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时评 | 任国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解读梳理和政策建议(政策解读之十四)

发布时间:2025-04-10作者:任国征

“民以食为天,以住为地”。食物与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统筹食物与营养协调发展,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5年3月17日联合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的通知(农科技发〔2025〕1 号,下称《纲要》)。《纲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现代食品营养发展规律、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我国食物营养健康的主要目标

3月27日至28日,第四届“营养促成长峰会”(Nutrition for Growth,下称“N4G”)在巴黎开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强调全球消除饥饿的紧迫性,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果断行动,让营养不良成为历史。该峰会是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消除营养不良的独一无二的机会,每四年由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主办国举行。峰会提出营养健康的4大目标:让营养成为发展政策的支柱;将消除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提升到全球事业行列;维持对增强营养的高级别政治、财政承诺;确保各项承诺的落实以及峰会的连续性。

我国高度重视食物营养健康,《纲要》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更加平衡健康的膳食营养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与健康需求。到2030年,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食物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食物与营养摄入更加均衡合理,营养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现将六大目标梳理如下:

一是发展理念方面。完善食物与营养发展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政府指导、市场为主、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激发全社会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全民营养周、中国学生营养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是基本原则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引导形成合理膳食习惯。把营养和健康需求贯穿到食物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食品研发等全过程,更加注重生产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推动营养化加工。

三是食物消费方面。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人均年消费量稳步提升,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分别达到14公斤、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270公斤、130公斤以上。

四是营养摄入方面。倡导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保持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人均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摄入量减少到25-30克,食盐和添加糖的摄入量分别不超过5克和25克。

五是重点领域方面。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居民营养改善,强化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营养供给,构建全面创新、精准发力的食物科技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食物与营养健康监测体系。

六是科技创新方面。针对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需要,加强食物与营养健康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食物与营养相关专业和院系,加强食品加工、营养与健康、中医养生、康复等人才培养ꎮ 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二、我国食物营养健康的重要意义

健康食品产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传统优势健康营养是我国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福建、宁夏等地考察食物营养健康发展情况时,先后对柳州螺蛳粉、武夷山茶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人民群众营养与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这次《纲要》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纲要》适应了国际重视食品营养的宏观环境。国际方面。即将于7月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成果审议会议上将对于食品营养等议题作出实质性承诺,尤其是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是全球主要的食品营养健康产品进口国,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当前,国际农产品供应链愈发脆弱,世界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树立和践行《纲要》部署,开发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有助于增加国内营养食品供给的确定性、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纲要》满足了健康营养食物消费的更高需求。《纲要》提出“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品种定向改良,把营养品质改善纳入部分新品种培育指标。”近年来,我国由主食型向“粮肉菜果鱼”多元化转变,口粮消费逐步下降,养殖产品、水果、蔬菜消费量持续增加。食物消费的营养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特征日趋明显,对食物生产供给也提出了新要求。树立和践行《纲要》部署,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多样性,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品有效供给,能够更好满足居民“吃得更加营养健康”的要求。

《纲要》瞄准了新一轮食品营养科技革命的自主选择。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营养科技和食品技术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各国都在针对未来食品、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微生物等关键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和全链条研发。近年来,我国在森林食品、海洋产品、人工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细胞培养肉等方面不断涌现突破性成果,为食品营养奠定了较好基础。根据《纲要》要求,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构建与食物开发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能够用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保障食物营养健康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三、推进我国食物营养健康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快速提高,食物的营养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特征日趋明显,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多样性,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品有效供给,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吃得更加营养健康”的要求。但是,当前还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居民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N4G会议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强调全球消除饥饿的紧迫性,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果断行动,让营养不良成为历史。当前,仅有三分之一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资金支持。面对经济危机、旷日持久的冲突和气候灾害,脆弱国家往往只能靠自己。根据我国实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特色营养食品生产企业工艺技术提升、加工设备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助力。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各类基金加大对地方特色营养健康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和薄弱环节攻关的支持力度。推动食品营养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地方设立未来食品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食品营养健康产业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支持地方特色营养健康食品生产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加快应用节水、节能、节粮的加工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提升营养食品的绿色生产加工转化率。鼓励优势营养食品产区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果蔬皮渣、粮油麸粕、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的二次开发,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大气、水、土壤、固废(白色垃圾)污染防治工作,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对于健康食品安全的积极影响。严格落实营养健康食品企业绿色生产主体责任,提升绿色低碳安全水平。

三是发展未来食品产业。未来食品是对传统食品、现代食品的发展,体现着未来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合成生物学、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纳米技术等为技术基础,未来食品将会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可持续。未来食品充分利用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共享农庄、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和模式。

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2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为进一步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建议完善营养食品协同监管,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履行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履行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与食品营养密切关联的食品安全问题,课题组已经推出相关研究成果,详见相关文章。)



作者: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