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任玉洁、周洲等:从风险补偿到绿色赋能——国际绿色保险发展经验与中国实践浅析

发布时间:2025-07-26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简称“绿金院”)长期专注于绿色金融研究,绿色保险始终是核心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绿金院联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先后开展了“保险业金融机构参与转型金融助力有序转型的路径研究”、“国际绿色保险发展趋势、典型案例及启示”等研究。同时绿金院积极拓展绿色保险研究边界,持续推进“保险业支持气候适应实践”、“自然积极保险”等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已从传统的环境责任保险,延伸至涵盖气候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生物多样性风险等更广泛的保险场景。本文基于绿金院与NRDC联合开展的“国际绿色保险发展趋势、典型案例及启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全球绿色保险的最新动态与典型实践,为我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国际绿色保险的发展演进与趋势识别

国际绿色保险的发展轨迹体现出从风险管理工具向系统性气候治理机制的演进过程。20世纪,绿色保险以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代表,在欧美国家率先试点,标志着绿色保险的初步探索阶段。进入21世纪,伴随联合国《可持续保险原则》的发布,绿色保险开始嵌入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在制度体系建设和产品创新上逐步成型。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

在后《巴黎协定》时期,保险机构从传统灾后赔付者逐步转型为气候风险管理和绿色转型的积极推动者。在机构层面,全球领先保险集团通过制定净零路线图,推动承保策略与投资组合向低碳领域倾斜。行业组织如联合国保险业净零过渡论坛则推动统一指标体系和治理机制。在产品层面,绿色保险同时聚焦适应型和转型双重目标:一方面,天气指数保险、巨灾保险快速发展,强调高响应效率和风险多层分散机制;另一方面,针对新能源、绿色建筑、交通、电力等重点领域,提供长期、系统的风险保障服务。

从国际绿色保险发展进程整体来看,全球保险正在以气候变化为重点,适应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从风险来看,风险类型与影响正在发生改变,影响着保险业的风险评估、定价模型与资本要求。从监管政策的趋势来看,全球保险监管机构正加速构建统一的气候风险监管框架,普遍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并将ESG因素嵌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等核心监管环节。

二、案例研究:巨灾保险——构建气候韧性的风险分担机制

巨灾保险是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物理风险最直接、也最为成熟的金融工具。当前,全球巨灾保险体系已形成多元化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在灾害类型方面,覆盖台风、洪水、地震、滑坡等多种风险场景;在组织机制上,涵盖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与市场化型;在供给方式上,既有强制性购买,也有自愿性引导;在覆盖层级上,既包括面向个人与家庭,也包括面向区域政府的保险机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候灾害呈现出类型多样化、频次增加、强度增强以及影响范围扩大的趋势,这些变化通过影响承保类型、运营机制、供给方式、受益对象等,对巨灾保险体系变化产生影响。一是导致承保类型发生变化,保险需要覆盖新型灾害和复杂的灾害链条。二是导致运营机制发生变化,风险评估难度上升使得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纯市场化模式在部分高风险地区出现供给收缩。三是导致供给方式发生变化,指数保险因其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而应用日益广泛。四是导致受益对象发生变化,风险暴露范围的扩大使得更多主体被纳入潜在保障范围。


图 1 气候变化对全球巨灾保险的影响路径图

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CCRIF)是区域性巨灾风险共保体的国际典型实践。该机制通过多国、多灾种的风险集中与指数化赔付模型,提高了理赔效率与成本效益。产品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数(如风速、降雨量、地震强度等)来确定赔付,而非传统的根据实际损失评估赔付,赔款在灾害发生后14天内支付,为受灾国政府提供了关键的灾后应急流动性。此外,CCRIF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将部分极端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分担渠道的多元化。

中国在巨灾保险领域也正在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层风险分担”的综合性巨灾保险体系,以宁波为代表的试点地区初步形成了公共巨灾保险、专项基金与商业保险协同运作的机制架构。基于国际实践,未来我国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上建议在四个方向持续深化:一是推动从单一灾种向多灾种、从灾后补偿向灾前管理的转变;二是推广指数保险与巨灾债券,提升产品效率与资金杠杆效能;三是建立区域风险共保机制,优化风险资源在空间维度的配置;四是在政策制度层面明确政府职责边界与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巨灾保险制度体系高质量发展。

