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也重点部署我国茶产业作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承担着支撑国内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的重要任务,亟需作为绿色化转型的重点实施品牌战略。浙江地区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颇为深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中的重要指示,其中省会城市杭州在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张金名片上和茶产业品牌振兴方面,为浙江乃至其他地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值得深入调研分析。
一.杭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杭州有茶园57.5万亩,从事茶产业人员35万余人。2022年,杭州市茶叶产量2.83万吨,一产产值43.68亿元,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名优茶产值39.21亿元,占比近9成。随着杭州在政策、金融、科技、文旅上赋能茶产业,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到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茶业产销形势两旺、品牌效应凸显、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使茶文化蔚然成风,茶产业成为杭州优势产业,茶经济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一)发展背景
杭州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杭州产茶历史,据北宋“杭州市长”苏轼考证,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谢灵运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引种而来。至此杭州茶文化开始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杭州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宋时期是杭州茶文化重大发展阶段,唐朝宗诏法钦禅师于公元745年开径山寺,种植茶叶,弘茶禅之道;佛寺中长大的陆羽,公元758年左右在余杭径山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其广泛传播为中国茶文化繁荣兴盛奠定了基础。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出现建德细茶、天目山茶、钱塘大方茶、余杭径山茶等名茶。北宋年间,辨才在杭州狮峰山麓开山种茶,以居住地“龙井”为茶名,为龙井茶的开山祖。辩才与苏轼以茶会友,成就一段佳话。南宋建都杭州后,中国茶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使得饮茶之风在杭州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茶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中国茶文化发展和传播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以及禅宗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表现在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上有——求学日僧把径山茶和茶宴茶礼带回日本,启发和促进日本茶道的兴起,径山寺因此成为日本茶道之源。元明清时期是杭州茶文化继往开来的阶段,茶文化开始世俗化、多元化。明朝改制工艺、废除团茶,龙井茶作为散形茶代表开始崛起。明末清初杭州成为浙江最重要的茶产业集散地,清乾隆四上龙井,题写御诗、亲封御茶树,逐渐形成龙井茶位于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名茶地位。
杭州的茶文化兴盛一是依托于宗教活动,二是依托于名人效应,三是依托于盛世下的城市繁荣。
(二)发展现状及特色
杭州茶产业的发展特色可以概括为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
生态化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发新技术、推介新品种、发展新装备、促成新业态;加快了品种改良,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茶叶机械化水平,推广了绿色防控技术,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等,确立和强化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供了评价和监督体系,促成了茶产业的规范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品牌化表现在:一方面是全局上对“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一城市金名片的打造。2005年4月15日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被10家国家级权威单位授予“中国茶都”称号,国内50余位茶叶和茶文化专家学者名联合签名发表倡导“茶为国饮”的《杭州宣言》。另一方面是培育有实力的茶业龙头企业,如成立于1950年的浙茶集团。杭州茶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品牌价值非常高,据2023年浙大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达82.64亿元,连续5年蝉联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此外杭州的径山茶价值31.65亿元,千岛湖茶27.01亿元(数据来源于《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都是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度高的中高端和品牌产品,对杭州茶区品牌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融合化表现在:除了在再加工茶、茶食品、茶日化、茶器具等方面拉长茶的衍生链以外,茶产业在培育壮大融合主体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茶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全链条融合。比如“融媒体+茶业”的电商模式,创新交易、销售、消费方式,建立线上线下互动、购物体验融合、商旅文体协同的现代化智慧茶叶展销平台,从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洞察茶未来发展趋势。再比如拓展企业牵头的校企合作机制、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等,多方力量融合共同组成“茶产业大脑”。再比如推动“茶+乡村文旅”、“茶+康养”、“茶+艺术”等融合模式,在做好茶文史基础研究前提下,使茶文旅融合民宿、研学、康养、展销等新业态,使茶产业创新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22年,浙江省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国际化表现在:在茶叶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稳步提升基础上,利用国际性活动优势和互联网优势将茶产业推出国门、走向世界。例如,借势G20峰会(2016年9月,杭州)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北京)的余热,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暨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2017年5月,杭州)。据习近平主席指示,确立了“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会议精神,和“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成为中国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2023年5月,杭州)闭幕不久,又在同年9月的亚运会中政府、行业和企业联动,积极弘扬茶文化,进一步开拓中国茶海外市场。同时开工建设杭州茶叶博览会会议会展中心项目,此项目将于2024年11月完工,作为中国国际茶博会的永久会址持续服务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交流。
