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包婕、何文斌:银行业气候风险管理和监管浅析

发布时间:2024-08-14作者:包婕、何文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气候与环境风险日益表现出新的特征,包括气候与环境相关事件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频率不断提高,气候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际上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也在日渐提高。银行机构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其风险管理和监督水平是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能否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基于国际银行机构的气候风险管理,分析银行机构在监管和管理气候风险方面面对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我国银行业的相关建议。


一、全球变暖带来气候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2021年1月19日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 Report)对地球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分类,将“气候行动失败”列为未来十年最有影响、最有可能发生的第二大威胁,称其为“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的生活和生计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气温上升将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依然在继续,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管理气候风险已经迫在眉睫。尽管地球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有一系列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目前目睹的地球温度升高是人为的(IPCC 2014),这是由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引起的。这些气体中最普遍的是二氧化碳(CO2),与燃烧化石燃料,工业过程,林业和其他土地用途有关,但其他气体如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也在贡献。本文采用了使用CO2当量排放量来衡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惯例。图1显示了不同可能的CO2排放路径以及相关的潜在全球温度升高的预测。它说明了未来几年排放将如何演变的不确定性。演变将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人口和收入增长,使用的能源,生产的能源强度以及政策变化。


图1:可能的CO2排放路径和全球温度升高

来源:全球碳项目


我国地理位置特殊,南北跨度较大,南北方的气候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图2显示了190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水平(相对1981~2010年平均值)。


图2: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水平(相对于1981~2010年的平均值)

来源:《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中,各国政府同意通过三项主要行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首先,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C(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气温上升进一步限制在1.5°C以内。第二,加强各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开发低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能力。第三,使资金流动与实现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途径保持一致。金融机构在实现第三个目标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二、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传导到经济中,这两种类型都具有深刻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物理风险将通过与天气有关的“急性”事件产生,如热浪、洪水、野火和风暴,以及气候模式的“慢性”或长期变化,如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平均温度升高。转型风险来自向低碳经济调整的过程,涵盖政策和法律变革、技术变革以及情绪和社会偏好变化的影响。


(一)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巨大

具体表现为:(1)气候风险事件属于LFHS(低频高损)事件,与传统风险事件相比,气候风险拥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预测对经济环境的影响。(2)更长的时间跨度和长期影响。市场风险VaR的计算,通常是给予短期的;但是对气候风险VaR需要预测5年、10年甚至上百年的长期影响,这就导致了气候风险的VaR更难计算。(3)非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风险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风险影响的严重性和范围都可能大幅增加。(4)全局性和系统性。气候风险是全局性的,使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系统性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气候风险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影响不同

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金融风险将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它们的商业模式和特定的资产负债表。例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会受到物理和转型风险的影响,包括对交易对手运营的影响;他们向其贷款或接受资金的企业的生存能力;抵押品价值的变化;以及客户偿还贷款能力的变化。在考虑气候变化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时,责任风险的增加是自然的第一假设。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影响与保险影响一样多种多样,保险公司和银行一样,也需要评估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他们投资的资产。与此同时,资产管理公司正面临来自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他们进行与气候相关的披露,例如TCFD和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的披露。此外,由联合国支持的非营利性资产管理倡导组织“负责任投资原则”也支持与气候相关的披露。


三、气候风险对监管部门提出挑战

气候变化的系统性风险对监管机构来说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监管机构来说,他们越来越多地寻求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以抵御潜在的“绿天鹅”事件。对监管机构来说,系统性风险迫在眉睫。监管机构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部分原因是,预计它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系统性影响,影响所有部门和地区的家庭、企业和政府。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是非线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难以估计。尽管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但风险是可以预见的,而确切的结果、时间范围和未来路径尚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将情景分析提升为企业需要使用的关键新工具。情景分析如果做得好既可以改善风险管理,又可以在董事会层面促进更好的战略对话。


(一)监管面对的挑战

关于气候风险如何影响金融业的讨论在过去五年中得到了大力推动。自《巴黎协定》通过以来,监管机构对气候变化的微观和宏观审慎影响越来越感兴趣。金融稳定委员会和G20以及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荷兰在内的央行已经发布了关于气候变化潜在不稳定影响的警告。

