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畜牧行业概述
1、基本情况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总产值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畜牧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总体满足国内需求。但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猪瘟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畜牧业有小幅度波动。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近期畜牧业增长率实现稳定发展,2020年产值首次向上突破40000亿元,本年度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8%。目前,我国已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畜牧业将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加快畜牧业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图 1 2016—2020年牲畜养殖情况(单位:万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
畜牧业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其直接上游行业为饲料行业,下游则为食品制造业与纺织业。目前,该产业链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出现于中下游阶段,畜牧业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十四五”规划及双碳目标重点关注领域之一。畜牧业对水质存在严重污染,养殖排泄的粪便与尿液含有大量病原体并发酵分解有害元素危害周边环境,而根据农业农村部调查,我国畜禽粪污整体综合利率低于60%,无害率低于50%。除水质污染外,畜牧业也已成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污染途径。据FAO统计,农业中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牲畜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因此,提高饲料、饲喂技术,增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能力将对畜牧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图 2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占比
数据来源:GLEAM2.0-FAO
2.政策脉络
为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效化、无害化、生态化,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及标准,从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多个政策及标准,以扶持畜牧业顺利进入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畜牧业”阶段。
表 1 近年畜牧行业相关政策梳理
政策/标准名称
发布时间
颁布部门
政策/标准内容
《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
2014.9
原中国银监会、原农业部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农业生产与创新,加大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2015.5
原农业部
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分五手机和处理水平、资源化利用,控制污染排放。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6.1
国务院
各地区依法管不/搬迁禁养区内的蓄禽养殖场和专业户,大力支持蓄禽规模化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全国蓄禽养殖弃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
2017.6
国务院办公厅
建立健全制度,发展规模化养殖等现代化装备,加快推进养殖废弃物有效、环保、科学处理和利用提出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
《关于进一步规范蓄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
2019.9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
加强养殖场户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技术指导与帮扶,通常畜禽粪污染资源化利用渠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0.9
国务院
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指导帮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专业化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
《“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
2021.12
农业农村部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在农业中率先现代化,推进畜牧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
3、畜牧业可持续融资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绿色畜牧业转型阶段。然而,因行业内以小微企业、个体户为主的组织结构比例高使得行业面临着融资难、门槛高等突出问题。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2022年3月的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率逐月下降并于今年呈现负增长趋势,表明该行业投融资现状并不乐观。
图 3 2021年-2022年3月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对此,我国相关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推进畜牧业市场主体绿色融资,着力解决融资难贵题。一方面,国家财政不断出台激励补贴措施,通过对符合政策发展的养殖户进行资金补助扶持、给予贷款担保和贴息等形式,避免抵押贷款困难导致的资金短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针对开展畜牧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先后引入活畜禽、养殖圈舍、大型机械设备抵押贷款,猪肉、禽蛋产品期货等,极大解决融资难题,扩大养殖户融资途径。同时,在原有的绿色保险基础上设置保险联动机制,推出畜禽养殖险、优势特色畜产品险、畜禽价格指数保险等细分产品,提升养殖户规避环境与气候风险能力,缓和风险对养殖主体的冲击,并对养殖户低碳生产形成正向激励与市场引导。
