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财大绿金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到场并发表开幕演讲,演讲实录如下。

很高兴应邀参加今天的论坛和年会。首先,对中央财大绿金院成立10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今天会议的主题很重要,绿色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并做出重要部署。下面我谈三点想法。
一、发展绿色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风险持续上升。2024年已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确认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9月13日傍晚,北京市房山、丰台、门头沟等6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局部地区降下直径约2厘米的冰雹,并伴有短时大风和强降雨,导致车辆受损,挡风玻璃被砸出蛛网状裂纹或窟隆,车体凹陷如“气泡膜”。全球像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凸显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目前,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共识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方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必不可少的工具。近年来,全球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与丰富。据统计,202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突破1.2万亿美元,累计发行规模已超过3.5万亿美元。欧洲央行(ECB)发布气候风险指南,严控银行环境风险,2015年以来绿色贷款与产品快速增长。欧盟发布《ESG风险管理最终指南》,强化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产品加速发展。中欧牵头编制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2024年发布,覆盖110项经济活动。绿色投资工具箱日益多元化,拉美国家推出“零佣金”绿色股票交易,吸引投资者参与可再生能源企业IPO。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已被应用于绿色金融流程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绿色债券资金流向,全球绿色金融创新正在向生态化、体系化服务扩展。
加强国际合作,是绿色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尽管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削弱绿色投资,但近年来,绿色金融正在跃升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议题。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日益加深,责任投资理念(ESG)在全球得到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普遍认同,机构投资者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上升,资产组合中更多配置绿色资产。有调研显示,76%的高净值客户将ESG表现纳入投资决策,凸显市场对绿色投资的热情。随着人工智能在气候风险预测、生物多样性金融等领域的深化应用,绿色金融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在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1、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六部委发布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随后,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银行评估体系,推行绿色金融债的单独审批,人民银行在2021年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今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日趋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了保障。
2、绿色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正日趋丰富,覆盖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大量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展现出多样化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成果。首笔碳价格指数估值型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在上海成功落地;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在山东省临港区落地;首笔碳足迹认证试点贷款在福建省晋江落地;首笔“生物多样性+转型金融+碳足迹”认证贷款在福建省落地;茶园碳汇质押贷款在福建省安溪落地。各地还积极探索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模式,如浙江丽水创新形成“生态区块链贷”、浙江德清“GEP 贷”等绿色信贷模式。银行机构在绿色供应链金融、碳权金融创新、ESG指数应用等领域均有实践成果。我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截至2024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例约为14%。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671只,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据央行最新披露,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绿色金融重塑了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也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城市PM2.5平均浓度均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4、绿色金融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是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五大支柱”之一。2016年,中国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首次将绿色金融列入了财金渠道议题,2017年以来,支持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是化石能源投资的两倍,达到创纪录的2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积极开展绿色金融跨境联动合作, 2021年与各国共同制定《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为引导国际市场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引。我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合作、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国际金融规则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全球可持续金融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更大力度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和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绿色金融是其重要支撑。 “十五五”时期,要加大力度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中的功能作用,推动各类金融要素和资源更多流向绿色经济领域,更好把绿色金融发展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起来,加快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提几点建议:
1、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把支持传统行业的绿色化改造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当前,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也是承载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目前,绿色金融主要聚焦于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领域,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明显不足,“两高一剩”是现行信贷政策严格限制的行业。虽然不鼓励“两高”发展,但不等于简单地限制甚至压减这些行业的贷款,要支持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实现低碳化转型。要完善相关信贷政策规定,支持工业包括“两高”工业节能减排改造,加大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的金融支持,加速生产方式绿色化。
2、大力支持低碳高技术行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绿色金融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的支持,有序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改革试点,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加强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投贷联动,证券、投行、基金等机构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协同合作,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新型储能、未来能源等前沿领域倾斜。要强化长效激励机制,通过碳定价、绿色金融工具等构建长效激励体系,引导资金流向支持低碳和负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可再生能源、CCUS等项目,通过产品创新加速这些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覆盖范围,可包括低碳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产业。在试点基础上,碳减排支持工具可以向更具系统性、可复制的政策工具转变,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产业领域。
3、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化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方向。要不断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拓展权益类、增信类信贷抵押物的范围,创新生态信用贷模式,不断拓宽绿色信贷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力度,提高林权抵押率。探索基于碳汇权益的绿色信贷产品,符合条件的可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资本化以及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推动生态资源权益及其收益权等质押融资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权、碳汇收益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等生态资产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同时,要加快健全碳市场金融功能,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碳金融产品,如碳债券、碳基金等,为碳减排提供融资渠道。
4、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代表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要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更加系统、配套的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业务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快金融机构改革,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把金融创新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无论是绿色项目识别还是碳排放、环境效益量化,都需要加强能力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员工专业能力。要加强监管引导,将绿色发展要求纳入金融监管评价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将ESG纳入风控体系和公司治理框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对绿色企业和项目的识别能力,降低 “洗绿” 风险。
5、加强绿色金融合作。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要对标国际金融市场的高标准,持续夯实完善绿色投资领域的监管政策,建立国际机构积极参与的投融资平台,为中国参与境外投资创造更多条件。要推动绿色金融国际标准统一与互认,降低跨境绿色投融资的成本和风险。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多边开发银行及绿色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共同筹集资金、分享绿色技术成果、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成本,加速绿色项目的落地与实施。继续拓宽现有合作机制下的绿色金融合作,加强与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对话,联合伙伴国家共同制定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引导更多境外资金参与支持国内碳达峰、碳中和。
点击链接可查看会议会看https://rl.cj.sina.com.cn/imeeting/hyt/detail/44748?session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