二.杭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2022年11月2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中国茶再次走入世界视野。杭州贯彻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三茶”统筹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赋能、以文塑茶、以茶兴业,在国家级重要茶相关机构的协同奋进下,在茶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茶科技发展、茶文化弘扬、茶品牌建设、茶叶产量产值等方面领先全国,并逐渐向海外扩张影响力。历史底蕴和时代机遇无法复刻,但杭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供各个茶区参考,围绕“三茶”理念展开如下:
(一)杭州茶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
杭州在我国茶学教育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据调研,1958年国务院批准在杭州设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引领我国茶业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学科设置之全、研究领域之广、人才与技术力量之雄厚、研究实力之强,将茶科技相关的智库、人才和全产业链研究的创新成果辐射全国。
据史料,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大学颇有渊源,离不开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和茶学泰斗蒋芸生(1901-1971)1952到1958年之间振兴华茶、筹建办学之努力。浙大茶学学科建设,前有学科巨擘蒋芸生、庄晚芳、张堂恒作奠基人,后有杨贤强、童启庆、刘祖生等功勋教授开新篇章。浙大茶学作为全国唯一茶学国家重点学科,为海内外培养大量茶学人才,为全国茶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样板。
杭州在茶学人才富集的基础上,高校及研究所等平台的支持下,逐渐成立中国茶叶学会(1964)、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1978)、中国茶叶博物馆(1991)、中国茶叶流通协会(1992)、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3)等国字号涉茶机构(表1),在茶叶技术研究、茶产业人才培养、茶行业标准制修订、茶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各有突出贡献。杭州高校除浙大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也从其他学科切入茶科技相关课题中;以浙江农林大学为首,浙江树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等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杭州茶文化弘扬与传承事业中(表2);在“评茶师”、“茶艺师”职业技术培训中,杭州也领先于全国。
表1 杭州茶机构
资料来源:机构官网
表2 杭州茶学术研究相关高校
资料来源:学校官网
(二)杭州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基于对杭州茶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看,杭州茶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成长-转型-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全球布局等六个阶段,具体如下: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茶行业复苏,开始重视茶叶种植和加工,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农民种植茶叶,种植规模发展稳定,逐渐建立茶树树种资源优势、茶科技研究优势。
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基础的建立,政府引导茶企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开始注重品牌培育和推广,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拓展。
转型阶段(21世纪初):政府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科技创新和产品多元化,发展茶叶深加工和衍生产品,进军高端市场,以及加强与国际茶业的交流与合作。
可持续发展阶段(2015年左右):政府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茶园的建设,以及有机、绿色产品的开发;市、省政府先后发布《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2012)、《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积极吸取农业部《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2016)指示。(表3)
创新驱动阶段(当前):鼓励茶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打造茶文化体验基地和旅游线路,建设茶业强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入新零售、电商等新型业态。
全球布局阶段(未来):政府推动茶产业的全球化布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布局上开始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提高浙江茶业市场覆盖面与占有率,提升茶叶话语权和全球竞争力。
表3 杭州茶产业相关政策文件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
(三)杭州茶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依托现有茶文化资源,振兴龙井村、梅家坞、龙坞三个茶村,分别侧重历史文化普及、生活体验、综合展销示范,带动了茶馆业、民宿业和其他茶衍生品产业发展。建成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杭州茶博会会议中心、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等文化场所。(表4)成立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为代表的茶文化社会组织,联合高校力量共同组织开展“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评选活动,开展茶文化培训、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自2017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茶和世界·共享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同时举办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塑造知名茶叶品牌,促进茶贸易合作,传承弘扬茶文化,是中国同世界交流茶文化的重要平台。
表4 杭城茶文化旅游产品概览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绿茶制作技艺与径山茶宴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2月,杭州首次发布十条“茶非遗”文旅线路,将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市民游客在自然风光中感受“茶非遗”的深厚底蕴。此外使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茶企负责人、新生代茶人代表、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开展“茶香非遗”集市活动、移动茶车国潮“快闪”、茶非遗图书发布、茶艺组合表演、茶艺趣味运动会、擂茶炒茶茶俗体验、收徒传承仪式等创意文化活动,围绕“六茶共舞”理念,增强“茶事”体验。
