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为实现各自的巴黎气候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中印两国均面临较大的融资缺口,需要相应的绿色金融政策和工具的支持。本文主要探讨中印两国绿色金融发展背景、现状和绿色金融的合作前景。
一、中印两国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0至2020的三十年间,中国的 GDP年均增长率为9.1%, 印度的 GDP 年均增长率为5.8%。相较于同期世界 GDP 年均增长率2.8%,中印两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领先。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达背后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两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成为了当前两国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2020年中国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印度总理莫迪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做出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同时称,到2030年,印度的非化石燃料装机将达到500GW,50%的能源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满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减少10亿吨,单位GDP碳强度降低 45%以上。
两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两国都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需要的绿色投资约为2 万亿元,但地方财政仅能提供最多15%的资金。来自《巴黎协定》印度国家自主贡献的报告估算,印度需要约2.5万亿美元(每年1700亿美元)的资金才能覆盖2015年至2030年之间的气候变化行动成本,而根据世界银行披露数据,印度每年财政收入约为0.3万亿美元。在政府补贴不足以支撑环境治理的资金成本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可通过调配民间和国际资本,为环保产业和进行能源转型的传统产业提供有针对性、长期稳定的支持。
二、中印两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政策层面,2015年至今,中国已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建立绿色金融 体系”的总体目标。201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该文件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2021年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并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
市场层面,在规范的金融政策体系下,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日益壮大。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约2.5万亿美元),绿色信贷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方面,截至2021年末,我国绿色债券余额已超过1万亿,且尚无违约案例,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国家性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的绿色信贷资金,促进绿色发展和节能环保,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2021年12月,首批发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达855亿元人民币(约134.3亿美元)。2020年7月,我国首个国家级的绿色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揭牌运营,首期规模885亿元。基金重点投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据碳中和专委会不完全统计,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目前“绿色”、“碳中和”概念基金已超过2000亿元,其中母基金规模近1000亿。而就绿债市场而言,据中财大绿金院统计,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体量迅速扩张,绿色债券创新品种不断丰富—— 单就2021年,中国境内新增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不含绿色地方政府债券)约6072.42亿元,占全国债券发行规模的0.98%;发行数量为484只,占全国债券发行数量的0.90%。另外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18605.76亿元,发行数量为561只。
国际合作层面,中国不仅注重发展国内绿色金融,还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合作。2011年至2021年间,中国先后参与成立了国际发展金融俱乐部(IDFC)、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可持续银行网络(SBN)等国际合作机构,与其他央行和监管机构共同研究环境因素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享发展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
(二)印度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政策层面,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较早强调绿色金融重要性的国家。政策层面,2007年12月印度央行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非财务报告——银行的“作用”的通知,并动员银行为可持续发展项目融资。2008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其愿景为减少碳排放。2011年印度财政部成立气候变化金融部门(CCFU),负责协调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里的各个机构。2017 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 (SEBI)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南,明确了绿色债券年度业务报告的披露要求。
市场层面,2015年印度发行首批绿色债券,该债券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募集资金。截至2020年2月12日,印度已发行的绿色债券金额为163亿美元,成为同期新兴市场中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2015年印度储备银行已将对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纳入其优先行业贷款目标。
国际合作层面,2021年印度央行宣布加入全球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系统网络(NGFS)。将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因素纳入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评估。印度已有26个金融机构签署负责人投资原则(UNPRI),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
尽管印度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印度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和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方面仍然相对滞后。第一,印度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占国内金融市场比重小。2018年1月-2020年2月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为约80亿美元,仅占印度金融市场发行的所有债券的0.7%。第二,印度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较不完善。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规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必须投向可再生能源产业、清洁交通产业、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产业、气候变化适应产业、能效提升产业、可持续废弃物处理产业、可持续土地产业、生态保护产业等8个领域。这个分类标准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的界定尚不明确清晰,与国际认可度较高的《绿色债券原则》(由国际资本市场协会 ICMA 编制)或《气候债券标准》(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CBI 编制)也有差异,有可能会使债券发行人和国际投资人感到困惑。
三、中印两国绿色金融合作与发展存在广泛空间
中印作为发展中大国和人口大国,面临相似的经济发展背景。为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两国绿色金融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与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中印绿色金融合作政策基础深厚
