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丁凤茹、姜雨彤:中国新能源车险发展困境分析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4-08-21作者:丁凤茹、姜雨彤

自2009年1月中央四部门联合启动“十城千辆”工程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目前其销量份额占全球总份额已超60%。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扩大,其不同于传统汽车的事故风险也引起消费者的担忧及险企的关注,新能源车险产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近年来,新能源车险市场出现“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现象。本文梳理新能源车险相关的政策文件,从消费者、新能源汽车与保险公司三方视角分析上述困境的具体成因,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新能源车险的政策发展

2016年2月,央行与六部门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险公司开发更符合新能源汽车风险特征的专属保险产品。2020年9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应丰富商车险产品,为新能源汽车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等创新产品;并加强对车联网、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研究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车险产品、保障、服务等的信息化、数字化、线上化水平。本次“综改”,为新能源车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1年10月,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换电”是指电池电量耗尽时,用更换电池代替充电,与“租电”(以月供租赁电池费用代替一次性缴纳购买费用,租赁期结束时电池归车主所有)同为“车电分离”的体现,旨在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费用,刺激消费。但“车电分离”有可能造成电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不同,从而增加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复杂度。

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条款》)。《条款》沿用传统燃油汽车商业保险的基本架构,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定义;规定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范围,包括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将承保对象延伸至“电池及储能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其他控制系统”;将电池自燃纳入意外事故范畴。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特征,《条款》在附加险部分制定“附加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附加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承保自用充电桩等可能引起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这是车险首次承保车外固定辅助设备;制定“附加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承保外部电网引起的人伤财损;制定“附加新能源汽车增值服务特约条款”,承保道路救援、安全检测、代为驾驶和代为送检过程中的风险。《条款》充分体现新能源汽车的特点,更好地满足新能源车车主的保险需求。然而,《条款》并未考虑“车电分离”背景下,电池所有权模糊导致的差异化保险需求;也未明确指出新车购置价是否包含政府补贴,存在道德风险与理赔纠纷的可能。

同时,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试行)》,为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开发和定价提供基础。统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的三者险与车损险的基准保费略低于传统燃油汽车,同等条件下,保费持平或下降。事实并非如此。2024年3月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致力于研究如何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优化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机制。同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由原先的0.65-1.35扩大为0.5—1.5,以缓解商业险基础费率的“倒挂”问题,匹配车主的风险情况。

表1. 新能源车险相关政策梳理

二、新能源车险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新能源车险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快速上涨。截至2023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存量已达1001亿元,专家预测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4000亿元,约占车险保费总盘的33%。据统计,2023年,新能源车险的报案件数、出险率和案均赔款相较2022年均有明显增长(见下表)。申万宏源研报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平均赔付率接近85%,业界综合成本率普遍已超120%,险企新能源车险业务亏损压力较大。


表2. 2022、2023年新能源车险数据


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高出大约21%,赔付率也相对较高(见下图)。新能源车险市场落入“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窘境。


图1.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三者险赔付率比较

数据来源:新能源汽车保险创新研讨会、中再产险、东吴证券研究所


(二)新能源车险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1.消费者角度

一是思维惯性与认知偏差造成事故率上升。首先,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车主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时间低于驾驶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短时间内,驾驶习惯难以快速改变。如新能源汽车起步、加速噪音小,车主的感知能力被削弱,易在此阶段造成交通事故。其次,有不少新能源汽车的加速与减速操作与传统燃油汽车存在差异,事故发生时,不利于车主迅速做出正确应对措施。另外,新能源汽车的保养重点是电池及其关联部件,若知识掌握不到位、意识培养不完善,便存在保养失宜的风险,导致电池衰退、老化速度加快,事故率上升。

二是人为骗保行为造成赔付金额升高。首先,营运新能源车行驶里程大、时间长、路线不固定,面临的事故风险高于非营运新能源车,保费相应高于非营运车辆,因此车主存在将营运车辆谎报为非营运车辆的动机。对此,由于无法做到实时管控与数据收集,保险公司难以甄别,导致收取保费偏低而赔付金额偏高(案均金额见下图),从而导致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上升。其次,新能源汽车电池维修、更换成本高,事故鉴定难,存在车主故意制造事故以降低电池维修或更换费用的道德风险,增加了保险公司勘损定责的难度,提高出险率和赔付率。另外,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其保值率低,车辆前三年保值率仅为30%左右。为减少车辆贬值造成的损失,车主同样有人为制造事故以套取赔偿款、骗保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逐渐成熟,新能源汽车三年保值率提高至50%左右,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正在降低。


图2 不同用途新能源车辆案均赔付金额

数据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1.新能源汽车角度

一是车载零部件易发生事故。“三电”系统事故频繁,占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的41.9%。其中,电池由于安装在车辆底部,行驶过程中易发生剐蹭而损毁。中国银保信数据显示,家用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损毁率是传统燃油汽车发动机事故率的3倍。且电池维修成本高,通常以整块更换居多,导致案均赔付金额较大,赔付率高。另外,“换电”“租电”等“车电分离”模式导致电池所有权归属不同,为保险公司责任鉴定增加难度。

