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为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23〕3号,下称《方案》)。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响应中医药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十四五”规划中都对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建设提出前瞻性探索,这是对于《方案》的解读和落实,值得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包括金融扶持在内的政策建议,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一、 我国各地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的简要梳理
《方案》明确提出,“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实施重大工程的同时,配套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激发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活力。”各地“十四五”规划中,各省对中医药振兴工程均围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作出相应重要探索和部署,下表对含“中医药”字眼的各省“十四五”规划逐一抽取、合并、甄别和归类。
表1 各省市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医药重点内容汇总表
地区
省市区
主要方向
具体内容
华北
北京市
传承发展
1、支持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推进燕京八绝等传统工艺振兴与创新。
2、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知识产权。
对外开放
1、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
2、推动研发设计、中医药服务等走向国际市场。
产业区建设
重点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医药改革示范区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和医护康养产业集聚区。
服务体系提升
1、实施中医药重点专科提升计划。加强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2、推动中医药适宜治未病项目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
人才培养
1、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2、完善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医师中医药知识培训等工作。
3、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扎根等计划。
项目平台建设
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平台类重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天津市
项目平台建设
1、围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助力健康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为中医药事业注入现代生命力,使天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中医药科技、人才、产业中心。
2、加快实施中医药研究院二期项目,完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科研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基础软硬件……现代中医药、等重点领域。
对外开放
1、建设服务贸易集聚区,推动特色领域服务出口,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2、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快设立中医药海外中心,开展中医药传播推广。
人才培养
1、推进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设。
2、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体系提升
1、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
2、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建设天津市中医药循证中心,开展中西医会诊试点。
河北省
产业基地建设
1、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安国中医药都、邢台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
对外开放
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传承创新
中医药传承创新。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全覆盖。
山西省
产业群、产业园、基地建设
1、培育壮大酿品……中医药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
2、推动文旅融合创新。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
3、建设中医药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
重大工程
1、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技创新等七大工程。
2、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加快推进省中医药研究院纳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实施中医药能力提升项目,
服务体系提升
强化中医药发展政策保障,将中医药纳入全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统筹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
传承创新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
基地中心建设
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打造国家级中医药(蒙医药)研发基地和国际中医药(蒙医药)创新中心。
产业链建设
实施振兴蒙医药行动计划,以通辽市、兴安盟、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中医药(蒙医药)生产基地,打造道地药材种植-生产-销售-临床应用于一体的中医药(蒙医药)产业链。
对外开放
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继续开展援外医疗队及短期义诊、专家派遣、远程会诊、中医药(蒙医药)交流合作。
东北
辽宁省
科研创新
1、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支持建设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2、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中医药等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攻克重点领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核心技术。
医疗中心建设
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儿童医学、中医药等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吉林省
科研创新
1、中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专项。重点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
2、延边州:突出中医药健康等领域研发创新。
3、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研发成果转化。
医疗康养
通化中医药健康养生小镇:建设中医药研发中心、中医药科普文化园,配套建设康养住宅、精品酒店、商业街等。
对外开放
1、打造文化、数字、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2、敦化吉粤港澳中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中国北方道地药材种养植(殖)园、医药工业园、中医药“双创”科技园、跨境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园和文化养生健康产业园。
服务体系提升
提高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黑龙江省
对外开放
1、建设中医药、文化、技术等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中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区。
2、包括服务外包、中医药服务出口、技术贸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进出口达到30亿美元。
3、在黑河片区打造黑河-阿穆尔中医药跨境产业集群。
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中医药康复理疗、中医药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等新型康养旅游产品。
科研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华东
上海市
对外开放
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服务体系提升
推进中医药流派融入社区健康服务,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水平。
科研创新
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监测和认证体系。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
江苏省
服务体系提升
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建设行动计划,高质量打造中医药服务体系。
发展新兴贸易
发展壮大技术贸易、文化贸易等服务贸易,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中医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
科研创新
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创新平台。
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文化传承
1、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去。
浙江省
传承创新
1、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制订中医药条例,建设中医药强省。
2、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3、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
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推进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
基地专科建设
建设中医药疫病防治基地,构建中医药特色专科体系。
人才培养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重大专项攻关,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科研创新
1、构筑“中医药+”跨界融合体系,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2、推进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青山湖园区、江南药镇等建设。
服务体系提升
1、医疗卫生: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
2、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普及基层中医药服务。
对外开放
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
安徽省
科研创新
1、积极发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
2、组建省新安医学研究院、华佗中医药研究院、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
3、以省中医药科学院实体化建设为支撑,打造院企合作的创新转化平台。
医疗康养
大力发展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服务。
服务体系提升
1、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3、
对外开放
1、推进与澳门在展会、金融、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合作。
2、支持文化旅游、徽菜、中医药等产业开拓国际市场。
3、办好中医药博览会,持续增强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传承发展
1、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
