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传统的以一家一户养老为主、社会化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养老需要,已有养老模式难以化解养老难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创新养老模式。
2024年4月,据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发布的《关于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拟入选地区名单的公示》,安徽省芜湖市成为中国入选50个地区之一。在探索解决农村养老瓶颈上,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作为2023年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将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村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如何践行“原乡共享养老”模式?本项调研主要探索该模式的实施背景、运行状况、成效与挑战,旨在评估该模式的创新性、可行性,并总结经验并针对不足提供建议,从宏观上说,对新时代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完善农村养老政策体系,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芜湖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农村养老困境
据芜湖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止2020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7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约20.30%;截止2023年末,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81.2万,比上年同期增加4.2万,人口老龄化率为21.62%,比上年同期多0.9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和全省老龄化水平(21.1、21%)。上述数据表明,芜湖市老年人口的增长迅速,老龄化规模持续扩大,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期。
据《芜湖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对本市现状问题总结:“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优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尚不充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亟需优化,老旧城区养老服务设施限期配建困难较大,三级中心建后运营效益尚未完全发挥;城乡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养老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机制急需改革;服务质量仍需持续改善,养老服务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核心在于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养老服务的城乡差距处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为依托,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十四五”时期,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与人口老龄化将在发展和演进中交织,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出,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空巢化”趋势,在传统的家庭结构改变的同时,塑造了“农村先老”的基本人口格局,造成许多“留守老人”;在生活水平上,相比城市老年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面临经济来源有限、养老金低、养老补贴稀缺、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短缺、社会服务与精神关怀缺失等困境;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城市大规模扩张,近郊农村逐渐吞纳进城市范围,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过程中,即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望得到解决途径。
其实早在2011年,芜湖统计局就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对策研究,提出“解决农村老年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应该把农村老龄化问题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把农村养老问题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中,一是加大财政的投入。二是引进商业保险。三是兴办老年公寓。”当时受制于政策环境,直到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芜湖市湾沚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以“共富”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农村养老问题借乡村振兴之势得到重视和探索。
二、芜湖“原乡共享养老”模式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在对本次的调研对象进行评估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原乡共享养老”的概念与理论基础。“原乡共享养老”理论可拆解为“原乡养老”+“共享养老”,前者是基于对中国本土民间的养老问题自组织情况的社会学考察,后者是基于数字化时代共享经济的前沿探索,前者具备公益性、历史性,后者具备效益性、时代性。看似矛盾,其实相反相成,两个理论模型交锋激荡时形成的问题正是此模式创新性之来源:如何使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做社会公益,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如何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通过“网络赋能”、“平台赋能”、“数据赋能”等途径,推动城乡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养老资源共享?如何发掘中国历史上乡村自治中的互助养老经验,结合当今制度优势,为国际提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笔者总结为“原乡共享养老”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乡村与城市互通,自治与数治互补,公益与效益共抓”。
(一)“原乡养老”理论与政策依据
在熟悉环境中安享晚年,既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也有利于亲情代际传递。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原乡养老”模式是一种试图融合现代养老服务与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特点的新型养老方式,表现为“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它在回应农村地区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地方自治现象方面展现出了多方面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此模式不仅是一种应对农村养老挑战的策略,也是对农村社会特有关系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肯定与利用,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农村养老生态系统。
从政策依据上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作为“硬任务”,要求加快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4月29日审议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则从乡村振兴的路径助力农村养老,这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方面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构建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格局,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以上为国家在支持原乡就地养老模式方面的政策导向。
(二)“共享养老”理论与政策依据
