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澳大利亚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是一个旨在引导数万亿资本流向的战略框架,那么其技术筛选标准(Technical Screening Criteria, TSC)就是驱动这一框架运作的精密引擎。它并非一套简单的合规清单,而是将“气候变化减缓”等宏观环境目标转化为针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可量化、可验证指标的操作性工具。正是这套标准,为市场提供了实现可持续金融目标所必需的“通用语言”,将项目、资金使用与澳大利亚的净零转型路径紧密联结起来。
在上篇详细解析了澳大利亚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的宏观战略、以“绿色”与“转型”为核心的创新框架以及其全面的社会与环境保障原则之后,本文(下篇)将深入其操作核心——技术筛选标准(TSC),逐一剖析其如何为六大优先行业“量体裁衣”,并揭示这些标准不仅是技术性的减排门槛,更是反映澳大利亚经济现状、产业政策和转型路径的战略性设计。通过对具体行业标准的深度解读,本文旨在展示该分类目录如何将宏大的气候目标转化为可落地、可投资的商业实践。
一、农业与土地
(一)行业背景:经济重要性与生态复杂性间的平衡
农业与土地行业在澳大利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一个独特而矛盾的位置。一方面,它的直接经济产出相对有限,约占GDP的2.4%;另一方面,它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引擎和区域就业支柱,全国约10.8%的农产品用于出口,2023-2024年出口额高约700亿澳元,是国家贸易平衡的重要贡献领域。同时,该行业雇佣了约5.9%的乡村劳动力,是许多乡村社区的经济来源。然而,这种经济重要性伴随着巨大的环境足迹。与工业或能源部门不同,其排放物主要来源于更高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甲烷和氧化亚氮。而且,农业占澳大利亚净排放总量的19%,是国家第二大排放源,占据了澳大利亚55%的土地,消耗了全国约74%的水资源[1]。同时,农业部门面临着日益频繁和严重的干旱、不断变化的降雨模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南部的冬季降雨减少)以及极端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生存威胁。研究表明,2000-2021年,气候变化已导致澳大利亚农场的平均利润下降了22%[2]。这种“排放大户”与“气候受害者”的双重身份,构成了为该行业设计脱碳路径的核心挑战。
(二)分类目录的回应:关注具体的管理计划和可操作的脱碳路径
面对农业排放的复杂性,即来源分散、生物过程驱动、在数以万计的农场中难以精确和经济地进行实时监测,分类目录并未要求农场主承担精确排放测量任务,而是引导他们采纳并验证一系列被科学证明能够有效减排固碳的管理实践。
“绿色”标准(例:A1.1绿色作物种植):一项作物种植活动要被认定为“绿色”,必须满足一系列综合要求:首先,严禁将天然林改造为农田或排干湿地;其次,必须建立清晰的农场层面排放与碳汇基线;再次,需要制定并执行一份全面的、包含特定减排措施的农场管理计划;最后,要能够量化地证明,在1-5年内,相对于基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排放强度的降低,并同时维持或增加了土地的碳储量。这一系列要求,共同构成了一个基于行动和验证的,而非纯粹基于排放数字的“绿色”定义。
“转型”之脱碳措施:分类目录为农业转型提供了具体的“菜单式”选项,包括:通过使用增效肥料(EEFs)优化养分管理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A1.2);通过免耕、留茬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碳(A1.3);在农田中整合树木的农林复合系统(A1.6);以及为反刍动物使用甲烷抑制剂饲料添加剂(A2.7)等。这种“菜单”选项为资本进入农业脱碳领域提供了清晰、低风险的切入点。
这种基于实践的方法,成功地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转化为可行的商业实践。它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尽职调查路径:评估一个农场是否“绿色”,不再需要依赖充满不确定性的排放模型,而是可以审查其管理计划的完备性、减排措施的采纳情况以及土壤碳数据的变化趋势。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它为资本流向农业部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被官方认可的“绿色”和“转型”通道,是平衡气候目标、经济现实和数据局限性的一个典范式解决方案。
二、矿产、采矿与金属
(一)行业背景:经济巨擘的碳足迹阴影
矿业是澳大利亚经济的基石,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直接的经济贡献。该行业约占澳大利亚GDP的13.6%,直接雇佣了超过30万名高薪工人,其作为出口引擎的角色,贡献了全国高约62%的出口收入,年产值超过4000亿澳元[3]。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和锂生产国,也是黄金、铅、锌、镍和煤炭的全球顶级生产商和出口国[4]。
