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2024年绿色债券进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01作者:傅奕蕾 孙铭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477只,发行规模约6814.32亿元。中资主体境外新增发行绿色债券100只,发行规模约244.19亿美元。境内外发行数量均较2023年相似,发行规模有所下降。绿色债券市场增长承压主要受债券存量尚未消化、类型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政策推动持续在完善标准体系、优化发行机制、规范评估认证流程、改进信息披露框架等方面发力。随着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提出,持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必修课,未来仍需促进债券创新、加强产品推介、落实主体责任。


一、政策进展

2024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政策支持进一步成熟,各部门及监管机构合力从完善标准体系、优化发行机制、规范评估认证流程、改进信息披露框架等方面陆续出台政策,为绿色债券市场有序发展提供多方位政策支持。

绿色债券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以优化绿色债券市场环境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容,提高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效率。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角色。《指导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基本完成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到2035年,形成更成熟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好发挥金融市场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功能。从具体政策内容来看,《指导意见》提出要从内部优化我国绿色债券标准,包括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和环境效益等信息披露及监管要求、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优化绿色债券发行流程、构建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并通过研究制定低碳项目推荐性指引、碳核算方法等方式提高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信息透明度及可信度。《指导意见》还提出要从外部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力度,包括支持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积极发展创新绿色债券、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并参与境内绿色债券投资。《指导意见》的提出有助于健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相关标准,对于推动我国绿色投资、绿债市场双向开放有重要意义。

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机制持续优化,提高绿色债券注册发行效率。2024年10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绿色及转型债券通知》),进一步完善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工作机制。《绿色及转型债券通知》中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信息披露管理,旨在提高绿色债券发行效率。分阶段是指《绿色及转型债券通知》明确区分注册阶段、发行阶段、存续阶段的发行要求,并放宽了注册及发行阶段对绿色项目拟定用途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效降低发行人因绿色项目建设计划不确定性而减少的发行意愿,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发行效率;同时在存续阶段,又强调了对发行时未披露具体绿色项目的专项尽调,确保了募集资金的绿色用途。分层次是指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人划分为成熟层企业(即第一类TDFI、第二类DFI企业)及成熟层外企业管理,成熟层企业在债券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要求被放宽,并且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投向绿色领域的募集资金金额。《绿色及转型债券通知》还提出将对绿色及转型产品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注册发行效率。此外,《绿色及转型债券通知》还针对债券发行阶段的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遴选、募集资金管理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要求,并对转型金融及产品创新、市场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及建议,全面推动绿色及转型金融市场发展。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流程进一步规范,对评估认证机构执业能力检查的评估内容、实施方式、惩戒制度等方面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明确。2024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色标准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检查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旨在加强评估认证机构自律管理,规范评估认证业务检查工作,进一步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规程》中提到,将对评估认证机构的市场化评议材料、业务档案资料、上年度业务开展情况以及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方面开展全面检查,以确保评估认证工作的质量和专业性。绿标委将根据绿色债券市场运行和日常管理等信息,通过随机抽取的办法确定检查对象,每年至少随机抽取注册评估认证机构的10%进行业务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市场化评议的重要参考,并影响评估认证机构的市场地位和信誉。通过检查实施、检查结果、检查处理等流程举措,《规程》实施对于提高绿色债券评估认证的质量和效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环保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体系逐渐完善,绿色债券存续期的定期信息披露将有效保障绿色资金使用效率。2024年1月,绿色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绿色标准委员会先前发布的《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补充,特别针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提出要求。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需根据《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对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环境效益等内容进行披露,并于每年8月31日前披露上半年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披露绿色项目信息时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同时,《通知》还对信息披露形式提出要求,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统一的信息披露格式、详细的信息披露内容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质量,进而优化绿色债券市场环境。


二、市场进展

(一)2024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市场进展

总量来看,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477只,发行规模约6814.32亿元。与2023年发行数量相似,小幅下降0.21%,发行规模持续缩减,下降18.65%。相较宏观债市,2024年同口径信用债发行数量为22971只,总发行规模259632.9亿元,均较2023年同期增长6%左右。总体来看,受限于绿债监管趋严,“首单”热情退却等因素,加之银行业前期投放的绿色资金进入消化周期,超大额绿色金融债增量减少,使得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缩减。截至2024年末,境内市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669只,发行规模共计4.16万亿元。