此外,我国加快智能畜牧业打造,将畜牧业与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相结合。现阶段通过物联网技术,畜牧业已基本实现数据信息采集、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分析,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行管理方式改革,形成高效养殖环境监测。同时,运用金融科技赋能畜牧业,帮助信贷与保险产品精准支持产业甚至产品。
二、畜牧业低碳转型挑战
(一)缺乏制度引导
尽管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强调绿色养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及机构对于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缺乏,监管力度不够。从执行端,我国多数地区的畜牧业为个体经营,缺乏规范统一或固定的粪污收集、处理场所。而农村或偏远地区从业者对绿色低碳畜牧业缺认知规划,且经营个体小,缺乏足够的经济来源进行有效处理。粪污处理不致使畜禽粪污导致的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从监管端,政府部门缺乏畜牧业养殖的规范化管理和畜牧养殖场地信息共享,未能针对场地合规与饲养条件提供适当的执行方案,引导低碳环保的养殖环境建设。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对于畜牧用地监督措施设置不严格、不完善,缺乏对畜牧业的养殖方式和生态环境容纳率的分析和限制,导致部分畜牧业的生产规模程度超过环境容纳限度。
(二)缺少资金支持
一方面,当前我国畜牧业从业主体普遍为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体户,存在生产规模小、信用评级低等问题,畜禽难以作为抵押物,无法满足银行高门槛的贷款要求。行业平均融资成本高于银行贷款,整体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中。另一方面,畜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具有价格大、成本高、易受到疫情风险冲击等特性。行业价格易受到宏观调控和市场供求影响,且生产链上游的饲料价格波动较大,使得融资受到较大风险影响。该特性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叠加指示银行为规避风险而不断提升贷款利率,进而加重畜牧业负担,缩小盈利空间。此外,尽管部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信贷产品,但执行效果差,畜牧业从业者了解程度不深,进一步削弱银行机构服务动力。
(三)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畜牧业低碳发展仍受到节能减排技术制约,行业环境适应性不强、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畜牧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因而大部分小型生产户的畜牧养殖方式比较传统且随意。受生产户自身的资金、技术知识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我国畜牧业养殖以粗放型为主、发展形式单一, 在实 际饲养中存在使用传统、不科学方式饲养的问题,产业规模和品质低下。技术发展瓶颈和科学养殖方式的缺位使得乡村畜牧业的污染防治与处理能力薄弱。
(四)专业知识不足
我国畜牧业从业人员现代化意识较弱,行业整体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养殖过程多沿用保守落后的生产思维和模式,不具备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导致育种水平低、养殖规模不合理、环境损害程度高。同时出于简单的经济效益考量,当前畜牧业生产过程仍存在大量使用兽药或激素的现象,对绿色养殖和环保养殖有所忽略,进一步加大环境压力。此外,政府方面也对绿色养殖和科学技术推广的宣传有所欠缺,针对绿色畜牧业养殖的技术培训活动较少,使得畜牧养殖人员对绿色低碳畜牧业未能建立可持续、低碳发展观念。
三、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应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从产业链各环节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出台较为完善的畜牧业低碳养殖管理方案与政策引导,加强质检。有关部门需加强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对环境危害源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检测。对于畜牧业产区根据集中度确定污染源,有针对性的完善污染预警机制,制定解决方案,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增加畜牧业绿色转型资金支持,推动创新
应对标准化养殖场进行绿色金融资源引导与资金扶持,设立规模生产激励,并对因行业发展和风险波动造成利益受损的养殖场进行政策性扶持,加大对技术人员指导、科学养殖规划、先进基础建设和饲料、品种选择的扶持力度。在应对中小个体养殖户方面可推出可行性、针对性较强的绿色借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
(三)加强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攻坚技术研发
应从传统单一的畜牧养殖方法逐步过渡到生态养殖技术,深入对交互式技术和动物管理研究,着眼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视角进行绿色畜牧业技术研发与治理,而不仅是在某一部分、某一领域,如细菌病毒、科学饲料和饲养规模等进行技术处理。
(四)提升从业人员绿色意识
应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养殖户的绿色环保的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灌输的环保观念。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宣传方案和绿色畜牧技术推广方案,增配技术人员协助加强绿色畜牧业技术运用效果。此外,有关部门可以挑选优秀绿色养殖企业作为代表,与其他企业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推广绿色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王贵荣:冬小麦长势转化向好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国家统计局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畜牧业提质增效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3]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黄云江
[4]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陈永华
[5]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清虎
[8]生态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蒋道智
[9]关于绿色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策略的思考 尚翠荣
作者:
施懿宸中财绿指首席专家
万秋旭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苗润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