三、案例研究:绿色船舶保险——支持高碳行业转型的金融工具

绿色船舶下的风险新形势通过改变风险传导路径、扩展风险影响主体、重塑风险特征,对传统船舶保险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可保风险边界的延伸以及保险产品和机制的调整。一是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等风险升级导致风险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新能源燃料如氢气、锂电池带来的火灾类型与扑救手段与传统完全不同,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故障或网络攻击可能导致船舶失控,进一步传导至货物、港口及周边环境,形成复杂的多层次风险。二是新风险下风险影响的主体扩大。绿色船舶的推广应用使得港口运营商、燃料供应商、物流链上下游企业乃至金融投资机构都扩大了相对应的风险敞口暴露。

随着绿色船舶下的新风险和《海上保险波塞冬原则》的提出,国际绿色船舶保险体系正在不断丰富深化。一方面,保险公司正扩展传统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对绿色船舶供能系统、碳减排设备等新技术的风险保障。例如,在船壳与机器险、时间损失险、维修停运险中,逐步涵盖因绿色技术故障引发的损失,部分公司也推出碳减排技术专属险种,覆盖CCS与绿色燃料系统等。另一方面,绿色船舶的发展带动保险业布局上游配套产业链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保障覆盖能源勘探、海上风电等离岸新能源产业。例如Skuld为不在保赔险范围内的移动式海上装置(如钻井平台)提供专属责任险。但当前绿色保险体系中针对绿色船舶面临的物理风险的专项保险产品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从风险特性来看,潮汐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影响多为渐进式,短期内其风险表现不显著,保险公司难以精准评估与定价。从产业特性来看,船舶具有可移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靠岸、改变航道等方式规避部分可预见的灾害风险,如海啸、飓风等,这使得风险的正面暴露概率降低。但从长远看,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将对港口航道、设备腐蚀等方面构成实质影响,相关风险亟需纳入长期保障视野。

表 1 聚焦风险类别视角下的绿色船舶特色险种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国际领先的互保机构Gard在绿色船舶保险方面提供了典型实践。Gard已建立起涵盖承保、风控、培训、研究、理赔与行业治理等多维一体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绿色船舶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在产品层面,Gard率先为氨燃料、氢动力、混合能源等前沿船型提供承保服务;在风控层面,通过发布行业指南、组织安全演练等方式,强化船东应对新兴风险的能力;在理赔环节,Gard推行环境友好型赔付优先机制,强调减损与绿色修复;在行业治理方面,深度参与波塞冬原则、IMO脱碳条款等国际规则制定,为全球航运低碳转型提供保险视角的制度支撑。

表 2 Gard支持海洋绿色转型概述

资料来源:Gard 2024年年报:支持可持续海洋经济

中国绿色船舶保险体系正呈现出监管引导与市场创新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的发展态势。监管层面,2023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绿色保险分类指引》中将“新能源船舶和航空器保险”及“船舶污染责任保险”明确纳入绿色保险范畴。同时,部分地方政府也在高风险场景中试点强制性保险制度,推动构建系统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保障体系。市场层面,绿色船舶产品进一步分为保障绿色交通自身风险、环境污染风险、气候变化下航运脱碳风险三类。2024年6月成立的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整合资源,为新能源船舶建造、运营、维修等提供一体化风险保障,服务绿色船舶生态建设。

基于国际经验,建议我国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一体化风险缓释体系,将绿色保险嵌入设计、建造、运营、燃料供应等关键环节,系统性对接航运脱碳需求。在产品方面,探索从传统承保“或有性物理损失”模式,拓展至将绿色转型中复杂的经济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例如,通过“电池性能—租金损失保险”将技术风险量化为赔付事件,“超额排放保险”转化合规失败风险为可保责任,以及对因突发监管变化导致的资产贬值,也可通过明晰触发条件予以保障。风险分担机制方面,应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互助”机制的作用,通过共享数据、共担风险、共创标准,形成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闭环。政策保障方面,建议借鉴国际经验,鼓励“行业自律与标准引领”,支持国内优势机构主动将其业务与国际气候目标对齐,并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等机构的规则制定。