2、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举办世界中医药论坛,建设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未来中医药产业拓展中心。支持黄山发挥“新安医学”优势,建设中国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快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先试。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促进安徽中医药走向世界。
3、中医药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工程。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4、建设若干个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转化工程。
5、转化应用30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或产品;建设1所省中医药博物馆和1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作“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文化精品。
人才培养
1、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加快中医药高素质特色人才培养引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
2、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设20个省级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30名省中医药领军人才、300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10000名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才。争取设立安徽中医药大学亳州分校。
福建省
医疗康养
健康养老: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 理咨询等服务发展。
科研创新
1、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
2、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服务体系提升
1、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2、县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人才培养
加强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知识宣传。
江西省
产业区、基地、产业园建设
1、加快建中医药、文化和旅游等产业重要基地。
2、中医药产业。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中医药强省。
中医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南昌新绿色中医药产业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樟树医药产业基地、抚州高新区维生素及酶制剂产业园、南城“建昌帮”中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建设。
科研创新
1、力争在中医药提取和新药研制、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2、坚持“因城施策”,推动创新要素向南昌航空、中国(南昌)中医药等科创城集聚。
产业建设与发展
1、到2025年,力争中医药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700亿元。
2、推进中医药科创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在电子信息、中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加快制定新业态新模式的标准体系,推动更多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4、支持宜春做大做强锂电、中医药、健康养生等优势产业。
康养旅游
1、健康养老。大力发展中医药保健、依托中医药、山水、温泉、森林等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健康养老基地。
2、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
推进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升级,推进家具、中医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
文化传承
1、深入开展江西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阐释,推进中医药文化、阳明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传承创新。
2、大力支持陶瓷、中医药、工业遗产等国有特色博物馆建设,到2025年,全省国有县(区)级综合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达到100个,力争博物馆年观众人次超过5000万。
3、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支持“建昌帮”和“旴江医学”振兴发展。
服务体系提升
1、持续推进省市县三级公立中医院改造升级和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2、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3、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设施。
对外开放
推动体现江西文化特色的陶瓷、中医药等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人才培养
深化医教协同中医药教育改革,创建2-3个国家级一流中医药本科专业。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杏林”计划,培养200名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评选表彰20名省国医名师。
山东省
产业园、产业项目建设
医养健康:国家中医药智能制造产业园、东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
对外开放
1、深化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打造国家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文化出口基地。
2、世界中医药互联网产业大会。
传承创新
建设中医药强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坚持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人才培养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实施中医药学经典战略。
中南
河南省
传承创新
1、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强省。建设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2、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成20家左右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产业发展
完成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人才培养
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加强中医药优势学科和专科建设,支持南阳组建中医药大学。
康养旅游
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有机融合,建设一批省级康养旅游基地。
湖北省
对外开放
加快文化、中医药、防疫物资等特色产品出口。
服务体系提升
1、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中国中医药健康城。
2、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
3、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传承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传承创新,建设中医药强省。
品牌建设
努力创建中医药湖北品牌。
湖南省
学科、人才培养
推进中医药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重要工程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传承创新
1、建设一批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2、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
广东省
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2、强化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支撑,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3、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县级中医医院成为基层中医药服务龙头。
4、加强医联体中医药工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中医药服务新体系。
5、推进塑造健康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和智慧健康行动,提升健康广东服务内涵。
机构、研究院、基地建设
1、支持中医药创新中心和科研机构建设。推进岭南中医药地方标准建设,健全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省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中医药院内制剂产业化生产。
2、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创中心建设。建立广东省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及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3、在全省建设10-15家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
对外开放
1、推动中医药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医药“走出去”。携手港澳共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打造中医药临床科研新高地。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文化传承保护
1、加强方言、手工艺……中医药、传统体育项目等保护。
2、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3、弘扬传播岭南中医药文化,建设覆盖各地市的中医药文化基地,打造中医药文化与科普精品。
4、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促进中医药进农村、社区、机关、校园、企业,提升全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5、创新中医药原创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数字中医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6、弘扬中医药文化项目:建设30个中医药文化基地、20所中医药特色中小学校。编撰岭南中医药文库(第一辑),分别拍摄1部以广东中医药文化为背景的电视剧、文化纪录片、电视节目和向外国介绍广东中医药的专题片。
人才培养
1、加强以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为主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3、实施杰出医学人才国际培养项目,每年遴选20名左右临床、中医药等专业人才到国(境)外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4、培育2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临床方向),建成10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专家传承工作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
对外开放
支持中医药“走出去”,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壮瑶医药康复服务、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水平。
实验室、基地建设
推进建设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开展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市县试点。
海南省
传承创新
1、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实施中医药传播行动。
人才培养
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科研创新
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和康复特色优势。
西南
重庆市
基地、平台建设
1、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在智能汽车、集成电路、轻金属材料、先进感知、工业大数据、生物医药、中医药等领域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2、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积极创建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贸易基地。