然而,这种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伴随着一个巨大的碳阴影。该行业的直接排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矿山运营中消耗大量柴油和电力所产生的排放;二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甲烷,即“逃逸性排放”,这是煤炭开采固有的高排放环节[5]。但对矿业,特别是铁矿石而言,真正的排放症结在于其间接的范围三排放。据估计,铁矿石价值链中超过90%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生在其被出口到海外、在客户的高炉中被炼制成钢的环节。这意味着,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国,其出口的矿石实际上是全球钢铁行业巨大碳足迹的源头。
与此同时,矿业也面临着一个深刻的“转型悖论”:全球向净零经济的转型,本身就极度依赖于矿产资源。电动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需要海量的锂、镍、铜、钴和稀土元素,而澳大利亚正是这些“转型矿物”的关键供应国。因此,澳大利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满足全球对转型矿物激增需求的同时,从根本上脱碳其采矿过程,并解决其庞大的历史遗留碳足迹问题。
(二)分类目录的回应:对价值链责任的开创性规定
将矿业系统性地纳入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是澳大利亚的一项创新。政策制定者选择了一条引导和改造该行业的道路,而非简单地将其作为“棕色”资产进行排斥和撤资。这种务实的态度,体现在其为不同矿物量身定制的、极具创新性的筛选标准上。
“绿色”标准(例:B1锂矿、B2镍矿、B3铜矿等“转型”矿物):标准的核心是基于一套随时间递减的排放强度阈值。该阈值路径一直设定到2050年,并提供了“矿石加工边界”和“矿山到门口”两种不同的计算边界选项,以适应不同矿场现场加工程度的差异。
铁矿石(B4)延伸责任边界的特殊处理:考虑到铁矿石价值链中超过90%的排放在于下游的钢铁生产环节,分类目录对此进行了创新性规定。从2030年1月1日起,铁矿石开采活动若要被认定为“绿色”,除了满足自身的排放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提供证据(如承购协议)证明其矿石产品被用于直接还原铁(DRI)等低排放的炼钢工艺。这一规定,精准地抓住了减排的关键症结,将可持续金融的责任边界从矿山门口延伸到了客户的钢厂。
为现有矿场提供融资“转型”方案(B5):分类目录提供了一系列适用于所有矿场的通用脱碳措施,例如,矿用卡车车队的电气化(包括Trolley Assist架线辅助系统)、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以及对低碳冶炼工艺的研发投入等,为现有矿场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明确的融资方向。
这一战略的背后,是对全球钢铁行业脱碳路径的深刻理解。传统的以煤炭为基础的高炉-转炉(BF-BOF)炼钢法是碳排放的重灾区,而新兴的以天然气或未来以绿氢为基础的直接还原铁-电弧炉(DRI-EAF)工艺,是实现钢铁行业净零排放的关键路径[6]。然而,DRI工艺对铁矿石的品位有更高的要求。分类目录的铁矿石标准,正是为了服务于这一技术转型而设计的。通过将“绿色”资格与DRI等低排放工艺的最终使用挂钩,它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未来,只有能够生产出适用于绿色炼钢的高品位矿石、并能确保其矿石被用于此目的的矿商,才能获得最优惠的“绿色”融资。这与澳大利亚政府的“关键矿产战略”和“未来澳大利亚制造”政策高度协同,这些政策都旨在推动澳大利亚从单纯的矿石出口,向上游的加工和增值环节攀升[7]。
三、制造业与工业
(一)行业背景:在结构性转型中寻求绿色低碳新定位
澳大利亚制造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迁。其GDP占重已从1990年的约14%下降至如今的5-6%左右[8]。然而,这一下降并非简单的规模萎缩,该行业正逐步从受政策保护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向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与本国资源禀赋和科研优势相结合的高附加值领域,特别是食品加工和金属制品。尽管相关领域GDP占比下降,制造业仍是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雇佣了约89万名工人(占全国劳动力的6%以上),并贡献了约22%的商品出口额[9]。
从排放角度看,制造业是典型的“难减排”行业。其排放主要来源于两大块:一是为满足水泥、钢铁、氧化铝等生产过程所需的高温(通常超过800°C)而直接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天然气)产生的“工艺热”;二是在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水泥熟料分解)直接释放的“工艺排放”[10]。这些过程很难通过简单的电气化来替代,构成了该行业脱碳的核心技术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其产业政策——“未来澳大利亚制造”(Future Made in Australia)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利用政府投资和激励措施(如生产税收抵免),在可再生氢能、关键矿物加工、绿色金属、低碳液体燃料和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新兴领域,建立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产业链[11]。
(二)分类目录的回应:实现与产业政策的标准协同
“绿色”标准:对于水泥(C5)、钢铁、氧化铝等传统高排放行业,标准设定了基于科学路径的、随时间递减的排放强度阈值。此外,还包含了对上游原料和燃料的交叉要求,例如,用于制造“绿色”氨的氢气必须本身符合分类目录中对“绿色”氢气的定义。对于使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活动,目录也提出了具体的合规要求。