在宏观审慎层面。当中国在2016年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时,绿色金融首次列入G20议程。此后,中国人民银行跟进了气候倡议,将绿色金融纳入其宏观审慎评估。中国人民银行还与中国其他部委一起,对绿色披露和绿色信用评级进行标准化,并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试验对银行绿色绩效的评估。2017年12月,为了促进金融部门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的发展,并动员主流资金支持向可持续经济过渡,八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建立了绿色金融体系网络(NGFS)。自成立以来,NGFS已发展到36名成员和6名国际组织观察员。根据NGFS组织了三个工作流程和重点关注领域,宏观层面监管机构面对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四点:

(1)监管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和实践方面还不成熟;

(2)对“绿色”和“棕色”贷款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3)对于气候变化风险尚未有统一的全球监管措施和监管标准;

(4)没有在金融报告中通用的分类法和相关定义,气候风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尚未实现标准化和可比性;

在微观审慎方面。2016年,荷兰银行成立了气候风险工作组,以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财务后果。2019年,英国监管机构——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成立了气候金融风险论坛(CFRF)。CFRF旨在推动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部分是通过能力建设和在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之间分享最佳实践。PRA最近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监管期望的监管机构,这些期望解释了银行和保险公司需要如何制定一种增强的方法来管理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其监管声明详细说明了公司如何在其治理和风险管理框架中应对这些风险。依据其监管声明,微观层面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三点:一是目前气候风险管理未完全纳入银行和非银行监管与合规框架;二是缺少有关企业气候风险的数据库,难以助力金融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三是行业对气候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离形成气候风险的风险文化仍有很远距离。


四、国内外银行的气候风险管理

(一) 国际案例

2020年6月英格兰银行发布《气候金融风险论坛指南》,2021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气候风险测量方法》《气候风险驱动因素和传导机制》等文件,全球的监管机构和银行业都开始行动起来。

商业银行连结企业和央行,承担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职能,同时需要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下把控各种风险,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气候风险体系建立的中坚力量。就气候风险而言,商业银行需要从企业获得气候相关信息,建立情景分析模型,开发分析方法,对资产开展压力测试,进而对气候风险进行管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需满足央行等监管部门要求,披露自身的气候风险信息,为央行提供分析金融系统风险所需的数据。国际银行机构开展气候风险评估时间较早,气候风险信息披露较为全面,本文列举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两家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在气候风险管理的做法。


1.花旗银行:创新评估方法,探索气候风险短期情景模型

花旗银行在气候风险披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TCFD信息披露第一批试点银行之一。在其一般的长期情景分析方法之外,花旗银行还与第三方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短期事件型的气候风险情景分析方法,即三年期的碳价格分析。该方法将更适合银行资产结构中的中短期贷款风险分析,具有行业示范作用。根据其最新的TCFD报告,花旗银行资产中高气候风险贷款以交通行业贷款为主,工业部门次之。在风险管理上,花旗银行同样对部分高排放行业进行了融资限制,逐步收紧对高排放企业的融资,并宣布2025年之后不再为煤电企业提供融资。此外,花旗银行还制定了资产脱碳路线,在其2021年的工作计划中,要求运营煤电资产的企业公开碳排放数据,并共同制定退煤时间表。花旗银行参与了多个气候环境相关的组织和倡议,对商业银行的气候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汇丰银行:金融与互联网合作,开拓气候风险信息边界

根据其最新的TCFD报告,汇丰银行高气候风险类资产中占比最高的是建筑行业、油气行业次之。汇丰应用了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估工具(Paris Agreement Capital Transition Assessment,PACTA)对资产组合进行分析,现阶段的分析重点集中在了汽车行业。在气候承诺方面,汇丰银行同样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早在2016年就承诺不再对新建和扩建煤电项目进行融资(但不包括配套碳捕集技术的煤电项目)。

尽管汇丰银行表示仍将为做出能源转型承诺的能源密集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会根据巴黎协定目标准则对企业业务进行评估,并对煤电装机量超过3吉瓦的企业加强尽职调查。除以上措施之外,汇丰还对其自身设施以及汽车企业开展了实验性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汇丰银行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气候风险评估方法,在近期与谷歌开展的合作中,汇丰银行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气候类信息的捕捉,指导投资决策。同时,汇丰银行参与了气候风险相关行业组织,并响应了部分气候环境倡议。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商业银行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标准已经基本应用了TCFD原则,按照独立报告的形式定期进行披露。而受限于现阶段企业碳排放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银行资产组合在计算碳排放量上依然缺乏足够信息。


(二)国内案例

2020年以来,气候风险和压力测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银行的年报和工作清单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密切合作,同时鼓励国内银行与金融机构加入TCFD。这些举措表明了气候风险在金融机构的优先级正在不断提升,中国对于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路线的呼声愈发迫切。我国银行机构在气候风险评估方面起步较晚,银行气候信息披露不完全。本文以我国工商银行为例,我国的工商银行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因此在国内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好的优势。

