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任国征、孔颖等:我国养老金融中的数据要素和产业对策

发布时间:2024-11-01作者:任国征、孔颖等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数据与养老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国务院于今年8月3日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4〕18号),《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提高家居适老化水平。进一步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回望2023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国数政策[2023]11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数据要素供给流通重点任务、保障条件、组织实施等内容,《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宣布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方向。今年7月1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该决议获得协商一致通过,表明广大会员国普遍赞同通过对话合作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充分彰显出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负责任态度和重要引领作用,也给我国人工智能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着眼于我国银发经济以及国际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基于《行动计划》所涉及的“数据要素”重点发挥乘数效应的12个领域,就现阶段而言,“数据要素”与老龄产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智慧养老”领域。故而,本年度养老金融报告(数据要素)专题,主要致力于对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研究。


一、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近年来,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下滑,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多,未来我国社会的养老负担还将继续加重。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开发空间巨大,未来智慧养老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本部分主要从产业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三方面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一)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末人口数据,2023年年末全国老年人口(60周岁及以上)29697万人,占比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21697万人,占比15.4%。很显然,2023 年,中国已成为一个老龄社会(图1)。


图1:中国、日本、韩国、欧盟老龄化对比图

来源:中国经济简报,联合国,世界发展指标,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与其他发展水平较高的老龄经济体相比,中国人口转型速度比较快。自 1980 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据估计,中国 2022 年的总和生育率为每名妇女生育 1.18 个孩子,1980-2022 年间每名妇女的生育率减少了 1.6 个子女,生育率下降速度快于日本的0.6,但慢于韩国的2.0。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仍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未踏入高收入国家标准,但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图2),这需要引起警惕。


图2:中日韩三国生育率对比图

来源:中国经济简报,联合国,世界发展指标,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二)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据要素与智慧养老密不可分,智慧养老是指面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工具,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实时、快捷、高效、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目前,智慧养老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以及信息化养老服务等服务领域。下文将从我国养老机构的运营发展情况、智慧养老产业模式发展状况、智慧养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现状三个方面对我国智慧养老领域发展现状做简要概述。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模式发展状况。根据我国“9073”的养老服务规划(又名“国家9073工程”),应有90%的老人在家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智能养老重点也主要集中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图3:我国主要智慧养老模式占比图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养老机构运营发展状况。目前,面对我国老龄化现状,各类养老机构也不断注册成立,并且这些养老机构以科技为加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不短实现智慧化。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5.8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15.9万张。其中: 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0万个,比上年增长4.7%,床位503.6万张。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比上年增长1.6%,床位518.3万张,比上年增长2.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7万个,共有床位311.1万张(如图4)。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养老机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带动养老机构增长。国内一些城市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智慧养者也得以初见雏形,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图4 2016-2022年中国注册登记养老机构数量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民政部、各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智慧养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现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医保、民政养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国务院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养老行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支持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提高老年人的数字技能,让广大老年人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也促进智慧养老行业的发展。下表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汇总梳理,主要如下:


表1:“智慧养老”相关文件汇总


表2:“数据要素”与其他与智慧养老相关重要文件汇总


根据表1和表2,并依据课题组前期文章梳理,不难看出,近些年来,与“数据要素”、“智慧养老”相关的文件相继稳步出台,且成系统化、密集化趋势,并相互关联,这表明“数据要素+养老”结合的“智慧养老产业”表现出极大的政策利好。


(三)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智慧养老将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策略之一。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智慧养老养老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的分析可见,中国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


1、人口老龄化促进智慧养老需求增长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这为智慧养老产业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市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6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9亿,这预示着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对此,如果仅仅依靠传统养老模式,诸如:实体养老机构改善养老保障服务等,不仅存在经济成本高的缺点,而且养老服务效果难以保障。因此,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创新数智数据化养老方式,发展智慧养老,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


2、政策利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由上文政策梳理可知,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规划和标准制定等,以促进产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同时,通过地方性政策推进智慧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诸如各省市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用地支持、人才培养、服务外包和大数据企业合作等,以促进地方智慧养老产业的繁荣。预计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智慧养老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时期。