图 1 2016年-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及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最大,绿色中期票据发行数量最多。与2023年相同,2024年绿色金融债仍是发行规模占比最高,但在增量未充分挖掘和存量未充分消化的背景下,该类型债券的发行规模不及2023年的60%,平均单只债券募集资金规模显著减少。绿色金融债不再明显占据新发行债券的主导地位。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是另一大绿色债券市场的组成部分,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或者偿债来源为绿色项目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的资产支持证券都可被认定为绿色,由于其能够较好地满足绿色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24年在发行只数和规模上均位列第二。此外,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中期票据、绿色短期融资券及绿色定向工具等)的内部产品发行结构有较为明显的调整。2024年债市收益率逐级走低,发行人拉长负债久期意愿加强,减少短期融资,增加中长期限融资,中期票据成为2024年发行数量最多的绿色债券品种。


图 2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类型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多种投向的绿色债券募资规模最大,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债券数量最多。2024年,已披露募集资金用途的新发行绿色债券中,募集资金具有多种用途的绿色债券依旧是规模最大的,但整体规模相较于2023年有明显下滑,其主要原因是2024年绿色金融债的减少,此类债券往往因为其较大的募集资金规模投向多个目录领域。与2023年相同,用于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最多,发行规模位居第二,且相比2023年发行数量和规模有明显提升,主要用于风电光伏相关项目建设。按发行规模来看,其次分别是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的绿色债券,整体新发行绿色债券资金用途结构与2023年相似。


图 3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统计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债券发行人中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仍以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共计有83个中央国有企业发行人和132个地方国有企业发行人参与绿色债券市场,合计占发行人数量的85.66%,合计发行规模也超过总发行规模的80%。公众企业新发行绿色债券情况与2023年基本持平,而民营企业在2024年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所提升,对绿色债券市场多元化有促进作用。


图 4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性质统计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债券发行人主体评级以AAA级为主。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人中主体评级为AAA级的占据发行人数量的50.20%,与2023年基本一致。主体评级为AA+和AA级的分别占比16.33%和5.58%。相比于2023年,2024年发行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中没有AA-级的发行主体。由此可见,绿色债券发行人主体评级较高,主要原因是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的发行人难以顺利注册发行债券,从而导致“幸存者偏差”,但同时发行主体较高的信用评级有助于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图 5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人主体评级占比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3年期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且利率呈下行趋势。与2023年相同,2024年新发行绿色债券中,3年期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及数量均占主导。且对比2023年,2024年新发行的3年期绿色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为2.36%,较2023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这也与宏观债市收益率走低有关。3年期绿色债券兼具较为灵活的发行期限和较低的发行成本,使得企业有能力在项目完成后或在较短时间内偿还债务,风险程度更低,能够有效缓解资金流动性问题,受到发行人的青睐。


图 6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期限结构及利率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4年共有251家发行人参与绿色债券市场,中国康富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康富”)发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相较于2023年,2024年度绿色债券市场参与者数量有所减少。其中,中国康富作为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发行人,主营业务包括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及运营,其在本年度主要通过绿色ABS为企业的基础资产购买、清洁能源投资等项目募集资金。2024年,共有12个发行主体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超过100亿元(包含),共4个发行主体发行10只以上(包含)绿色债券。


表 1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发债规模排名(前五位)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表 2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数量排名(发行10只及以上)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债券发行人主要集中于货币金融服务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次之。货币金融服务业企业依旧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主力,2024年,共有75家来自该行业的企业发行了绿色债券,合计发行规模占总新发行规模的近一半。其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共有43家来自该行业的企业发行了绿色债券,合计募资规模约1361.63亿元。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主体分布与2023年囊括行业保持一致。


表 3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行业分布主体数量排名(前五位)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北京领跑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发行数量、发行人数量,天津、四川发债主体数量增速较快。2024年,北京作为金融机构和央国企聚集地,在两大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主要推动者的带领下,共有42家企业发行了绿色债券,位列第一。而天津(20个)、四川(15个)的绿债发行人同样在2024年取得显著增加,两地绿债发行主体数量较2023年增长超一倍,发行规模也分别取得165%、117%的增长。从债券发行规模来看,北京是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江苏、广东,尽管其发行人数量在2024年有所减少,但总体发债规模仍保持增加。而上海作为金融机构聚集地,2024年总体发债规模较2023年同期减少近一半,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发掘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推动整体市场扩容。