3、推进市级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强化疾病防治等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传承创新
积极创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
1、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2、高质量推进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
四川省
对外开放
1、全面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国家文化、数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2、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促进海外传播。
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改善民族医院办院条件,提升民族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
1、加强中医药活态传承,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紧缺型中医药人才。
中心、平台建设
1、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
2、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十大行动计划”。建设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省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省中医药适宜人才培养中心。
产业发展
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贵州省
产业园、产业基地建设
1、健康医药。推进贵州中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都匀经开区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
产业建设
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孵化,促进中医药与母婴保健、养老产业、森林温泉康养、文化传播等融合发展,建设省级中医药康养服务综合示范区。
传承创新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云南省
产业发展
依托云南高品质道地药材和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治疗、康复、保健、美容、康养等为重点,加大功效性化妆品、功效性食品等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
能力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药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西藏自治区
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建设
健全基层藏医药服务体系,实现所有县(区)、乡(镇)、村(居)藏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适应藏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平台建设
1、加快推进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
2、建立藏医药标准体系,建设互联网+藏医药创新发展监管平台。
人才培养
完善藏医药科技创新机制,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国家藏医药创新发展中心。
服务体系提升
实现所有县(区)、乡(镇)、村(居)藏医药服务全覆盖。
产业发展
培育藏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保健、文化融合发展。
监管体系建设
推动成立国家藏医药标准化委员会。
文化保护
加大藏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西北
陕西省
基地、中心建设
1、加快安康、铜川、西安等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
2、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打造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和中医药特色重点医院。
人才培养
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长安医学”传承创新。
对外开放
提升西安高新区国家出口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水平。
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
科研创新
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提升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能。
文化传承
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产业发展
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和旅游等融合发展。
甘肃省
平台建设
用好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试验区等创新平台。
产业发展
1、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2、发挥欧美同学会作用,助力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养老康养
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等新业态发展。
产业发展
1、将陇南山地 、庆阳周祖陵 、平凉崆峒山等重点景区开发成为具有传统中医药文化 、观赏中医药景观 、参与中医药活动 、开展中医药调理疗养服务等功能的健康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工程建设
国家级中医药康养旅游创新示范区重点建设工程。
对外开放
1、积极申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2、建立农业和中医药对外培训基地。
青海省
对外开放
建设藏毯、农产品、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特色医药等出口基地。
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藏医药服务体系。
传承创新
深入开展中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推进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加强名术名方名药的保护应用,加强“老药新用”应用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
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中医药传统和特色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疫情防控救治机制。
传承创新
实施“黄河名医”中医药发展计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中医药种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劳动密集型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对外开放
支持中医药国际综合诊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际医疗服务平台。
产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维医药事业。
资料来源:课题组成员孔颖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编制
二、我国各地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的分析解读
《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政策解读,大力宣传中医药振兴发展特别是重大工程实施的进展和成效,宣传中医药维护健康的特色和优势。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典型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以上归类整理,可以把各地区“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中医药”的重点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保护方面,该方面主要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传承创新中心与工程建设、博物馆建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等。如:北京市政府提出支持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发展并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知识产权;河北省政府提出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全覆盖;江苏省政府提出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去;安徽省政府提出转化应用30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或产品,建设1所省中医药博物馆和1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作“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文化精品。陕西省政府提出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等。
二是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在科研创新方面,该方面主要包括人才培养、重点技术领域攻关、重点实验室平台基地中心的建设、重要科研项目的实施等。如:北京市政府提出完善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医师中医药知识培训等工作,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扎根等计划;天津市政府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基础软硬件……现代中医药、合成生物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辽宁省政府提出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中医药等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攻克重点领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浙江省政府提出推进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青山湖园区、江南药镇等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提出推进建设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等。
三是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等。如:四川省政府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改善民族医院办院条件,提升民族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健全基层藏医药服务体系,实现所有县(区)、乡(镇)、村(居)藏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适应藏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青海省政府提出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藏医药服务体系等。
四是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在对外开放方面,主要包括国际交流、对外贸易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涉及科研、文化交流,后者主要包括出口基地、贸易集聚区建设。如:北京市政府提出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研发设计、中医药服务等走向国际市场;天津市政府提出建设服务贸易集聚区,推动特色领域服务出口,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快设立中医药海外中心,开展中医药传播推广等。
五是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产业建设发展方面,主要包括融合性多元化产业发展、品牌建设、产业区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等。如:湖北省政府提出努力创建中医药湖北品牌;西藏自治区提出培育藏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保健、文化融合发展;北京市政府提出重点建设中医药改革示范区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和医护康养产业集聚区;山西省政府提出强化中医药发展政策保障,将中医药纳入全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统筹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打造道地药材种植-生产-销售-临床应用于一体的中医药(蒙医药)产业链;江西省政府提出在中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加快制定新业态新模式的标准体系,推动更多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等。