工商银行:建立较为完善的气候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不断探索创新金融科技助力气候风险管理。工商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土地、健康、安全等硬约束,从严制定环境准入标准和风险管控措施。工商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工行环境和社会风险智能化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案例,这个系统可以自动完成风险信息的搜集、整理、分发、传递,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真正使风险管理做到及时、精准、有效。未来,工行还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探索投融资碳核算、生态保护红线地图、气候风险识别等新领域,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提高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五、对我国银行业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借鉴意义

尽管在监管层面和实践层面,国际银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挑战也同时存在。一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给监管者带来了与时间跨度、数据限制和固有复杂性相关的挑战;二是数据和通用标准缺乏是银行面临的最普遍的挑战;目前尚不存在银行间通用的ESG标准,各银行往往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气候风险评估也多局限于高碳行业;三是多是定性披露ESG信息,定量指标通常与特定行业或 ESG产品的融资量相关,无法用于衡量整体的ESG风险敞口;四是新兴市场的银行大多未建立适应性的治理框架,信息披露也显著落后于发达经济体同行。这些挑战在中国银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中同样存在,且中国银行还要面临一些其他挑战。比如财政激励措施还不足以提供明确的引导信号,去杠杆化的压力使得银行难以增加信贷工具的使用,以及绿色项目投资的高成本、长周期和低利率使银行不得不在环保和盈利之间进行权衡等。但全球碳中和进程的加速以及极端天气的频发,需要中国银行业有效管理不断上升的气候风险。从国际国内经验看,中国银行部门的气候风险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将气候风险纳入银行的治理结构、风险偏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资本规划中。有效的气候风险管理应基于专门的战略。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在治理结构内明确分配气候相关风险的责任,设立专业负责人,或将职责明确分配给董事会、执行管理层、业务领域、职能部门和可持续财务部门,确保与气候相关的因素在银行的核心业务和风险职能中得到适当整合,同时实现对气候风险进行全流程监督。

二是作为业务和风险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将气候因素纳入前台和后台活动以及金融和非金融风险(包括运营、法律、合规和声誉风险)的决策中,增强抵御气候风险的弹性。银行可以考虑发布定性的风险偏好声明,阐明其管理环境风险的方法和对现有或潜在客户的期望,并建立管理气候风险的内部流程,确保风险发生时能及时采取适当应对措施。对于高风险行业,制定特定行业政策,并根据情况鼓励客户使用国际公认的标准和认证计划。气候和环境风险较高的交易也应加强尽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或由专业机构单独审查。

三是开发定量和定性的工具和指标,开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实验。对气候风险较高的地理区域和行业投资组合风险敞口进行评估,也可评估客户的碳强度,分析低碳政策对客户现金流和信用的影响,甚至可以评估国际气候政策变化,如大幅提高碳税、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或采取更严格的环境规制等对银行国内国际业务的潜在影响。

四是加强气候信息披露,包括重大环境风险的潜在影响,以及环境风险较高行业的敞口状况等。银行可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气候风险暴露的相关信息,还应鼓励客户进行负责任的气候信息披露。长远考虑,银行应尽可能了解和参考国际公认的气候信息披露框架,如赤道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以及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 的建议。

五是提升气候相关的能力建设。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应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能力。各银行应加大相关IT、数据和分析方法等的投入,配置充分的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以严格、及时和有效的方式评估、管理和监测环境风险。缺乏数据不应成为行动的障碍。银行可以考虑使用来自公开和专有来源的数据,并与外部专家合作,提高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GARP Second Annual Global Survey of Climate Risk Management at Financial Firms: Mapping out the Continuing Journey by Jo Paisley,President,and Maxine Nelson ,Senior Vice President

[2]《中国金融杂志》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全球实践 刘瑞霞

[3]21世纪经济报道,四银行2020年度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动向,助力国内定标

[4]21世纪经济报道,易纲:央行计划实行气候相关信息强制披露。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10605/herald/c5dc4270eade19cc4adfe41225a01da7.html

[5]国际银行应对气候风险最新进展,有益经验助力中国“双碳”进程 – 绿色和平 (greenpeace.org.cn)

[6]《国际银行业气候风险管理的新动向及启示》 田慧芳

[7]专访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商业银行在气候风险管理上面临较大挑战中新经纬


作者:

包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中心联合主任

何文斌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