赋能活动(C12-C17):分类目录将一系列关键脱碳技术的制造活动直接认定为“绿色”。这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C12)、电解槽(C13)、电动汽车电池(C16)以及相关的专业零部件制造。
政府的产业政策,如“未来澳大利亚制造”,本质上是利用公共财政(如税收抵免和补贴)作为杠杆,以撬动数倍于此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12]。然而,私人投资者在面对这些技术新、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领域时,天然存在风险厌恶。他们需要一个清晰、稳定且权威的信号,分类目录恰好提供了这个至关重要的信号。通过将制造电解槽(C13)或电动汽车电池(C16)等活动直接定义为“绿色”,分类目录为这些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提供了“可持续”标签,极大地降低了这些项目的融资门槛和资本成本。可以说,分类目录的“赋能活动”标准,是将政府的产业政策意图“翻译”成了金融市场能够理解和执行的语言。这是一种高度协同的政策设计,体现了财政、产业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为实现共同国家目标而进行的紧密配合。
四、发电与供电
(一)行业背景:规模化的转型需求带来重重挑战
电力行业是澳大利亚经济脱碳的绝对核心。它不仅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约占总排放的29%[13],更是未来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部门实现电气化、从而达成净零目标的基础。近年来,澳大利亚电力行业的转型速度较快,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迅速攀升,从2017年的仅17%增长到2023年的35%[14],煤炭发电的份额则相应地从历史高位持续下降[15]。然而,这与联邦政府设定的“到2030年实现82%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国家目标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要弥合这一差距,澳大利亚面临着一个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和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容量挑战”;另一方面,则必须同步解决因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以及传统煤电厂加速退役而引发的“稳定性挑战”。为应对此复杂局面,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其核心的能源政策工具——容量投资计划(Capacity Investment Scheme, CIS)。CIS是一个旨在通过提供收入担保来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加速私人资本投资的机制。其目标是到2030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增23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和9吉瓦的清洁可调度容量(主要是电池和抽水蓄能),以确保在老旧煤电厂退役的同时,能够维护电网的稳定与可靠。
(二)分类目录的回应:为快速转型提供高效指引
对成熟可再生能源的“直接合格”认定:对于技术成熟、生命周期排放极低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如太阳能光伏(PV)、聚光太阳能(CSP)、陆上和海上风能以及海洋能,分类目录规定在2030年前“直接合格”,无需进行额外的排放强度计算。对于水电和地热能等其他形式,则设定了低于100gCO2e/kWh的生命周期排放强度阈值。
对储能的明确支持与对天然气的战略性排除:电力储能技术,包括电池储能和抽水蓄能,被直接归类为“绿色”活动,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发电(即使是用于调峰)由于其排放强度远超阈值,未被纳入分类目录中的合格活动。分类目录在附录中建议,市场应通过评估电力公司的整体“转型计划”来考量包含天然气调峰资产的投资组合的可信度,而非将天然气发电本身视为“转型”活动。
分类目录和CIS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的政策框架。这种政策协同,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在“过渡技术”上的滞留和搁浅风险,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到构建一个真正基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储能的、符合净零目标的未来电力系统上。
五、建筑与楼宇
(一)行业背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布广泛的典型行业
建筑与楼宇行业是澳大利亚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支柱,贡献了约7%的GDP,并雇佣了约130万劳动力[16]。然而,该行业也背负着沉重的环境责任。建筑物的碳排放包含运营碳[17]和隐含碳[18]两种。随着电网的逐步脱碳(这将大幅降低运营碳),隐含碳在澳大利亚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的占比预计将从2019年的16%飙升至2050年的85%,成为未来建筑行业脱碳的主战场[19]。此外,澳大利亚还面临着艰巨的“存量建筑”挑战。据估计,到2050年时将存在的建筑物中,有近80%是今天已经建成的[20]。这些存量建筑大多在现代能效标准出台前建造,能效低下,构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排放源。对这些建筑进行能效改造,虽然潜力巨大,但往往面临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和干扰住户等实际困难[21]。
