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金蕾:“避免排放”的核算体系、评估方法与披露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02作者:金蕾

“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被认为是评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贡献的有效指标。目前,国际上已对其内涵与测算方法展开了广泛探讨。本文将系统梳理现有国际讨论,涵盖避免排放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与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关联、测算方法学、企业应用与披露等方面内容。


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与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

(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主要框架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共同开发,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之一。它规定了如何对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以及六氟化硫(SF6)等六种主要温室气体进行核算和报告,为企业/组织、城市、国家及项目等不同主体均提供了标准化的测量、管理和披露的框架。根据其官方统计,在2023年有97%的标普500企业采纳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标准向CDP披露报告。可见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已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表1: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主要框架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二)避免排放的提出与讨论

1.讨论与探索阶段

早在2013年,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这一概念便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其文章[1]中提及,并将其定义为“由于使用某一产品(商品和服务)而产生的在其生命周期或价值链之外的减排”。其他描述避免排放的术语还包括气候正效应(climate positive)、净正核算(net-positive accounting)和范围四(scope 4)。文章认为,虽然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采纳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相关标准与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准确衡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切实可行的减排目标,以所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但减少碳足迹仅仅是解决方案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持续推动减排还是提供现有产品或服务的低碳版本,企业可以在开发和推广避免排放的产品与服务方面发挥更为关键作用。

同年11月,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开展了关于量化和报告避免排放的在线调研,并于次年发布调研摘要[2]。结果显示,尽管缺乏国际标准或一致的量化避免排放的方法,企业对这一做法的倾向与偏好正好增强,58%的受访者已经在尝试量化避免排放,35%的受访者表示虽然暂时没有行动但是如果有可用的方法学会感兴趣。当然也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不需要或不存在对此类标准的需求,因为担心标准化会助长“漂绿”行为,并担心企业关注点会从实际运营减排中转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受访者对于避免排放的标准有着广泛的兴趣和需求,他们认为测量和报告避免排放可以成为推动战略业务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也有助于推动全球减排。


2.系统定义与方法学提出阶段

2019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进一步系统地对“避免排放”的定义与计算进行讨论,发布《估算和报告产品的比较排放影响(Estimating and Reporting the Comparative Emissions Impacts of Products)》,探讨了如何更准确地衡量和报告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贡献,强调了综合考虑正面和负面影响的重要性。该报告构建了一个中立框架,用于估算和披露产品(商品或服务)相对于基准情景(如该产品不存在的情况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或差异。该报告认为这一影响(或差异)可能是负面的或正面的,而正面影响(或差异)通常被称为“避免排放”。这些正面影响也经常成为公司“净正(net-positive)”目标的一部分,不仅限于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更为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类别,因而也会被称为“环境负荷减少潜力(environmental load reduction potential)”“促进效应(enabling effects)”或“对社会减排的贡献(contribution to societal reductions)”。

2023年3月,在前序研究成果基础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净零倡议(NZI)共同发布《“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Guidance on Avoided Emissions)》,制定了一份框架用以统一的方式评估和说明企业在减碳方面的积极影响。基于企业对全球减排的贡献不应局限于减少自身和价值链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应额外提供符合 1.5°C 减排路径的解决方案帮助其他企业减排从而加速全球减碳进程的背景,报告中对于“避免排放”的定义上升到对于全球净零做出广泛贡献的广义层面,并以此作为评估气候行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1:将“避免排放”作为评估企业对全球减排贡献的重要指标

资料来源:《“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


根据该报告的定义,“避免排放”是指使用某一解决方案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即某一解决方案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解决方案场景situation with solution)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没有该解决方案(基准场景reference scenario)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差值[3](定义逻辑与WRI提出的相似)。例如,一家公司可能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那么相比于原有的高能耗工艺,新工艺带来的排放减少量即为避免排放。

图2:“避免排放”的定义

资料来源:《“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


(三)温室气体核算与避免排放的差异



二、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的计算与评估

(一)资质与门槛

《“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提出企业在计算避免排放前应满足的三项基础的资格条件,以确保其关于“避免排放”声明的合理性。其中一项为企业资质和两项为解决方案资质。一是企业已经具有/展开有公信力的气候行动。企业已经制定与对外公开自身气候战略,包括中期与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与绩效指标,例如提供可靠的温室气体(范围一、二和三)测量方法并定期、透明披露相关进展。二是解决方案需遵循气候科学的最新进展。根据气候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权威来源(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AR 6)》提出的1.5°C减排路径),解决方案应具有气候减缓潜力,且不直接应用于涉及化石燃料(即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活动。三是解决方案需具有切实的减碳贡献,即产生直接且显著的减碳效应。

