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以色列人平均寿命达到82.5岁,其中女性84.3岁,男性80.6岁,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排在第八名的国家[1]。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共有人口900万左右,医疗保险制度较为完善,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卫生体制的基本特征,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供需关系及供给效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以色列现行的医保由公共与私人医保组成,公共医保具有强制性且占主要部分,私人医保为作为补充部分。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世界医疗保险进行了排名,以色列的医疗保险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现为医疗器械第一大国[2]。
一、以色列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以色列医疗保险制度基于《国家健康保险法》构建,具有全民覆盖、公私结合的特点。医保资金主要由国家预算、专项税收和健康保险费构成。公民要从四家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医疗服务,且基层诊疗制使得各医疗机构见资源共享、协作良好。全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水平高;医保基金竞争激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政府监管严格,确保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多层次保障体系满足不同需求,减轻民众医疗负担。
(一)立法制度的形成
以色列医疗保险制度历史悠久,早在建国之前就已初见规模。最初居民自愿参保,全国870,000人口中约53%拥有医疗保险[3]。1973年,以色列政府通过了一项健康保险法案,要求所有雇主必须支付健康税;1988年,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国情,以色列开始正式实施社会化长期护理保险法,成为了世上首个实行社会化护理保险的国家;1995年,依据《国家健康保险法》,99%以上以色列公民纳入医保,由四大健康维护组织(HMO:Clalit、Meuhedet、Maccabi、Leumit)经办,以色列这种独特的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社会公平,满足了各类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了社会公平公正发展。
1995 年,以色列颁布《国民健康保险法》,构建起了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这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明确规定以色列全体公民必须参加医疗保险,这一强制性规定确保了医保制度的广泛覆盖,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此外,以色列设有专门的国民医疗保障局(NII),其在医保体系中承担着核心职责[4]。NII 负责医保经费的筹集,通过合理规划和运作,保障医保资金的稳定来源。同时,它还制定医保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医保的各个方面,从参保资格、报销范围到支付方式等,为医保制度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资金的筹集
以色列医保资金来源多元化,主要由国家预算、专项税收和健康保险费构成[5]。国家预算在医保资金中占比达 48%,体现了政府对医疗保障事业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确保医保制度能够覆盖到全体公民,特别是那些经济困难或特殊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专项税收贡献了 34% 的资金,这一方式为医保资金提供了稳定的补充来源。健康保险费占比 18%,由年满 18 岁的公民按收入比率缴纳,通常占工资收入的 3 - 5%。退休人员、失业者和享受福利待遇的人员每月仅需缴纳 100 以色列谢克尔;未满 18 岁的居民、不外出工作的已婚妇女和未满一年的新移民则免缴;对于高收入群体,设置了缴费封顶线,最多缴纳全国平均工资的 4 倍。这种差异化的缴费政策,既体现了公平原则,又考虑到了不同群体的实际经济能力,有助于提高医保制度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三)医疗保险基金的建立
以色列共有 Clalit、Maccabi、Meuhedet 和 Leumit 等 4 家医疗保险基金。这些基金在以色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必须从这 4 家基金中选择一家签约,签约的基金负责为其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竞争机制促使各基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参保人。
为了降低服务购买成本、提高基金使用效率,4 家基金积极构建自己的医疗服务网络。它们举办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部分基金还拥有自己的医院,并建立了类似于医联体的协作机制。以 Clalit 医疗保险基金的 Meir 医院为例,它下属 8 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 178 个诊所,为 61.2 万人口提供服务[6]。通过这种整合资源的方式,基金能够更好地协调医疗服务,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连续性。
(四)医疗保险的支付
医保支付政策在以色列的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医疗保险基金通过报销政策,鼓励居民在基层首诊。除急诊外,居民原则上需经社区医生转诊,医院才会接收患者就诊。没有社区医生的转诊,病人到大型医院就诊将不予报销,且需负担高额自付费用,并等待更长时间。这种报销政策的差异,有效引导患者优先选择基层医疗服务,缓解医院的就诊压力。
以色列采用按人头总额预付的方式,由医疗保障局根据每个医疗保险基金的参保人数进行拨款。这种支付方式促使医疗保险基金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成本效益比更高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推动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
对于门诊服务,以色列通过明确全国统一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限定服务内容,并设定最高限价,确保费用合理。住院服务则采用按服务项目、按床日、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等混合型支付方式,这种综合的支付方式有助于合理分配医保基金,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我国从制度、流程、创新三方面总结了医疗保险制度举措与成果。在制度上,构建起多层次医保法制体系并推进《医疗保障法》立法;流程上,通过预付和即时结算减轻医疗机构垫资压力;创新上,助力中医药发展和医疗 “黑科技” 应用,推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支持医改立法
我国医改应当综合运用政策和法律两种手段, 采用政策先行、法律跟进的方式[7]。在立法方面,我国初步构建医保法制体系。形成了以《社会保险法》为基础,以《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两部条例为支撑,以《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等六部部门规章为骨干的新时代医疗保障法律体系,医疗保障领域法律法规持续完善。同时,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法》立法进程,结合长期护理保险、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改革实践,制定实施医疗保障领域系列行政规范性文件,推进医疗保障改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二)优化医保支付流程,减轻垫资压力
近年来,我国医保基金支出持续稳定增长,不仅为广大参保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医保部门改革支付流程,会同财政等部门建立了医保基金预付金制度,指导地方推进即时结算改革,进一步减轻医疗机构垫资压力[8]。
一方面,从“事后付”转变为“事前付”,医保部门向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提前预付1个月左右的医保基金。2024年至今,全国已预付医保基金超过1700亿元。另一方面,从“按月结”变为“即时结”,将医保部门与定点医药机构的结算周期从以往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不超过20个工作日,部分地区还实现了医疗机构申报“次日结”。截至目前,即时结算已覆盖全国91%的统筹地区、48.48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拨付金额5948亿元。
(三)注重医疗创新,填补诊疗空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质生产力”,“新”是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我国在医保目录、价格管理、支付方式等方面大力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着力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华民族的瑰宝。“质”是质量,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我国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推动“人工心脏”、脑机接口等医疗“黑科技”从临床试验走入大规模应用;推动医疗影像资料“上云联通”,既为患者提供便利,也助力云存储、云计算技术等快速普及;我们推动“航空医疗转运”落地应用,助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参考文献
[1]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8MkagWpK3Y
[2]张充杨.以色列健康保险体系[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7,(03):63-64+62.
[3]https://tech.ifeng.com/c/7i7Dk6lDw34
[4]Yoel Angel,Adi Niv-Yagoda,Ronni Gamzu. (2021). Adapting the Israeli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law to the 21century- a report from the 19Dead Sea Conference. Israel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research(1).
[5]S. Brammli-Greenberg,R. Waitzberg. "Integrating public and private insurance in the Israeli health system: an attempt to reconcile conflicting values."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2020).
[6]苏圣楠. (2016). 高效有序的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 商(5).
[7]以色列出台合规规定严格监管医疗行业[J].新产经,2019,(01):29.
[8]闫钟,王居源.健康、保障与参与: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策略[J].经济问题,2025,(08):113-120.DOI:10.16011/j.cnki.jjwt.2025.08.008.
相关文章:
1.IIGF观点 | 李佳怡、任国征:芬兰发展养老事业的经验分析与政策启示
2.IIGF观点 | 王珏、任国征:法国心理健康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3.IIGF时评 | 王珏、任国征:澳大利亚残障健康保护的做法与启示
4.IIGF时评 | 李佳怡、任国征:韩国应对养老问题的经验与启示(报告解读之十一)
作者:
李佳怡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课题组成员,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