3、科技创新驱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科技创新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和安全性。诸如: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智能家居、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机器人技术、可穿戴设备、平台和应用程序(Apps)、无障碍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应用和普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有望在未来变得更加普及和高效,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分析

发展我国智慧养老产业需要拥有国际视野,国外的智慧养老实践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健康安全以及促进社会参与。新加坡、荷兰、日本这些理念、概念、模式对我国倡导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规划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与借鉴。


(一)新加坡的“乐龄”智慧养老模式

新加坡的“乐龄”智慧养老模式是基于一系列创新实践和政策支持,旨在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称为“乐龄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享受充实和健康的老年生活。这一概念融入到了新加坡智慧养老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乐龄公寓和住屋设计、医疗与养老结合、社区参与与社交活动、终身学习与工作机会、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等。总之,新加坡的智慧养老模式不仅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注重其心理健康、社会参与和个人成长,旨在创造一个包容、支持和充满活力的老年生活环境。


(二)荷兰的“健康老龄化”理念

荷兰的“健康老龄化”理念是其养老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幸福和社会参与,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理念认为老龄化不仅是生命的自然进程,而且是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政策支持来优化的阶段。荷兰“健康老龄化”理念包含一些关键要素,诸如:促进身体活动、均衡饮食、心理健康重视、终身学习与兴趣培养、社会参与、医疗保健优化、家庭与社区支持、智慧养老技术、政策与基础设施等。总之,荷兰的“健康老龄化”理念强调,老龄化是一个可以积极管理的过程,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服务和技术,老年人可以在晚年继续保持健康、活跃和幸福的状态。这一理念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福祉,也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经济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日本的“小规模多机能”社区养老模式

日本的“小规模多机能”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旨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照护服务的模式,特别注重于创造一个家庭式的环境。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较小的设施内提供多种养老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生活照顾、健康护理、康复训练、社交活动等,同时支持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养老模式的特点包括:小规模、社区融入、尊重个人等,这种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一种创新尝试,它试图在维持老人尊严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总之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通过为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弹性服务以及实行多样化的经营策略创造出一种灵活的、高效的设施模式。既可以在原有生活环境中为老人提供了一个可交流的、可持续利用的平台也可以与多种养老设施合设,为老人提供更全面高效的系列服务。


三、我国智慧养老产业主要矛盾分析

基于上文对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可见,该产业发展态势明朗,势头较好,但鉴于我国的实际状况,依然面临以下几大矛盾:


(一)矛盾之一:技术进步与老年人数字鸿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得以快速成长,各种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监测系统、智能家居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完全惠及所有老年人。许多老年人由于年龄、教育背景或生活习惯等原因,对新技术接受度低,无法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甚至对网络和智能产品抱有恐惧心理,这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智慧养老带来的便利。

故而,技术进步为智慧养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加剧了老年人群体内部的数字鸿沟。一方面,年轻一些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适应新技术,享受到了智慧养老的诸多益处;另一方面,那些年龄更大、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则可能被边缘化,不仅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可能因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产生被社会遗忘的感觉。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全面覆盖,也影响了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均衡提升。


(二)矛盾之二:市场需求与供给能力

就需求侧而言,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高质量、个性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老年人及其家庭对于智慧养老服务有着强烈的期待和需求。但,反观供给侧,尽管智慧养老产业在快速发展,但由于技术成熟度、市场认知度、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智慧养老产品的种类、服务的质量与范围还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层、健康状况、经济条件老年人的定制化服务供给不足。

故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智慧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但供给端却未能及时跟进。一方面,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在功能设计、用户体验、价格定位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行业内存在技术研发滞后、商业模式单一、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导致产品迭代缓慢,服务覆盖范围有限。这种供需失衡不仅影响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也限制了老年人选择权的实现,不利于构建全面、包容的老龄服务体系。