图3:“避免排放”资质要求

资料来源:《“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


(二)整体评估步骤

图4:“避免排放”评估步骤

资料来源:《“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


1.步骤1:确定评估的计量周期

公司应确定解决方案“避免排放”的计量周期:是采用前瞻性计算方法(在当年一次性计算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的“避免排放”),还是采用逐年计算方法(每年评估“避免排放”,直至解决方案生命周期结束)。此外,“避免排放”的计量周期应与该解决方案在公司温室气体清单中的评估报告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前瞻性计算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无法精确监控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使用情况的企业,或者那些希望了解给定解决方案的长期影响以制定未来战略的企业。相反,如果一家企业能够精确监控所售解决方案在其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情况,则可以采用更接近实际的逐年计算方法;此外,该方法还有助于在声明中摊销所售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的“避免排放”,尤其适用于那些周期较长的大型减碳项目。


2.步骤2:设定基准场景

基准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决方案投入应用的市场环境,它受到解决方案的采用情况以及可用的其他替代方案的影响。为确保可信度,避免夸大已采用解决方案的影响,基准场景应体现没有该解决方案时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且应基于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内权威且有依据的假设。

图5:如何确定基准的决策树

资料来源:《“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


3.步骤3:评估解决方案及其基准场景的生命周期排放

公司需要分别评估采用解决方案的情景和基准场景情况下的全生命周期(即生产、使用、报废、运输等环节的排放)排放,确定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异。用于评估“避免排放”的时间范围不应超过与解决方案生命周期相关的时间范围。具体计算方法可遵循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估算和报告产品的比较排放影响》报告中提供的归因法和结果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学,但需要提供必要的理由说明。


4.步骤4:评估解决方案的“避免排放”

在考虑解决方案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基准活动使用和不使用解决方案的排放量差异来评估“避免排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避免排放”的估算涉及多年时间跨度,为此,需要考虑基准场景和解决方案的排放在不同情境下随时间的潜在演变。在任何情况下,受解决方案生命周期内所消耗能量的实际或预测减碳的影响,基准场景和解决方案的排放均可能随时间变化。


5.步骤5:评估公司总体的“避免排放”

企业可以通过累加按照以上4个步骤计算出的所有解决方案的“避免排放”,得出企业总体的“避免排放”。如果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排放,则可直接将不同解决方案的“避免排放”量相加。但如果两个解决方案针对相同的排放,则必须先计算第一个解决方案对可减排量的影响,第二个解决方案将仅影响剩余的排放,以避免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

2021年发行5亿欧元绿色债券,用于非洲和南亚的供水与卫生项目(如尼日利亚农村水井建设)。期限7年,利率0.625%,并获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认证。


(三)评估方法学

《估算和报告产品的比较排放影响》中提出了两种评估温室气体影响差异(比较影响(comparative impacts))的方法学——归因法(attributional approaches)和结果法(consequential approaches)。该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企业的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场景相对于基准场景减少了排放,即为上文所定义的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也可以是负面的,企业的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场景相对于基准场景增加了排放,即为额外排放(Added Emissions)。


1.归因法(attributional approaches)[4]

归因法通过比较基准场景与解决方案(被评估方案)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来进行计算。以企业的某一产品举例,可以理解为比较原有产品(基准场景/参考方案)与新提供的等效功能替代产品(解决方案/被评估方案)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排放量差异。此方法下的系统边界即为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阶段(即“从摇篮到坟墓”)。

Comparative GHG Impact = Life-Cycle Emissions of Reference Product or Service – Life-Cycle Emissions of Assessed Product or Service

温室气体比较影响=参考方案(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被评估方案(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


图6:归因法下的比较影响测算

资料来源:《估算和报告产品的比较排放影响》


如果比较影响为零,则被评估方案(产品或服务)和参考方案(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相同的。如果比较影响为负,则被评估方案(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相比参考方案(产品或服务)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多。反之,如果比较影响为正,则被评估方案(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相比(产品或服务)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少,即产生了“避免排放”。

需要注意的是,生命周期的分析建立在“功能单元(functional unit)”的概念之上,确立了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边界和基本参考点,据此可以识别和关联产品或服务系统的所有输入和输出。归因法本质上生成了一个静态清单,列出了由于提供特定数量的功能单元而产生的绝对量温室气体排放和移除。这些排放量和移除量被归因于特定实体,例如产品或服务、企业、城市或国家等。因此在比较影响评估中,需要使用相同的功能单元来比较被评估产品或服务和参考产品或服务,以确保进行同一类比。此外,归因法简单直接地假设了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完美地替代另一种产品或服务,但忽略了市场的变动与影响。


2.结果法(consequential approaches)[5]

结果法为由特定决策或干预措施/行动(例如决定额外生产一个单位的被评估产品或引入一项新的政府政策)引发的全系统排放量和清除量的总变化。此方法下的系统边界存在不确定性,即为所有且仅因研究决策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无论它们在系统中何处发生。