共享养老是一种快速兴起的新型养老模式,是共享经济在养老领域里的创新应用,是互联网与共享模式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结果,针对当前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平台,依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将个人、集体或企业的闲置资源(包括商品、服务、知识和技能等),实现不同主体之间使用权的分享,进而获得收益的经济模式[1]。比如将有空闲房屋的老年人和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进行最优匹配,并进行网络化数据化管理,实现整合并盘活社会养老资源、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降低养老成本、实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为其中一种典型应用方式。从目前来看,共享养老还面临诸多约束,运作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跃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日臻成熟,共享养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政策依据上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表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鼓励养老服务创新,支持多种养老模式发展。《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明确提出支持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包括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国发〔2021〕35号)支持推动智慧养老,支持“互联网+养老服务”,鼓励共享经济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信部联电子〔2021〕154号)提出重点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健康医疗资源下沉,搭建健康养老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交换等。以上为国家在鼓励养老服务创新和支持共享养老模式方面的政策导向。
(三)“原乡共享养老”模式的生命力来源
《礼记·礼运篇》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展现的中国社会温情,并不仅是纸上“理想国”。溯源中国历史上乡土社会的养老模式,乡村养老依托宗族组织显现出了地缘与血缘并重的完善、成熟的组织化、制度化的形态。如士绅、富商、地主捐置的义庄、义宅、义田,为族中贫、老、鳏、寡、孤、独、废、疾等无依者提供衣、食、宿、葬等保障,同时制定敬老、孝老、养老的族规,既有道德规训也有实施细则。可见宗族组织既是一个血缘共同体,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既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福利共同体[2]。重新建构乡村宗族组织的大众性、民间性、平民性、民主性、自治性、互助性、宗法性等社会属性,对创新中国式农村地区“共享养老”理论,以及形成世界养老问题的中国方案具有深刻且长远意义。
三、芜湖“原乡共享养老”模式的做法、成效与经验
芜湖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优质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近年来,湾沚区花桥镇联合多方力量,探索多元乡村养老服务模式。有政府主导的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老龄助餐点、养老服务站),“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以及正在探索的“鸠兹湾”乡村文旅项目下的“原乡共享养老”新模式。
“鸠兹湾”全称“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项目”,该项目依托举办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带来的中央拨款主场建设优势,在农业农村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聚焦下,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统筹资源、立足民生,总投资5亿元,采取“政府+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富”新格局。2021年11月,花桥镇政府与顶峰文旅签约投资运营协议。2022年,芜湖市乡村振兴投资集团和湾沚区乡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入股顶峰文旅,完成公司混和所有制改造。花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花桥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全市唯一全民参股合作社),在嵌入式建设理念下,共流转55户村民农田林地1000多亩、水面800余亩、闲置农房35套,通过“保底+分红”的方式交由企业运营,实现了企业产业项目效益增加、集体经济壮大、合作社村民股民分红增收“三方共赢”,全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300万元,增长136%。共计吸纳近200人当地村民就业,切实带动1.1万名村民增收致富,20余家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4家企业已孵化培育成功出园,吸引50多名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创业。该项目采用时下热门的“EPCO”文旅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以市场化思维,最大程度放大乡村的价值,促进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项目资金由政府通过专项债和市场化融资,项目方向由政府决策,将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等环节集成整合后由承包商安徽顶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强化运营为责任主体和前置导向,政府将项目列入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主管部门设计绩效考核方案来“按效付费”,敦促社会资本实现高标准、长效化、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
企业在本村新建的适老化共享养老中心——“鸠源田居”老年公寓是乡村老人在地就近养老问题的首创尝试,在适老适用、就近就便原则上,结合农村老人难离故土情结,该镇党员干部带头,动员空巢老人以闲置房屋和土地入社。每年象征性收取入住老人1000元租金,而企业租赁老人原有房屋(20年后产权归老人或老人子女)用于项目建设运营,每年每户平均租金8000元,每户老人年平均净收益7000元,在稳定收益的基础上集中居住,同频共振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完善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如规划建设老年助餐点、共享医疗、一键呼叫等保障措施,完善老年娱乐、康养健身等服务设施,为居住老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2024年4月3日,由湾沚区人民政府、安徽师范大学和芜湖市民政局三方合作的芜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在“鸠兹湾”乡村会客厅签约并揭牌成立。下一步研究院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将“鸠兹湾”打造为湾沚区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
图1 芜湖湾沚区花桥镇 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
来源:安徽新闻网
图2 “鸠源田居”老年公寓项目
来源:“湾沚发布”公众号
图3 芜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签约仪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官网
“鸠源田居”老年公寓既解决了老年人无法支付高昂的社会养老院费用的难题又满足了他们“故土难离”的心理需求,同时又能享受到贴心、专业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不离本土就实现居有良屋、食有好宴、安享晚年,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在地养老难题。为芜湖地区建设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体系及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典型案例。
四、促进芜湖“原乡共享养老”模式推广的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机遇,赋能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提供新动能。“原乡共享养老”模式,因为其依赖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等属性,可能存在权益保障机制与评价监管机制不完善、优化服务与控制成本之间的矛盾、数字治理下数字权力僭越人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及笔者对“原乡共享养老”模式的核心特征,即“乡村与城市互通,自治与数治互补,公益与效益共抓”的思考,为芜湖“原乡共享养老”模式实现所向往的前景,提供如下政策建议。
(一)搭建农村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弥合城乡医疗资源鸿沟
针对目前乡村医疗水平落后,如医疗卫生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性弱等问题。一方面,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加大公益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力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加大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加强5G等通信技术在农村的布局,普及远程医疗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条件、有信誉的民间资本参与,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散化的社会医养资源,建立集信息采集、服务调度、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实现养老需求识别精准化、养老政策资源供给精准化和养老服务管理精准化,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流动,促进老龄公平。搭建农村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其中一个侧面,注意统筹发展。