(三)矛盾之三:成本控制与服务品质

从成本控制方面看,智慧养老产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设备采购、平台搭建、人员培训等,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但是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又难免会导致服务品质低下,为了保证智慧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必须在技术应用、人员配备、服务流程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而这无疑会增加服务成本,尤其是在追求高品质、人性化服务的情况下,成本压力更为显著。

故而,在智慧养老产业中,成本控制与服务品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需要控制成本,避免过度投资导致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期望获得高性价比的服务,即在支付合理费用的前提下享受到优质、贴心的养老服务。这种矛盾要求企业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寻求成本优化的途径,如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管理提升效率、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平衡收支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矛盾之四: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从信息安全方面而言,智慧养老涉及到大量个人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包括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泄露和滥用,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同时,过度的数据监控和分析可能会侵犯其隐私权,影响其尊严和自主性,因此,在提供智慧养老服务时,如何平衡服务需求与隐私保护,是业界必须面对的挑战。

故而,在智慧养老产业中,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矛盾是随着数据驱动服务模式的普及而日益凸显的。一方面,为了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而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成为了用户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数据的过度采集和不当使用则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和社会伦理争议。


四、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促进智慧养老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辩证思维、综合施策、全方位推进,形成合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告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层面对该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金融层面:市场培育与产业融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层面来看,推动市场多元化,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投资与融资,是推动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基础。就推动市场多元化而言,包括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智慧养老市场,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结构,丰富服务供给,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就促进产业融合而言,包括促进智慧养老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开发“养老+”新模式,拓展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增值服务。就投资与融资的提高而来看,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如设立专项基金、引入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为智慧养老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政府层面:政策引导与制度建设

构建全方位政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对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具体措施包括政策体系的完善、制度创新、优化法治环境等。就政策体系完善而言,政府应制定全面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涵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准入、服务标准、资金支持、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政策框架,为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就制度创新而言,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涉及民政、卫生、科技、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智慧养老政策的落地实施,解决政策碎片化问题,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就法制环境优化而言,要加快智慧养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明确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责任,为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制度创新和法制环境的优化有助于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从而增强公众对智慧养老的信任度,促进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社会层面:公共服务与社区参与

就社会层面而言,推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模式创新。就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来看,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包括智慧医疗、远程照护、紧急救援等服务,确保每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智慧养老服务。就社区养老模式创新来看,要鼓励社区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社交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其次,还要推动志愿服务发展,鼓励志愿者参与智慧养老,通过一对一帮扶、技术辅导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增强社区凝聚力。


(四)生态层面: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智慧养老产业要着眼长远,倡导绿色智慧养老,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此,主要包括以下建议:其一,推广绿色技术应用,推广节能、环保的智慧养老设施和产品,如太阳能供电的智能设备、节水节电的智能家居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二,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智慧养老产品回收利用体系,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其三,推动生态环境融合,将自然生态元素融入智慧养老社区的设计中,如建设绿色屋顶、生态公园等,提供亲近自然的疗愈空间,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总之,生态层面的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养老产业迈向未来的关键,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综合提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通过上文分析,并且结合课题组今年在“数据要素”专题领域的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数据要素正成为驱动智慧养老金融创新的关键力量,将在智慧养老金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银发经济的繁荣发展。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智能、安全、包容的养老金融市场,为每一位老年人提供有温度、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保障。这需要全社会共同把握数据时代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文关怀为指南,开启智慧养老金融的新篇章,共创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银发经济新时代。


(本文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第六届养老金融课题组《2024养老金融报告(数据要素专题)》改编。第七届课题组现已组建完毕,将针对农村养老、适老化改造、国外养老借鉴、老年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专题深入研究。)



作者: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养老金融课题组组长,报告撰稿人

孔颖 铜陵学院教师,养老金融课题组年度助理,报告撰稿人

王珏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报告核稿人

巫新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赵琴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局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金融学博士)

李晓楠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曹誉舯 民政部光彩养老事业促进中心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部

刘文静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保健医疗部

黄显杰 上海善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晶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生

王潇湘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生

张楷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本科生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