四、对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的未来展望

全球绿色保险的发展进程、机构实践以及典型产品的发展思路,为我国深化绿色保险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建议未来一是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推动绿色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即由政府在环境等公共性领域提供政策引导与风险兜底,激发市场在产品设计与资源配置中的活力,形成制度与机制的有效衔接。二是加快推动存量保险提质,提升对绿色转型中技术不确定性、法规敏感性和路径多样性的风险覆盖能力,增强保险服务前沿产业的精度与韧性。三是加快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拓展保险、再保险、资本市场、行业互助等多元参与主体,建立协同应对系统性、极端性风险的多层次型承保体系。四是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发挥中国在绿色产业与数字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主动参与规则制定、区域协同、能力输出与“保险+”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绿色保险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Ceres. Navigating Climate Risk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U.S. Insurance Sector Disclosures[J]. Insurance Regulatory Reports, 2024.[2]刘玉焕.欧洲保险公司气候战略研究与分析[J].海南金融,2023,(10):76-85.

[3]Sompo Japan Nipponkoa Holdings, Inc.. Weather Index Insurance in Southeast Asia Receives Environmental Minister’ s Award [EB/OL]. 2016.

[4]Global Shield. Viision 2025 Update. Midterm Review of insuresilience Vision 2025 [EB/OL]. 2023.https://www.insuresilience.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Vision-2025-Update_2023.pdf

[5]Japan Earthquake Reinsurance Co., Ltd.. 2023 Annual Report[EB/OL]. 2024.https://www.nihonjishin.co.jp/pdf/disclosure/english/2023/en_disclosure.pdf.

[6]Kenneth Araullo. Japanese insurer announces insurance for EV batteries in China[EB/OL]. 2023.https://www.insurancebusinessmag.com/asia/news/auto-motor/japanese-insurer-announces-insurance-for-ev-batteries-in-china-452846.aspx.

[7]CCRIF. 2023 Annual Report[EB/OL]. 2024.https://www.ccrif.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CCRIFSPC-Annual-Report-2022-2023_lowres.pdf.

[8]裴鑫.巨灾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保险,2021,(09):55-59.

[9]邵成多,邱峰.“双碳”目标下绿色保险创新发展的国内外实践[J].北方金融,2023,(01):42-50.DOI:10.16459/j.cnki.15-1370/f.2023.01.020.

[10]Allied Market Research. Parametric Insurance Market Size, Share, Competitive Landscape and Trend Analysis Report, by Type, by Industry Vertical : Global Opportunity Analysis and Industry Forecast, 2023-2033[R/OL]. 2024.https://www.alliedmarketresearch.com/parametric-insurance-market-A14966

[11]唐金成,揭宗康.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创新发展研究[J].上海保险,2024,(08):29-38.

[12]戴梦希.保险“新国十条”引路巨灾保险机制化建设[N].金融时报, 2024-10-09(009).DOI:10.28460/n.cnki.njrsb.2024.004379.

[13]陈偲,陈经伟.构建巨灾保险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J].银行家,2025,(01):112-115.

[14]张一博.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取向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 2023.DOI:10.27665/d.cnki.gzcju.2023.001046.

[15]任晓航.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实施效果及其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 2022.DOI:10.27256/d.cnki.gnbou.2022.001288.

[16]Gard. Annual Report 2024: Supporting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EB/OL]. 2025.https://assets.eu.ctfassets.net/jchk06tdml2i/1JrZVVNuyWKW5Zri6t4lCj/ef96132d0554b4e995b897320f13fd6a/Gard_Annual_Report_2024_LOW.pdf

[17]中国银行保险报.中国太保落地航运脱碳保险[EB/OL]. 2024. http://www.cbimc.cn/content/2024-05/29/content_518862.html[

相关文章:

1、IIGF观点 | 周洲、杨金艺:区域协同视角下绿色保险赋能长三角生态治理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

2、IIGF观点 | 周洲、傅奕蕾等:应对转型风险 推动绿色保险提质升级

3、IIGF观点 | 周洲、郭紫丹: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发展及未来展望浅析

4、IIGF首席观点 | 施瑜玮、刘锋:洛杉矶大火与保险改革的必然与走向


作者:

任玉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周 洲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傅奕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云祉婷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气候金融项目主管

金子曦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