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在人类同疾病较量中,最有利的武器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在人类战胜大灾大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次新冠肺炎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从病毒溯源、临床救治,到疫苗研发等一系列防控措施,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比如我国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因此,为保障民众生命健康,亟需推进我国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无论是在以武汉为主战场的第一波疫情中,还是近期北京新发地暴发的新一轮疫情中,我国始终坚持以科学为先导,充分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积极防控。在此次北京疫情防控中,北京充分利用已建立起的大数据等,积极开展病毒溯源,快速锁定新发地市场,主动开展核酸筛查,努力找到每个感染者,穷尽式地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建立数据库,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及时发布疫情防控风险数据,对不同风险的人群进行精准识别,并针对不同风险地区的人群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有序促进人员流动与复工复产。积极推行“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经公民授权,将“健康码”等作为公民出行、日常生活及出入公共场所的重要凭证,并依据查询结果进行通行管控,实现分级分类精准防控。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行疫情地图,在手机等客户端地图中及时标注疫情传播的地点等相关信息,为公众防范提供便利。
推进疫情防控、临床救治与科研攻关紧密结合。在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并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发布,实现全球共享。同时,第一时间研发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试剂盒,及时推出一批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检验检测设备与试剂,并从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免疫法检测等多条技术路径进行攻关。在临床救治中,坚持“老药新用”的基本思路,不断筛选有效治疗药物、总结治疗经验,推动磷酸氯喹等多种药物进入治疗方案,获得4项临床批件,形成5项指导意见或专家共识。同时,积极开展瑞德西韦(Remdesivir)临床三期试验,并加快推广应用临床验证有效的诊疗方法和药物。
积极开展科研应急攻关。在遵循科研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药物、疫苗以及新型检测试剂的研发与应用。针对疫情防控的紧迫需求,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重点围绕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检测技术和产品、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5大主攻方向,组织全国优势单位积极进行科技攻关,快速部署启动83个应急攻关项目。依照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目前,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
二、我国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主要存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不到位等问题。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由此可见,基础研究在整个科技创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卫生领域,基础研究在病因的分析、流行病的溯源、治疗诊断以及药物疫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2003年SARS期间,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基础研究,但是疫情防控之后,很多基础研发并没有深入下去,导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冠状病毒了解甚少。此次防疫,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积累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其中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090.4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5.5%,这一比重与2010年的4.59%相比略有增长。但是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一般在10%—20%,差距较大。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关键一步。科学技术研究如果没有转化,将是“一潭死水”,无法真正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临床医学更是如此,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之间没有建立真正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从而使得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并没有新的突破。相关公开报道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较低的成果转化率对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形成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应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中,前期的储备不足,必要导致后期急用中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不到位。人才已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公共卫生科技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初期,挤兑的不仅是医院的临床医护人员,而且是复合型的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虽然2003年SARS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的培养,也培养了不少相关专业人才,但是大部分相关专业人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为欠缺,特别是应急应变能力和现场实地调查研究能力更显不足。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部分地方主政官员以及相关卫生部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例如原湖北省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唐志红,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欠缺,面对督察组的提问,一问三不知。另外,此次疫情也反映出疾病防控系统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基层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三、构建我国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亟需加大基础研究攻关投入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逐步加强。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明确提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举措。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将资金扶持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公共卫生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应当充分利用好以上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的资金参与渠道,提升公共卫生科技体系的融资能力。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近些年来,我国在新药研制、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基因序列检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亟需加快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专项,加强药物研发、医疗装备核心技术攻关、诊疗技术与产品研究,积极推进基础研究转化速度,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就临床医学而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能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可以应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同时,积极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助力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医学等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必将对公共卫生应急防疫产生积极的作用。
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实践等方面的培养,积极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深化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同时,在专业要求较高的政府业务部门中,尽量选取专业对口、业务素质过硬、应急应变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担任领导职务,这样不仅有利于业务的开展,而且会提升领导工作幸福感。另外,公共卫生的防疫部门,尤其是基层疾控中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条件,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要以创新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需要为牵引,积极培养疾控部门工作骨干。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不断为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求是,20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本报评论员.强化公共卫生的科技支撑——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6-06(01)
[4]陈凯华.切实发挥科技在战胜疫情中的支撑作用[N],光明日报,2020-04-20(06)
作者:
赵琴琴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实验室助理,中共中央党校金融学博士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养老)金融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