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首席观点 | 刘锋:破解消费潜力释放难题,需从“能、敢、易”三端深化制度性改革

发布时间:2025-09-05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复苏态势但效果未达预期,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却环比下降0.14%,1-7月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消费者信心指数(2025年6月为88.03)远低于2019年平均值(124.65)。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教授日前接受和讯财经采访时,针对消费市场现状、核心问题及破局路径,提出了系统性观点。

一、消费市场核心矛盾:非“无能力”,而是“无意愿”

当前消费不足的关键并非居民缺乏消费能力,而是消费意愿严重缺失,这一结论可从两组数据对比中得到印证:一方面,7月末住户存款余额超160万亿元,前七个月新增9.66万亿元,相当于月均多存1.38万亿元,表明居民具备一定消费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乏力、消费者信心指数长期处于低位,储蓄率持续攀升的现象,直观反映出人们更倾向于“存钱避险”而非主动消费。

消费意愿缺失源于两大核心因素:一是未来不确定性引发的“预防性储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低收入群体抗风险能力薄弱,“因病返贫”“中年失业”等风险客观存在,再叠加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的支出压力,居民为应对未来潜在开支,不得不压缩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二是消费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例如购房、购车的资格限制,迫使潜在消费者只能选择租房、租车;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不少消费者转向进口食品;同时,消费配套措施缺失,“维权难”问题突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制度短板,违法成本低、全链条监管割裂、定价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催生了“消费恐惧症”,进一步抑制了消费行为。

二、消费潜力释放空间:四分之三潜力待激活,“能、敢、易”均存瓶颈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14亿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1.3万美元的人均GDP,构成了持续扩大的消费需求基础。而潜力难以转化的根源,在于“能消费、敢消费、易消费”三个关键环节均存在制度性瓶颈。

“能消费”方面,购买力与收入分配挂钩,重点群体潜力受制约。“能消费”的核心是居民实际购买力,当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重点群体消费能力受限是主要问题。例如,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有待提高,农民工等群体长期面临工资拖欠问题,“保交楼”进展缓慢也影响了居民财产性收入预期,这些都削弱了部分群体的消费基础。

“敢消费”方面,安全感依赖稳定预期,社保兜底需强化。“敢消费”的本质是消费安全感与未来预期的稳定性。当前社会保障产品供给不足、政策持续性有待加强,居民对未来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支出的预期不确定,只能通过增加预防性储蓄来规避风险,直接抑制了消费意愿。

“易消费”方面,转化效率受限于障碍,机制建设待完善。“易消费”是连接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的关键桥梁,当前消费限制政策(如购房购车指标)、国内产品与服务品质不足、消费维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消费意愿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成为潜力释放的“堵点”。

三、破局路径:以制度性改革构建“能、敢、易”长效机制

释放消费潜力的根本对策是深化制度性改革,构建公平、畅通、有保障的长效机制,重点从“能、敢、易”三端协同发力。

(一)“能消费”: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释放重点群体潜力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在再分配环节,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夯实消费主力军基础。

解决重点群体痛点。根治劳务报酬拖欠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等群体的工资拖欠问题,通过政策保障其稳定收入;压实“保交楼”的民生责任,稳定居民住房财产性收入预期,消除消费能力提升的障碍。

(二)“敢消费”:强化社保兜底,稳定未来预期

增加社保产品供给。政府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兜底措施,减少居民对未来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担忧。

推出针对性民生政策。建议提高民生保障力度,例如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税专项扣除标准提升至每月3000元,同时提高育儿补贴金额并将补贴年限延长至孩子年满18周岁,通过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释放部分消费潜力。

保持政策稳定性。政策的持续性是稳定居民预期的关键,需避免频繁调整相关保障政策,让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形成明确、乐观的判断,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

(三)“易消费”:破除消费限制,优化消费环境

破除不合时宜消费限制。适时取消购房、购车等领域的限制性政策,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尤其是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改善型消费需求。

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推动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缩小与进口商品的差距,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减少“外流消费”。

健全消费维权机制。梳理消费市场突出问题,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假冒伪劣、价格不透明等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探索建立消费动态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保障+政府监管”构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消除居民“消费恐惧”。

促消费的关键在于“找对堵点、用对劲”,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制度性改革,同步解决“能消费、敢消费、易消费”的瓶颈问题,才能真正恢复消费者信心,激活潜在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市场实现持续、健康复苏。

本文依据和讯财经《四分之三的消费潜力未释放,问题在哪?》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采访原文

相关文章:

1.IIGF首席观点 | 刘锋:ESG不是道德滤镜,而是风险管理的进化

2.IIGF首席观点 | 刘锋:银行 ESG 信披的估值影响——从合规到价值创造的转型之路

3.IIGF首席观点 | 刘锋:全经济范围与全温室气体治理——中国2035年NDC目标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4.IIGF首席观点 | 刘锋:关于系统性应对美元稳定币的战略思考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