自2014年起由杭州人民政府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商会协会等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华茶奥会,面向全球、面向社会各阶层、面向茶全产业链和茶生活链,设有“茶艺大赛”“仿宋茗战”“茶叶品评大赛”“新式茶调饮赛”等传统茶技艺赛和“全国名茶点大赛”“茶席与茶空间设计赛”“全国创意茶具设计大赛”“共富云端说茶大赛”等茶延伸类赛项。
三.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茶”统筹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重要举措,更是“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带动共富的重要实践。主要从茶科技人才振兴、茶文化创新引领、茶产业凝聚合力三个目标出发,展开具体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茶科技-以人才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内驱力
从杭州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看,茶科技无疑是最内在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而推动茶科技创新进步的科研人员,是重中之重。唐代“茶圣”陆羽是最早的茶技术和茶文化研究者,其在余杭径山所著的《茶经》从历史、产地、功效、栽培技术、加工技艺、品鉴方法、器具等方面作了阐述,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在当今杭州茶学人才济济、人才辈出,茶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杭州茶产业和茶文化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杭州已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人才培训体系,正向“世界茶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新中心”这一目标进发。
可供借鉴的具体做法有:
1. 联合高等教育机构建设茶专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全产业链,充分利用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确立茶专业成为特色专业、重点培育学科,引进茶学学科建设人才,凝练科研与教学团队,创建一套完整的茶业人才培养体系,创建茶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实验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完备学科设置、拓宽研究领域、鼓励多学科交叉,争取在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树病虫防治、茶叶加工、茶叶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茶叶营养与健康等细分方向的关键技术建立科研优势,培养服务于本茶区特色茶产业的人才。
2. 联合农业农村厅成立茶叶研究机构,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
吸纳茶学专业人才,打造智库平台,搭建交流平台。筹建本茶区特色茶树基因库、茶叶技术研发部门、茶叶发展战略研究部门等,形成体系健全的组织架构,研究范畴包括不限于茶叶科学技术研究、质量检验检测、标准制修订、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信息服务等。鼓励茶叶研究机构牵头学术活动,组织邀请省内外专家和企业主参与茶科技学术研讨会,组织茶科技领域专家为农业技术人员、茶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茶农等提供技术培训、举办技术讲座。此外还要服务乡村振兴,与茶企、村镇共建在产业化实验示范基地。加大项目科研基金支持,支持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
3. 政策和金融上支持茶企业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推行科技兴农强农政策,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上游茶企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茶园进行智慧化监测与管理,深化茶产业大脑开发,加强茶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精准发展数字化农业,推动现代数字技术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全程赋能,提高良种化、机械化进程,推进生态茶园、智慧茶园、未来茶厂建设;支持中游茶企创新茶工业,提高加工生产机械化程度,研发适应新时代受众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支持下游茶企利用互联网、融媒体创新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数据整合机制,开展更加准确、个性化的营销。
(二)茶文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精神引领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纵观古今,杭州茶文化是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在国内外传播。在宋元时期依靠禅宗影响力在东亚传播,在现当代则依靠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方略”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交流平台进行文化输出,逐渐成为世界茶文化的主要策源地。
可供借鉴的具体做法有:
1.借势文化群体力量成立学会
整合宗教、文艺、教育界中茶文化爱好者,成立本茶区茶叶学会,积极申报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挖掘本地历史上与茶叶相关的文化名人及其逸事,凝练茶之“道”,举办本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高峰论坛,策划茶文化相关作品征集(如绘画、诗歌、短视频)和展览活动,共同讲好本地茶区故事。
2. 借势全国性、国际性交流活动筹建展销平台
以国家级或世界级活动下人流量剧增为契机,支持行业协会策划举办茶叶博览会、交易会、赛事,辅助茶文化节、茶文化论坛等活动,鼓励本地茶企发动才智展示产品和品牌,在拉动销量的同时刺激了商家自发弘扬茶文化。
3. 联合高校职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守正创新茶文化
支持高校以茶文化为课题的立项,提升茶文化的深度广度,激励茶文化相关佳作产出;支持科研机构通过学术期刊、会议交流等形式发布研究成果,提升本地茶文化的学术地位;提供高校、科研机构和茶企参与学术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举办全民性茶文化的讲座和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增强公众对茶文化的了解。
4. 结合现存古迹、茶村等景观资源开发茶文旅
联动文化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局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筹相关资金和政府投资工具,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打造茶文旅示范区。委托本地优质设计单位,结合现存古迹、茶村等景观资源,以点带面,开发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三)茶产业-凝聚多元合力助推共享发展