(二)分类目录的回应:一套引导市场渐进转型的动态标准
为新建建筑(E1)设立新标杆:分类目录要求新建建筑不仅要符合最新的《国家建筑规范》(NCC)中的能效标准,还必须实现“全电化”,即无现场化石燃料燃烧。此外,从2027年起,还需满足对制冷剂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限制以及对建材隐含碳排放的上限要求。
为存量建筑(E2, E3)开辟转型路径:如果一栋现有建筑通过翻新改造(E3),能够使其运营排放强度达到分类目录设定的特定绩效目标,那么这项改造活动和改造后的资产就可以被归类为“转型”资产。
以“日落条款”驱动深度脱碳:该类别设有“日落条款”(sunset clause),在2031年12月31日之后,建筑必须满足更为严格的“绿色”标准(如全电化、能耗强度更低)才能继续保持分类目录的认可。
一个只认可“完美”新建绿色建筑的分类目录,将使澳大利亚绝大多数现有商业地产在可持续金融的语境下变得“不可投资”,这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因此,“转型”类别的设立,为市场开辟了一条现实的路径。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即“转型”可能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标准较低的“舒适区”,导致市场满足于渐进式的、浅层的改进,而无法实现最终的净零目标。“日落条款”正是为化解这一风险而设计的解决方案。这种设计创造了一种由市场驱动的紧迫感,激励资产所有者现在就进行有远见的、能够满足未来“绿色”标准的深度改造,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当前的“转型”标准而进行敷衍的、浅层的修补。
六、交通运输
(一)行业背景:细分领域减排路径存在差异的排放大户
交通运输是澳大利亚第三大且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约占全国总排放的21%,并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最大的排放部门。其中,公路运输是绝对的主导,占到了交通总排放的约86%。其中,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排放合计占到交通总排放的60%以上,是整个国家交通减排行动的关键领域。澳大利亚交通部门的脱碳挑战呈现出显著的路径分化特征,其中轻型车辆的电气化路径清晰,而重型运输等难减排领域的脱碳方案则在探索中[22]。
(二)分类目录的回应:基于技术现实要求的精准施策
轻型车辆(I1):清晰、绝对的技术强制标准。对于乘用车、公交车等技术路径已经确定的领域,分类目录的“绿色”标准极为简单直接,即“零尾气排放”(Zero tailpipe emissions)。
重型货运(I4, I5):灵活的、基于绩效的路径。对于难以一步到位实现零排放的重型卡车和长途铁路(I9, I10),分类目录采取了更为灵活和务实的绩效标准。它依据气候工作中心(Climateworks Centre)等权威机构的情景模型,设定了一条随时间逐年递减的排放强度路径。这一设计承认了该领域技术方案尚在探索中,因此它不强制要求采用某一种特定技术(如纯电或氢能),而是允许任何能够满足该绩效基准的技术路径获得“绿色”融资。
为“难减排”领域提供“转型”投资方向:对于航空、海运和重型铁路等“难减”领域,使用符合分类目录标准的低碳液体燃料(LCLFs),如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被认定为一项关键的脱碳措施,为这些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投资方向。
对于轻型车市场,电气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澳大利亚的政策挑战不在于技术发现,而在于加速追赶。因此,分类目录在此采用了最严厉、最直接的“技术强制”标准(零尾气排放)。这一标准与新车效率标准(NVES)[23]形成了政策组合拳。NVES从供给侧推动车企引进更多电动汽车,而分类目录则从金融侧为这些车辆的购买和相关基础设施(如充电桩)的建设提供最低成本的资金。两者合力,旨在以最快速度推动澳大利亚轻型车队的电气化。然而,对于重型长途运输、航空和海运,未来的技术路径远未明朗。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政策制定者强行“押注”某一种技术路径,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分类目录采取了“技术对冲”策略,为重型卡车设定的排放强度标准是技术中立的,只要能达到绩效基准,就有资格获得“绿色”融资,这使得资本可以根据技术和商业的可行性,流向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样,分类目录将使用SAF认定为一项“脱碳措施”,也体现了这种务实主义,允许航空公司和投资者在短期内采取行动,使用一种可行的(尽管目前昂贵)解决方案来减少排放。
七、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六大优先行业的逐一剖析,澳大利亚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的真正精髓得以彰显:它并非一套僵化的、自上而下的规则,而是一个高度务实、精准适配的工具箱。无论是对农业采取的“基于实践”的灵活标准,对铁矿石创设的“下游责任”延伸,为制造业新兴领域提供的“产业赋能”,还是为存量建筑设定的“日落条款”,以及为交通部门设计的“双速”减排路径,都充分表明其设计者深刻理解了“一刀切”模式在澳大利亚复杂经济体中的不可行性,并通过“量体裁衣”的方式,为每个关键部门都提供了兼具雄心与可行性的转型路线图。