六是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医药监管体系建设以及部分省份将中医药产业与康养旅游、民族特色、数字经济相结合。如: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推动成立国家藏医药标准化委员会,培育藏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保健、文化融合发展;河南省政府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有机融合,建设一批省级康养旅游基地;江西省政府提出推进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升级,推进家具、中医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等。
三、我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的发展障碍
《方案》指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中医药产业稳步推进,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领域贡献尤为显著。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关资料查阅以及各地“十四五”规划中医药重点内容和关键词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医药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是中药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供给质量有待提高。中药产业可以说是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的中药产业市场上,总体产业水平较低,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完整度高的产业链。在产业规模上,我国中药材产业集中度低,组织松散,未能形成大规模化和基地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链完整度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药材深加工、中成药制造、药渣废弃物再利用等相关产业链还不完整,缺少有效处理药渣方案,增加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是中药材供给总体质量不高。首先,环境污染导致部分药材存在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影响了中药材原有的疗效;其次,在中医药市场上,部分中医馆、国医堂本着经济利益至上原则,选用廉价中药材,导致中医药疗效欠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公信力,这些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中药材的种植、流通监管力度不足造成的。
二是中医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中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验类学科,以传统“师承”方式培养的国内名中医已屈指可数,现如今的很多中医师都主要按照西医模式教育培养出来,导致很多中医医生对传统的诊疗手段知之甚少,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中医连脉都不搭,方子就出来的现象。中医药方需要随着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而个性化调配,而这种用西医思维的程序化、规范化、固定化的中药开方,全然不顾个性与共性的区别,不仅疗效低下,更是毁坏了传统中医的口碑。在科研创新方面,中医药相关科研院所、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缺失,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仍在起步期,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大多处于低层次、薄利润阶段,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高,从而陷入高素质人才流失,科研能力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中。
三是中医药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政策扶持引导力度也有待加强。市场和政府的引导是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我国市场和政府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引领力度都较为薄弱。就市场方面而言,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市,均是以知名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而纵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从事中医药产品研发,从事中药生产企业少、规模小,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就政府层面而言,近年来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较笼统,仍缺少结合本地区资源和地域优势、有目的有重点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及规划指引,这也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大众对中医的固有偏见难以消除。在如非典、禽流感、新冠等几次重大疫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医药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不断弱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产生的传统文化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使得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又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中医药的不正确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加深了一些人对中医药的错误认知,对中医固有的偏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四、我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的政策建议
《方案》提出我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的重要目标,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2022年3月、10月和11月相继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国办发〔2022〕5号)、《“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7号)和《“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22〕234号),2023年2月10日和28日又相继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国药发〔2023〕20号)、《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23〕3号)。五个文件的发布进一步表明我国“十四五”期间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扶持、政策引导、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针措施,本文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拟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中医药循环经济。在金融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方面,搭建政金医合作交流平台,拓宽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融资渠道;开发多样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保障大部分道地中药材品种保险服务全覆盖,提升保险保障水平,畅通金融资源循环。以强有力的金融扶持力度,加强精准、重点招商,以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广、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发展潜力足的骨干、龙头中医药企业入驻,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医药中间体—制药—药渣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落实主体责任。政府应把好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向盘”,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落实诸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23〕3号)等相关政策。在中医药产业,建构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各级专项资金、优惠政策的支持,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政府部门也要做好“保障者”角色,各区县、园区管委会要承担起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做好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三是加大中医药科研创新力度,提升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建议各省市自治区深化与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加强联动发展,鼓励本地企业、研究院所加大对中医药的科研投入,注重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提升中医药产品附加值,以科研创新促进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探索中药材其他利用途径,诸如中药材在兽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的研发利用,积极开发中医药食品、茶品、饮料等,促进中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
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和技能培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与中医药机构的新型合作方式,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成立中医药人才交流中心,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等机制,为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培养中医药人才,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着力落实《“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7号)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服务能力。
五是加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力度,形成对中医药正确认知。政府要在全社会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氛围,关心、支持中医药产业、事业发展。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可通过把方剂歌诀、中药性味归经、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相关知识,改写成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儿歌传唱;同时,将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小学文化课程,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理解,使更多人能正确认识医药,增强人民对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事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守正创新,才能切实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作者:孔 颖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实验室助理,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教师
指导: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