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财大绿金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出席并做主办方致辞,演讲实录如下。

尊敬的尹艳林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合作伙伴、师生同仁们:
上午好!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在全球聚焦绿色转型、共商气候治理的关键时期,我们齐聚中央财经大学,围绕 “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进行讨论,同时见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时刻。首先,我谨代表主办方中央财经大学,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和绿金院建设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中央财经大学作为中国财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坚守“立德树人财经报国”的使命担当,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金融作为连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2016年,在天风证券的支持下,我校率先成立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成为国内最早系统性开展绿色金融研究、政策建言、实践创新的专业机构之一。
十年来,绿金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秉持“以领先研究赋能绿色发展,以国际视野共塑可持续未来”的信念,在学术研究、政策咨询、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出版40 余部覆盖绿色金融、气候金融、ESG、金融科技、绿色贸易等专著;发布300 余份研究报告,探讨转型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蓝色金融、气候风险等前言领域;递交60余份政策内参,为国家转型发展献智;构筑20余个独有方法学、11个数据库赋能绿色发展;在国际上,与80 余家全球伙伴展开交流合作,为中国绿色发展和全球可持续目标实现贡献智慧。
今天的会议主题,既是对绿金院十年发展的总结回望,更是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的深度研判。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处于 “承诺转化为行动” 的关键攻坚期,全球绿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看,全球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2024 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再创新高,突破 6000 亿美元大关,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加入绿色债券发行行列。科技变革为绿色金融注入强大活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愈发广泛,通过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金融机构能精准评估企业绿色发展潜力与风险,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区块链技术增强绿色金融交易透明度与可追溯性,确保绿色资金流向真实绿色项目。
从挑战看,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数据显示,包括“绿色贷款”、“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SLL)”在内,2024年全球环境与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气候融资规模为4705亿美元,较2021年减少了27%。全球气候治理进展未达预期,部分国家和地区减排承诺落实缓慢。绿色金融标准协同存在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差异导致跨境绿色投资与合作面临障碍。欧盟碳边境税(CBAM)、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都面临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对绿色政策连续性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绿色金融实践正为全球治理提供 “可复制、可推广” 的经验。我们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界位于前列。产业协同效应逐渐显现。“新三样”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国光伏组件、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70%以上,产业优势成为吸引国际资本重要原因。转型金融推动高碳行业发展。针对传统工业的老旧设施设备等“棕色领域”,中国推出转型金融标准,各金融机构也开发相关创新产品,为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力量。在全球治理层面,我们坚信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的有效途径。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定落实“双碳”目标,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我们期待通过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协同,促进绿色资本跨境流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也恰逢我校高端智库国家财经战略研究院成立之际,中央财经大学将继续大力支持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政策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合作,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领域的理论创新、人才培育与成果转化。我们愿与全球伙伴一道,携手应对气候与环境挑战,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点击链接可观看会议回放 https://rl.cj.sina.com.cn/imeeting/hyt/detail/44748?session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