Comparative GHG Impact = Emissions in Baseline Scenario –

Emissions in Policy/Action Scenario

温室气体比较影响=基准情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特定政策或行动情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基准情景代表了在没有特定的政策或行动的情况下最有可能的条件,即企业延续以往的运营模式与生产惯例的情况下的排放量。特定的政策和行动可以是各类法律法规、行业指导文件、市场激励计划、产业结构调整、消费者行为和偏好改变等外部驱动因素,也可以是企业自身在产品、服务、技术、能源结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布局调整。

如果比较影响为零,则特定政策或行动不会导致系统范围内的排放变化。如果比较影响为负,则系统范围内的排放量会增加。反之,如果比较影响为正,则系统范围内的排放量会减少,即产生了“避免排放”。

结果法与企业转型驱动因素紧密关联,企业特定的政策或行动可能在企业价值链之外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这使得包括系统边界的确定、排放因子等参数的选择、特定的政策或行动的具体影响场景等都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面临一定程度的数据获取壁垒,也对企业的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归因法和结果法的比较



、企业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的披露与应用

避免排放作为体现企业对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贡献的指标,形成严谨而广泛适用的评估方法并要求企业进行测算与披露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评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实施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并量化减排成效,引导企业聚焦价值链上减碳核心环节,持续推动能源资源、技术创新、商业行为等方面的低碳转型,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为外部相关方提供了判断企业环境友好程度的标准,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公共政策进一步激励企业转变商业运营模式,投资者可以据此评估是否存在绿色投资机会,进而促进企业的减排工作,同时也可以促使更多符合净零排放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共同推进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需要充分、准确理解“避免排放”的概念,即某解决方案相较于基准场景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这需要企业掌握两者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完整情况,作为避免排放评估的基础。同时,企业需要确保满足三项资质门槛,选择合适的周期计量方法(前瞻法或逐年法)和评估方法(归因法或结果法)来计算避免排放,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佐证支持(如关键假设、补充指标等)。此外,除了避免排放这一正面效应,解决方案也可能存在负面效应(即前文提到的额外排放),企业也需要对这些负面影响和反弹情况做充分的评估分析和准备,并采取必要减缓措施。在披露与报告方面,企业需要对避免排放进行独立披露,尤其需要与温室气体核查/碳足迹报告、碳汇、价值链之外的转型支持与资金贡献分开报告,且避免排放量不应用于宣称企业碳中和,以保证透明性。而为了防止出现利用避免排放进行“漂绿”或虚假宣传,企业更需要保证其避免排放报告的真实透明,比如在其报告中明确披露避免排放相关的营收占企业总体营收的百分比或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避免排放的核查鉴证等。

图7:“避免排放”披露模版

资料来源:《“避免排放”的核算与报告指南》


目前,关于“避免排放”的计量与标准制定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尽管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已提供相关核算与报告的指导,但在企业实际应用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基准情景的构建面临困难,数据在可用性、一致性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跨地理区域的差异增加了评估的复杂性并引发可比性问题,如何建立避免重复计算的明确机制等。此外,如何在自身范围一、二、三的温室气体减排与价值链上的避免排放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了使避免排放的测算与应用更具实际意义,各相关方需携手合作,进一步完善其体系框架与配套措施。例如,通过强调监管和行业一致性,可以在设置基准情景时发挥关键作用,从而增强可比性,降低“漂绿”风险;制定溯源、验证和问责机制与规则,加强第三方鉴证与背书等。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以强化金融机构的作用,深入探讨如何将避免排放纳入不同的金融工具和资产类别中,以凸显其在低碳解决方案融资以及更广泛的净零排放轨迹中的附加价值。

脚注:

[1]https://ghgprotocol.org/blog/do-we-need-standard-calculate-%E2%80%9Cavoided-emissions%E2%80%9D

[2] GHG Protocol Standard on Quantifying and Avoided Emissions :Summary of online survey results, March 2014

[3] 对解决方案和基准场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应涵盖其整个生命周期。

[4] 《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中的归因法生命周期核算(attributional LCA)是此方法的基础。

[5] 《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中的结果法生命周期核算(consequential LCA)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政策和行动标准(GHG Protocol Policy and Action Standard)》是此方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Greenhouse Gas Protocol (n.d.). Retrieved from https://ghgprotocol.org/

2.Greenhouse Gas Protocol (n.d.). Do We Need a Standard to Calculate “Avoided Emiss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ghgprotocol.org/blog/do-we-need-standard-calculate-%E2%80%9Cavoided-emissions%E2%80%9D

3.GHG Protocol Standard on Quantifying and Avoided Emissions: Summary of online survey results (2014).

4.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2019). Estimating and Reporting the Comparative Emissions Impacts of Products.

5.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 Net Zero Initiative (NZI) (2023). Guidance on Avoided Emissions.

6.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2024). Avoided emissions & Sustainable finance.




作者:

金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市上城区绿色价值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