表 4 2024年境内绿色债券省份发行规模排名(前五位)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二)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市场进展

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新发行绿色债券数量为100只,同比增长28.2%,合计发行规模为244.19亿美元,同比降低27.1%,发行数量及规模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主要源于新发行债券类型发生结构性变化。


图 7 2022年—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数量及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从具体债券类型来看,绿色企业债发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发债结构较2023年发生较大变化。绿色企业债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增长56.0%和120.7%,部分源于债券集中到期的压力,尤其是各地区城投债的滚续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更多企业愿意参与到境外绿色债券市场中,传递出市场多元化发展的积极信号。而单笔发债规模较大的绿色政府债和金融债在2024年发行规模和数量都有显著减少,且2023年香港特区政府大规模发行绿色债券后,2024年发债情况趋于常态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总体规模的下降。


图 8 2022年—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类型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从交易场所来看,香港联交所仍然是中资机构境外发债的主要选择,78%的境外绿色债券在香港联交所发行上市,其次是澳门金交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从发行币种来看,与2023年相似,境外绿色债券发行的币种以美元和人民币为主,其中2024年人民币债券发行数量最多,而美元债券发行规模最大,此外还有少数债券以欧元、港币、日元为币种进行发行。

图 9 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发行币种统计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图 10 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发行币种统计(以发行数量计算占比)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从债券发行期限来看,与2023年相同,3-5年期(不含5年)的绿色债券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其中3年期居多,共发行75只。2024年中资机构境外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没有一年期以内的债券。从债券发行成本来看,除去部分浮动利率债券外,新发行的中资机构境外绿色债券中平均发行利率约4.21%。其中1-3年期(不含3年)债券平均发行利率最高,约为4.57%。而发行数量最多的3年期绿色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为4.37%,相较于境内绿色债券市场,3年期债券发行成本优势在境外绿色债券市场并不显著。浮动利率债券中主要以绿色金融债为主,且均与美国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进行挂钩。


图 11 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发行期限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图 12 2024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期限利率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三)2024年境内创新债券市场进展

1.创新类债券

为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各类型绿色活动,上交所、深交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陆续推出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等专项贴标债券类型。2024年,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中共有137只碳中和债(包含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约1802.59亿元,该贴标类型债券发行数量及规模较2023年同期均有提升。碳中和债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货币金融服务业,相比于2023年,碳中和债发行人的行业多样性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募集资金用途方面,与往年一致,碳中和债主要用于清洁能源产业。

蓝色债券方面,2024年共有5只债券获得蓝色债券贴标(包含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与2023年持平,但发行规模较2023年有显著提升,合计137.27亿元,发行期限也明显增长,主要源于华能国际广州和江苏公司分别发行的两只资产支持证券,2024年也是绿色债券市场上首次出现蓝色类资产支持证券品种。

绿色乡村振兴债券在支持清洁能源、污染治理等乡村振兴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重大意义,2024年,该类型债券新发行58只(包含资产支持证券),合计规模507.09亿元,该类型债券发行数量及规模在近两年保持高增速。

绿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绿色科创票据的推出将有效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低碳技术及设备的创新和研发。2024年,这两类债券新发行规模分别为211亿元和210.1亿元,较2023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两种类型平均发行利率差异不大(2.33%和2.41%),且均低于普通绿色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但绿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平均发行年限为6.25年,明显高于绿色科创票据的3.2年。


表 5 2024年创新类债券较2023年债券特征变化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在这些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中,共有200只债券获得了双贴标,45只债券获得三种贴标,还有4只有四种贴标,这些债券不仅将有效促进绿色发展,还将在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2.转型类债券

转型类债券包括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从转型类债券总体发行情况来看,2024年新发行转型类债券75只,规模约689.78亿元,较2023年有明显提高,整体转型类债券市场呈波动增长趋势。截至2024年末,市场共计发行转型类债券219只,发行规模2154.21亿元。

