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面对国际气候资金供给普遍不足的现实,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陆续开展了诸多积极探索。为科学评估中国在国际气候资金供给中的角色与贡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三份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报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1]、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提供和动员的国际气候资金》[2]及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CGD)《中国作为国际气候资金提供者》[3]。这些报告虽在统计周期(2013-2022年、2016-2024年、2013-2021年)与评估方法上各有侧重,导致统计结果从“一带一路”联盟的177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245亿美元)到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450亿美元不等,但均有力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继续作为资金接受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通过多样化的资金与项目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切实的支持。这一重要转变是理解中国气候资金实践概览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基础,也为深入分析中国气候资金的规模、渠道、结构和分布奠定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一、中国气候资金供给的规模与特征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气候资金领域的实践活动日趋活跃,其资金支持的绝对数量和受关注程度都有所提高。多份报告通过不同时间维度和统计口径,共同印证了中国气候资金支持的总体规模已不容忽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显示,2013-2022年十年间,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累计规模达近450亿美元,占同期发达国家气候资金总量的6.1%;全球发展中心(CGD)采用类似时间跨度的分析指出,在2013-2021年间,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相关资金累计约343亿美元,年均支持约38亿美元;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聚焦更近期的发展趋势,统计2016-2024年间中方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及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额已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约合245亿美元),这三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气候资金支持的规模化特征。
中国在全球气候资金格局中的角色日益凸显,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重要的气候资金提供者。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排名数据表明,中国已跻身全球气候资金提供国前五,仅次于日本、德国、美国和法国,成为唯一进入前列的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向的净值变化则提供了更为确切的证据——全球发展中心(CGD)的分析揭示,尽管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但在2017-2021年期间,中国已实现从气候资金净接收国向净提供国的转变,该期间中国从发达国家接收气候相关资金94.8亿美元,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204.1亿美元,净提供额接近110亿美元,客观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做出了力所能及的积极贡献。
中国已建立起结构多元的国际气候资金渠道体系,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提供国的气候融资模式。世界资源研究(WRI)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方法学框架进行的分析显示,中国的气候资金供给分为四大类型:占比38%的双边公共资金、占比34%的多边公共资金、占比26%的出口信贷和占比2%的动员私人资金。这一渠道构成显示,中国与传统供资方一样,以双边和多边公共渠道作为主要融资路径(合计72%),但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出口信贷占比达26%,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在气候资金提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策性贸易金融工具的独特作用,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融资支持方式。
中国气候资金在资金来源主体上呈现公共机构主导、国有商业机构协同的结构特征。全球发展中心(CGD)的分析揭示,在中国提供的343亿美元气候相关资金中,双边和区域渠道资金约270亿美元,其中71%(193亿美元)来源于政府机构、国家基金和政策性银行等公共部门主体,29%(77亿美元)来自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等国有商业主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77亿美元的商业性气候投融资中,超过半数(39.6亿美元)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Sinosure)提供了政策性担保支持,形成了“商业投融资+政策性担保”的创新组合模式,有效降低了气候投融资风险,提高了资金可得性。
中国气候资金战略正经历从双边主导向多边机制增强的结构性转型。全球发展中心(CGD)的数据研究描绘了这一战略调整轨迹——中国双边气候资金流量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变化曲线,从2014年的6亿美元迅速攀升至2016年的峰值63亿美元,随后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8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多边渠道提供的气候资金则从2017年的6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19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三倍。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双边趋缓、多边增强”的战略转变。这一转型具有深刻的政策与治理意涵:在国家战略层面,多边参与的增强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效性与杠杆作用;在全球治理维度,中国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增加气候资金供给,丰富了全球气候融资的制度选择,为完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气候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创新动力。
二、中国气候资金的领域投向与地理分布特征
中国气候资金投向呈现出以清洁能源为核心、低碳交通为支撑的战略性部门配置特征,集中支持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发展中心(CGD)的部门分析数据勾勒了这一特征:在中国双边气候相关资金中,能源领域占据最大份额(42%),其中可再生能源投资方向分布为太阳能(39%)、水电(25%)和风能(16%);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第二大投资领域占比达26%,其中96%用于建设城市轻轨、地铁等低碳公共交通系统;水供应和卫生领域则占据23%的资金份额。从气候目标分布看,中国双边气候资金呈现明显的减缓优先特征,74%用于气候减缓,25%用于气候适应,仅1%为交叉项目。这一投向结构与配置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气候资金对全球低碳转型的战略导向,通过优先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有力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设施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
中国气候资金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鲜明的“亚非双核心”格局,体现了中国气候资金与发展中国家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全球发展中心(CGD)的区域分析数据显示,亚洲和非洲作为中国双边气候相关资金的最大接收地区,共吸收了约三分之二的资金总量,形成了资金分配的“双核心”结构;美洲和中东构成了次一级的区域接收方,合计获得约三成的资金支持;欧洲地区获得的资金份额较小;而大洋洲地区尽管气候脆弱性高,但获得的资金支持比例极低。这一区域分配格局既反映了中国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合作基础,同时也与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需求的地区分布呈现较高契合度。
从接收国收入水平来看,中国气候资金主要流向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资金占比相对偏低。全球发展中心(CGD)的研究表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是中国气候相关资金的主要接收方,获得了55%的资金份额;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次之,获得33%的资金;而低收入国家仅获得10%的资金支持[4],显著低于中国其他非气候发展资金的分配比例(后者有25%流向低收入国家)。这一分配结构反映了中国气候资金在收入水平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对最不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在气候资金领域的实践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一,多边渠道参与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强化资金动员能力与项目管理效能,提高气候投融资的规模化水平与机构化程度。第二,资金结构将向更加平衡的气候减缓与适应组合转型,在保持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支持的同时,增强对气候适应、生态系统恢复和气候韧性建设等领域的资金配置。第三,区域分布格局将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等高气候脆弱性地区的资金支持比例,缩小当前存在的收入水平差异导致的资金分配不均衡现象。第四,创新融资工具与机制的应用将成为关键趋势,通过绿色债券、气候投资基金等市场化工具提升私营部门参与度,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气候资金生态系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经验。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上述实践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根据自身国情和能力所做的有益补充,这与发达国家基于历史责任所应承担的资金义务存在区别。因此,要构建一个稳健有效的全球气候资金体系,其关键仍在于各国能否采取切实行动,履行其气候资金承诺。这将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关键动力,并巩固多边合作的互信基础。
脚注:
[1]“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4).《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
[2]世界资源研究所(2024). China’s international climate-related finance provision and mobilization for South-South cooperation.
[3]全球发展中心(2024). China as a Provider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Finance.
[4]注:另外,有近2%流向其他地区,未涵盖进此收入水平统计类别。
相关文章:
1、https://mp.weixin.qq.com/s/AM6LgqiGFFDCc9-O9bDWJw
2、https://mp.weixin.qq.com/s/_2sEWQdmffqN6PSuTZgPWw
3、https://mp.weixin.qq.com/s/qj3ngJdvn-ANpVI25PGfsA
4、https://mp.weixin.qq.com/s/Uj8QV7fvIspB52UWjUTeNQ
作者:
庞心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指导:
刘慧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