二是车载系统易受到攻击。新能源汽车大多搭载智能网联系统,通过提供路线规划、倒车提示等服务减轻车主的驾驶负担,监测车辆行驶风险。系统运行过程中,收集大量路线、车速、目的地等驾驶行为数据,存在数据滥用、泄露等风险。

三是引入外部设备导致事故原因认定难。以充电场景为例,新能源汽车使用外部电网充电时,若发生起火等意外事故,保险公司需判定事故原因来自车辆电池等自身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或保养不当,还是外部的电网,以认定责任归属方,进行后续赔偿、代位求偿。如若保险公司勘损能力欠缺,需第三方事故责任认定机构提供定损服务,则有可能延误时间,导致认定困难,引起争议。


2.保险公司角度

一是数据缺失导致定价困难。建立精算定价模型需要出险率、案均金额等大量历史数据,并依据大数定律分散风险。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数据积累不足,且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速度快,各车企设计理念、思路亦有不同,难以制定完善统一的定价模型,风险测算、产品定价困难,因此保险公司在出售承保新购置车辆风险的车险时,可能的措施是收取高保费以避免或减少亏损。对于二手新能源车而言,除该车型历史出险率及赔付率外,保险公司定价时还将着重评估该车的驾驶性能及事故风险,判断剩余价值。若该车此前由其他保险公司承保,其历史数据对保险公司不公开透明,也给定价带来困难。相较于保险公司获取数据渠道受限,新能源车企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数据,存在于新能源车企与保险公司的数据壁垒是车险倾向于高定价的重要原因。

二是汽车后市场发展不完善。为解决上述数据可获得性弱的问题,有专家提出保险公司应开发UBI车险产品,同时搭配销售车辆驾驶行为数据收集装置,但此搭配销售举措前期,将给保险公司带来不小的成本。另外,保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险后市场的开发力度有待提高,即利用从业优势,提供送检、护理等新能源车险增值服务,风险减量意识有待加强。

图3 新能源车险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三、新能源车险发展建议

一是打通数据流通壁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间短,积累的历史数据少,且新能源车企、险企、政府部门的数据流通受阻,导致车险产品定价困难。因此,建立车企、险企、监管部门的三方合作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是实现车险精准定价的必要条件。建立车辆驾驶行为追踪与驾驶数据收集的申请开放制平台,可最大程度减少使用数据的主体身份限制。尤其是在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入局车险市场的背景下,此举对保险公司获取数据、精准定价尤为重要。

二是丰富保险产品体系。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明确了换电技术路线作为鼓励类发展项目。在此类“车电分离”购车模式下,明确规定电池使用期间的责任归属尤为重要。因此,建议保险公司设计针对电池的附加险,形成电池与车辆的分离投保模式,使保险责任尽量能覆盖全车各个环节之中。另外,建议积极推广UBI新能源车险,通过收集零部件(温度、湿度)、驾驶行为(速度、路线)与车辆安全(是否正确系安全带、关闭车门)数据,精准识别新能源汽车风险,为车险定价与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三是优化保险服务意识。保险公司应布局新能源车险后市场,为车辆提供维保服务,落实风险减量举措;积极构建畅通的客户反馈机制,以提升服务质量和车主满意度。以政府补贴是否纳入新车购置价为例,保险公司应结合本保司的客户反馈与其他保司的保险产品条款,设计合理、有效的保费计算规则。另外,保险公司可以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特性,制定针对性销售服务策略。2024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懂车帝推出的《2024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以80、90后居多,对“以旧换新”政策持积极态度,且线上成选买首要参考渠道。因此,保险公司应把握消费趋势,巩固与车辆销售端的配合,搭建符合年轻群体喜好的线上投保、维保与理赔平台,并积极参与二手车剩余价值的评价环节,以获取定价数据,从而实现精准定价,优化消费者的保险消费体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傅若兰,谢飞,李超.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及专属保险产品研究[J].保险理论与实践, 2022,(01):90-103.

[2]https://www.gov.cn/yaowen/shipin/202403/content_6938870.htm

[3]陈琦.大数据视角下,新能源车险的“危”与“机”[J].汽车与配件,2024,(14):24-25.

[4]郭秀平,冯峰.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的现状[J].理财,2022,(05):42-44.

[5]https://mp.weixin.qq.com/s/aFCaTy-evfqn_Fj8LBQX2Q

[6]https://mp.weixin.qq.com/s/6v_CGoazpn-sPAX0-YeDCA

[7]唐金成,肖思文.新能源车险发展困境与创新策略[J].中国保险,2024,(05):29-33.

[8]朱云尧,谢远涛.新能源车险的挑战与创新[J].中国金融,2024,(01):63-65.

[9]刘之.新能源车险供给侧改革的江苏实践[J].中国金融,2024,(01):58-60.

[10]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课题研究组.新能源车险护航汽车产业绿色转型[J].中国金融,2024,(01):61-63.

[11]李非.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国际借鉴与意义[J].中国保险,2017,(11):24-29.



作者:

丁凤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姜雨彤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