图 13 2021-2024年转型类债券发行规模及数量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具体来看,2021年至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一直是转型类债券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其次是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这两类债券相较于普通绿色债券资金使用更为灵活,且将债券发行条目与关键绩效指标(KPI)挂钩的方式更能刺激发行人加快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从KPI设定来看,2024年新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中,KPI种类逐渐丰富,除新能源装机容量、能效提升状况、废气及碳减排量等较为常见的指标外,厨余垃圾处理量、单位旅客吞吐量、ESG债券持仓规模等指标被纳入到债券条款设计中。从债券结构设计来看,多数债券将票面利率和KPI相挂钩,若发行人未按预期完成相应可持续发展挂钩目标(SPT),债券利率将上浮10-50bp,其中有近40%的债券将浮动利率设置在10bp。此外,也有部分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债券是否存续相挂钩。从债券发行利率来看,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为2.84%,高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2.28%。

相比之下,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2024年,两类债券分别新发行2只和3只,合计规模分别为15亿元和104亿元,其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低碳转型债券募集资金规模达100亿元,这使得低碳转型债券发行规模较2023年有明显提升。


图 14 2021-2024年发行的转型类债券规模占比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图 15 2021-2024年转型类债券发行规模(按类型分)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三、发展建议

(一)以完善标准体系和推动机制创新为抓手,助力转型类债券发展

在标准体系层面,建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依据《G20转型金融框架》及我国“双碳”目标,分行业理清煤电、钢铁等重点领域的转型路径,明确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技术指标与时间安排,动态更新转型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市场提供可量化、可评估的基准。同时,需实施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措施。通过降低发行费率、提供贴息优惠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将转型绩效与监管考核挂钩,建立风险兜底机制以平衡投资者保护与转型动力。在机制创新层面,推动转型类债券从单一项目支持转向系统性主体转型支持。通过要求发行人制定涵盖转型方案、投融资计划的长期转型规划,并定期披露转型方案的执行情况,引导企业从战略层面深化低碳变革。此外,建议加强转型类债券对公正转型要素的考量,遵循“无重大损害”原则,使得转型过程不加剧区域经济失衡或弱势群体负担,在技术路径选择中兼顾就业保障与社会公平,实现环境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协同。


(二)加强绿色债券项目管理和模式开发,推动绿色债券市场扩容

为强化绿色债券对“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建议从项目和模式上双向发力。一方面,建立基于行业的绿色金融项目管理体系,整合绿色债券与绿色信贷标准,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分类目录,明确各行业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等定量指标限值,梳理各行业绿色发展动态,积极对接产业转型需求,引导资金流向资金缺口大、环境效益显著的关键领域,推动绿色及转型类债券扩容提效增量。另一方面,建议金融机构持续探索绿色债券发行新模式,借鉴信贷领域经验推广多元化增信机制。例如深化“债券+保险”模式,引入专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债券提供增信,降低其融资难度;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依托核心企业将绿色债券融资覆盖到上下游中小企业,盘活供应链绿色发展资金流;试点数字绿色债券,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发行透明度和效率,吸引更多主体参与。


(三)强化主体责任与监管协同,筑牢绿色债券市场稳健发展根基

提升绿色债券市场效能需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构建全链条监管与协作机制。一是监管机构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刚性约束,制定统一的量化评估标准,明确碳排放、能源节约等核心指标的测算方法与披露模板,对“漂绿”或虚假披露行为实施处罚,如罚款、市场禁入等。同时,加强央地监管协同,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机制,严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非绿”项目借道绿色债券融资,化解隐性债务。二是提升评估认证机构专业能力,细化发行前与存续期评估规范,针对环境效益计算等难点制定专项指引,确保评估认证结果公允可靠。三是承销商和发行人需落实存续期管理责任,设立专业管理团队,定期跟踪发债项目进展,收集整理项目环境效益、资金使用流向等关键信息,及时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权益,为绿色债券市场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作者:

傅奕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孙 铭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研究指导:

崔 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数据贡献:

刘慧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张宜静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感谢秦兰雨、刘沛言、晏筠婷、张诗垚、黄健、万诗雨、李欢芯、肖惠予、阳一丹、黄欣怡、马瑞、贡响、梁晓琳、江宇颉、高尚靖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债券数据库构建的贡献。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