(二)深化地方乡村养老服务特色,打造品牌助推模式推广
为助推该模式成型推广,还需进一步探索开发本地化、特色的共享模式,以形成品牌效应。首先制定服务标准体系,确保基础服务的标准化;然后在已实现公益性、兜底普惠型养老服务保障的基础上,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各种资本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养老行业发展更加精细化、专业化。鼓励从农村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出发,细化老人类型,从老人的行动、行为模式出发,提供对应定 制的居住空间模式,配备良好的光环境、热环境、无障碍环境,丰富硬件、软件设施,营造家园感、归属感,结合乡村景观营建开发,提供如记忆强化项目,心理疗愈项目等服务套餐,以吸引城市高收入老人群体。收集用户反馈的信息数据,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实现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动态平衡,开创独具特色又可树为典型的农村养老服务地方化发展道路。
(三)制度保障共享模式,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
为保障“原乡共享养老”模式,需加强农村养老服务顶层设计,一是落实法律法规,明晰此模式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涉及服务标准、资源共享、责任分担、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综合治理体系;二为建立完善的常态化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共享养老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保障政策全面“落地”、策略的弹性调整;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共同保障共享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线上主要依托信息平台的建设,设立便捷的反馈渠道,如服务热线、在线评价系统等,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将信用数据集成到平台中,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信用信息的记录、分析、查询和监管,并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线下充分整合公安、税务、法院、银行等职能部门的信用记录,实现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
(四)健全农村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银发经济
整体看,养老产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较低、受到管制多,对资金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养老服务在国有经济托底的同时也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需要金融机构匹配养老服务的融资需求,开发出与乡村振兴、养老服务投资相配套的相关融资产品,促进养老产业长效健康发展。成本(如土地房屋成本、互联网技术维护成本、医护人工成本)是影响共享养老模式长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运营成本过高将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加、社会公信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和透明,就共享经济思路探索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总承包方来说,需要建立营收长效机制,综合本土资源、市场需求及政策支持,在满足基本养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和多业态渗透融合、产业的跨界与交融,发展银发经济,完善、延长养老产业链,提升共享养老模式的盈利空间。
年初政策文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办发〔2024〕1号)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采用委托经营等方式开展养老服务。并鼓励探索采取“公司(社会组织)+农户+合作社”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旅居式养老服务等农村特色养老产业。可见,结合乡村文旅开发发展乡村休闲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假设保有服务社会的知识经验和追求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消费能力的城镇退休“银发中产”回归乡村,不仅将极大化解农村空心化和边缘化问题,还将通过消费撬动和资本投入,在“逆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乡村重塑。
(五)扩充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促进乡村互助、自治与共享
第一,发挥“原乡人”作用,突出村委了解乡情的优势,协助重建宗族文化、族内秩序,成立村民(乡贤)理事会,推举族中得民心、有威望、热心公益的宗族精英,包括退休教师、退伍老兵和基层干部等,自主管理村内的养老服务资源,引领乡村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乡风、民风、家风。村“两委”组织和安排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公益宣传活动,提高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积极性,为扩充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奠定思想基础。针对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妇女、低龄老年人以及其他待业人员,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岗前培训,包括老年心理学、护理知识、急救技能、信息技术应用等,并依据技能鉴定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返乡人”参与到乡村养老服务建设中去,运用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乡村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城乡桥梁作用,引进外部资源支持乡村养老服务项目,促进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甚至跨区域合作与交流。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为《方案》提出,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应加大针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的创业扶持政策,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推广“政府+银行+保险”融资模式。
激励“新乡人”涉农涉老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鼓励年轻群体发挥创新思维,探索乡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如开设创意养老工作坊、生态农业体验园等,既丰富老年人生活,也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建立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鼓励新乡人参与养老服务的志愿服务,开展跨代交流活动,如老年大学、手工艺传习班等,促进代际交流,增强原乡新乡人凝聚力,形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陆杰华 郭芳慈 陈继华 陈迎港.新时代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历史脉络、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8月第38卷第4期
[2]王桂新.流动社会背景下我国城乡养老困境及其破解[J].国家治理2021年10月第3期
[3]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Z].2023-12-3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 [Z].2024-1-15
[5]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Z].2021-12-30
脚注
[1] 王家宝,敦帅,黄晴悦.当闲置资源遇见“互联网+”——分享经济的风靡之道[J].企业管理,2016(6):55-57.
[2]唐钧,中国历史上的社区养老,详见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40106/content-1625918.html
[3]詹琳,刘惊漾:逆城镇化养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详半月谈网:http://www.banyuetan.org/ywdt/detail/20230421/1000200033137681682061588576673123_1.html
作者:
王珏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课题组成员
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