杭州早在1988年建立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健全权威的检测技术助推茶叶种植、加工、质量等级等标准体系的建立,在产品品质保证的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链接茶产业上下游,强化区域性整体保护,推进茶产业多元化,做大做强杭州茶产业,积极联动农业厅、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科技厅、质监局、工商局、供销社、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强化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合力推动杭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表5)
表5 政府各部门围绕茶产业发展的工作内容
可供借鉴的具体做法有:
1. 地方政府出台有利于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包括提供科研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惠贷款等措施,以支持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轻茶企和茶农的税收负担、缓解小型和中型茶企资金压力。提供土地与农业政策支持,拓宽多元化的土地流转途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合理规划茶园用地,保障茶农的生产用地需求。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和改善茶叶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电力,公共服务包括市场信息咨询、质量检测、物流服务等。
2. 推进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委托行业协会、商会制定行业标准,协助有关部门建立茶叶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组织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经营规范,组织宣传贯彻各项标准和规范,完善行业自律规约和管理约束机制,做好价格协调工作,提升行业产品质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健康的行业发展秩序;推进茶园绿色生态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推广实施“肥药两制”,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从源头控制茶产品质量,不断优化结构质量。
3. 实行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
保护和提升现有本土品牌,引导茶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茶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团队和企业家,扶优扶强,培育有实力的茶业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加快建设生态茶园,推动茶业品牌集群,加快形成品牌矩阵,推动品牌联动,提高品牌建设社会影响力。省工商局推动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转化科研成果,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优化茶叶产品结构,拓展品牌的产品线。鼓励茶企结合创意产业结合本地茶文化底蕴,讲好品牌故事,探索品牌宣传的多元渠道和方式。省质监局推动认证地理标志,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品牌权益。
4. 文旅开发茶村、茶镇的第三产业潜力
通过资金、人才等政策手段,链接茶山茶园、制茶企业、茶馆、酒店民宿等茶产业上下游,推动茶村落、茶景区、茶体验基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发展茶主题民宿,提供住宿、休闲、体验一体化的服务。结合当地特色推出茶宴服务,促进当地餐饮业发展。增设茶叶及衍生品的销售点,拉动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加强对茶馆经营者、茶艺师、导游等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定期举举行各类茶事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和高质量体验。
5. 建立共享平台,提高茶园茶企建设、经营和管理能力
协同高校职校、行业协会等,开展专精茶文化战略策划、茶产业数据建设、茶产业园区管理等业务的人才培训;举办行业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推进茶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智能化的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全量全要素归集长效机制,加强数据共建共享;政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提高经营整合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农户”的合作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战,鼓励龙头企业与供销合作社、地方高校和研究所等开启“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同时深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示范茶园、体验园、大健康产业中心等研发兼展示基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建立产业联合体,建设茶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全链条社会化服务。
6. 推动惠农政策与金融产品有机融合,打造乡村金融新生态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针对茶产业的金融产品,如低息贷款、保险等;提供财政补贴或贴息贷款,降低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与金融机构共同承担农业贷款风险;建立信息平台,为茶农茶企提提供投资咨询、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产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保护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打造乡村金融新生态。
参考文献
[1]虞荣仁.传承杭州历史文脉中的茶文化[N].杭州日报, 2013-04-22.
[2]徐继宏 周传人.世界茶乡看浙江[N].中国文化报,2023-11-21.
[3]胡晓云;魏春丽;李彦雯;施金敏: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
[4]冯廷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为“十四五”规划纲要、振兴乡村支柱产业而努力[J].福建茶叶,2022年第3期.
[5]新华访谈.姚吉锋:“三茶”统筹发展是“一片叶子”促共富的重要实践[R].杭州市农业农村局,2023-06-07
[6]精彩纷呈茶韵飘香 杭州举行“茶非遗”一周年主场活动[N].杭州日报, 2023-11-30
[7]杭州首次发布10条“茶非遗”文旅线路[N].杭州日报, 2023-12-13
[8]申屠姣:杭州茶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8]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11-29
[9]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Z].2012-11-19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1-28
作者:
王珏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课题组成员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健康金融课题组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