向国际组织则着重呈现中国方案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性。
打造立体化、多向度的国际传播平台矩阵。构建以国家级媒体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的“伞形”传播网络,重点培育三类平台:一是深化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的机制化合作,二是拓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区域性对话平台,三是扶持跨境环保NGO联合行动网络。通过“官方+民间”“多边+双边”的渠道组合,形成梯度式、浸润式的国际传播生态。传播要围绕这些典型案例形成有温度、有结构、有传播力的“绿色叙事链”,使制度理念转化为日常语言、动人情节与可信图像。
创新故事化、具象化的绿色国际叙事体系。突破政策宣介与数据罗列的传统模式,着力构建“解决方案叙事”框架。以蒙内铁路动物迁徙走廊、巴基斯坦光伏扶贫项目、东盟低碳示范区等标杆案例为载体,将技术标准转化为生态智慧故事,将政策文本转化为民生改善图景。通过“问题-响应-成效”的叙事链条,使中国绿色实践成为可感知、可复制、可讨论的全球公共产品,实现制度优势向话语优势的转化。
四、绿色“一带一路”: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的实践样本
绿色“一带一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层面的系统实践,也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输出绿色公共产品、重构国际绿色话语权的主要平台。它不仅在制度设计、项目建设、技术合作等方面取得实绩,更在传播逻辑、价值表达、理念共建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引领力。
绿色“一带一路”传播强调“共建共治共享”,拒绝绿色霸权与标准殖民,通过机制化平台如“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绿色供应链倡议”等实现合作框架的广泛认同。其次,它突破了“单一话语输出”的模式,通过真实的项目故事、具体的民生改善、共同参与的传播机制,让“绿色中国”的形象更具现实说服力。再次,绿色“一带一路”面对全球生态议题政治化、碎片化的挑战,积极倡导“包容性绿色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稳步推进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系统性转型路径。绿色“一带一路”所提供的,不只是绿色项目的实施方案,更是绿色传播的新范式,是绿色治理知识的跨国协商平台。
五、结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绿色传播路径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国际传播既是理念的出口,也是未来治理能力的入口。它承载着国家形象建构、全球话语权重塑与国际规则参与的复合功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绿色发展国际传播应更加注重制度原创性、合作包容性与叙事可感性,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展”、讲明白“中国的绿色怎么做”、讲出“中国如何与世界共赢”。未来的绿色传播,不仅要赢得关注,更要赢得理解、形成共识并推动行动。唯有在共建中传播、在共享中推动、在共行中引领,绿色传播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力量。
本文原载于《中国农村金融》杂志
作者:
邵珊珊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国际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阿依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