首先,两国一致认同气候变化对于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均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中印于2015年5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加强双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深化双方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项目上的合作。
(二)中印绿色金融合作项目蓬勃发展
印度作为重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同为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成员国, 中印两国在气候谈判中的关系一直相当紧密。除俄罗斯以外的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四国常常以“基础四国”为集团在气候谈判中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对气候危机的时间和资金。除此之外,双方在中印战略经济对话的框架下也多次提到鼓励绿色金融合作的设想。
2014 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上台后,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关系发展稳定,中印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清洁能源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议和商业合作协议。在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中印企业签署了20余项商业协议,涉及能源、贸易、金融等领域,总金额高达220亿美元。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为三一集团开发印度绿色能源项目提供了15亿美元的专项融资支持。
中印两国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上也存在很大合作空间。印度可以借助中国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方面的经验,使本国的绿色金融标准界定更加清晰,并与国际通行标准趋同。比如,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做了两项重要调整,剔除了煤炭清洁利用的内容,并采纳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印度绿色标准的完善和与国际标准的趋同有助于提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绿色债券的信心,提升他们购买中国绿色债券的意愿。
(三)中印间潜在的绿色金融合作空间
中印双方在气候变化合作上的一致立场以及能源转型中的资金缺口奠定了中印双方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基础。中印双方潜在的绿色金融合作空间非常广泛。以建筑业为例,中国和印度建筑业排放量占比较大。RMI的研究报告显示印度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占其排放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印度的建筑业面临着较大的脱碳难度和资金缺口。因此而产生的资金缺口和政策探索为中印两国绿色金融合作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被广泛纳入了中国绿色信贷项目标准和支持项目目录,使金融机构能够更迅速地支持建筑业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及推广。中国和印度可以通过现有的平台充分交流,完善绿色金融框架,推出低碳建筑业相关的债券,促进双方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除了建筑业,印度的电力能源公司也在寻求海外资金投资。2014年至2021年间,印度“非常规能源”部门仅收到了不足73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印度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繁复的审批流程。
四、中印两国绿色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
由于外贸政策、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差异,中印两国绿色金融合作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印度外贸政策具有排他性。以光伏行业为例,印度对于光伏产品的进口关税较高。作为印度太阳能产品的主要来源,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将受到严重打击。印度对于中国投资的审查较为严格。印度商工部于2020年4月17日修改了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将所有直接或间接来自印度陆地邻国的投资从之前大部分行业适用的“自动审批路径”改为“政府审批路径”。由于中国为印度邻国中最大的投资国,此项改动对中国出口负面影响很大。
中印地缘政治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中印两国的政治互信度低。中印两国同为经济发展迅速的亚洲人口大国,在国际上处于相似地位,所以竞争的态度大于合作的意愿。印度民众易对中国产品及企业有抵触心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印度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逐年下降。到2019年,只有23%的印度人对中国持友好态度。
五、政策建议
为了助推两国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绿色合作可以从项目评估与审查、利用好现有平台和机制、拓宽合作领域等方面着手,具体建议如下:
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和审查,有效规避中印间政治风险。中印政治风险间接影响了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规模和空间为尽量避免政治风险导致投资失败,企业应加强合作前的评估和审查,设立预警机制,避免因政治变动导致项目流失。
利用现有平台和机制,通过多边渠道进行合作及投资。目前,中印两国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包括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2022年1月1日起中国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并将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届时期待中印两国有更多机会加深了解,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比如,印度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可对标中欧牵头完成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nomomy)。此外,中印双方还可通过新开发银行对印度绿色项目开展投融资合作,推动中印间绿色金融合作新发展。
拓宽合作领域、鼓励更多行业“走出去”。印度政府为确保“自立印度”和“印度制造”等政策方针能够有效执行,提高了光伏等产业的关税百分比,导致中国在印度的相关产业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印度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光伏产业,建筑业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绿色转型都需要金融产品的支持。中国相关部门可以对有需求的行业进行评估,鼓励并引导相关行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end=2020&locations=CN&sta rt=1990
[2] m.people.cn/n4/2022/0304/c125-15467931.html [3]https://rbidocs.rbi.org.in/rdocs/Bulletin/PDFs/04AR_2101202185D9B6905ADD465CB7DD 280B88266F77.PDF, 第 3 页
[4]负责人投资原则:https://www.unpri.org/searchresults?qkeyword=india&PageSize=10¶metrics=&cmd= AddPm&val=WVSECTIONCODE%7C1018 [5]https://rbidocs.rbi.org.in/rdocs/Bulletin/PDFs/04AR_2101202185D9B6905ADD465CB7DD 280B88266F77.PDF
[6]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2017年5月30日,《绿色债券发行披露要求》 https://www.sebi.gov.in/legal/circulars/may-2017/disclosure-requirements-for-issuance- and-listing-of-green-debt-securities_34988.html [7]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5/16/c_127808757.htm [8]https://www.cdmfund.org/30108.html [9]https://about.bnef.com/blog/india-initiates-dumping-probe-into-chinese-solar- imports/ [10]https://www.investgo.cn/article/yw/zctz/202007/496524.html [11]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9/12/05/attitudes-toward-china-2019/
作者:
周正韵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刘勤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陈 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杨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