展望未来,分类目录的成功将不再仅仅取决于其覆盖的广泛性和要求的严格性,而更多地依赖于市场的实际采纳和数据的有效支撑。企业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收集、验证和报告所需的数据?金融机构能否将这些复杂的标准无缝整合进其信贷和投资流程?而监管机构又将如何通过“软强制”手段,推动这一自愿性框架从“最佳实践”真正演变为市场“通用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共同决定这份被寄予厚望的转型蓝图,能否最终在真实的资本流动中发挥其预设的引导作用,真正为一个国家的净零未来保驾护航。
脚注:
[1]Snapshot of Australian Agriculture 2025 - DAFF, https://www.agriculture.gov.au/abares/products/insights/snapshot-of-australian-agriculture
[2] Agriculture - Climate Change Authority, https://www.climatechangeauthority.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1Factsheet%20-%20Agriculture.pdf
[3] Workplace relations - Minerals Council of Australia, https://minerals.org.au/policies/workplace-relations/
[4] Australia - Mining -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https://www.trade.gov/country-commercial-guides/australia-mining
[5] Tackling Australia's Coal Mine Methane Problem - Ember, https://ember-energy.org/latest-insights/tackling-australias-coal-mine-methane-problem/
[6] Australia needs more green irons in the fire - Investment Magazine, https://www.investmentmagazine.com.au/2024/08/australia-needs-more-green-irons-in-the-fire/
[7] About the Australian Critical Minerals Prospectus | Austrade International, https://international.austrade.gov.au/en/do-business-with-australia/sectors/energy-and-resources/critical-minerals/introduction-to-prospectus
[8] Manufacturing Sector Contribution to GDP in Australia (1990-2022) - TGM StatBox, https://tgmstatbox.com/stats/australia-manufacturing-sector-gdp-contribution/
[9] Contribution of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https://manufacturingaustralia.com.au/wp-content/uploads/2024/08/Contribution-of-Australian-manufacturing_Web.pdf
[10] Australia Climate Factsheets - Industry, https://climateanalytics.org/publications/australia-climate-factsheets-industry
[11] 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investment to delive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new jobs by 2040, https://www.actu.org.au/media-release/future-made-in-australia-investment-to-deliver-hundreds-of-thousands-of-new-jobs-by-2040/
[12] 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ture_Made_in_Australia
[13] Australia - Policies & action | Climate Action Tracker, 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countries/australia/policies-action/
[14] Australia's Big Clean Energy Build Hits Record Highs: Clean Energy Australia Report, https://cleanenergycouncil.org.au/news-resources/australias-big-clean-energy-build-hits-record-highs-clean-energy-australia-report
[15] Australia - Policies & action | Climate Action Tracker, 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countries/australia/policies-action/
[16] https://www.abs.gov.au/articles/nuts-and-bolts-australian-construction-industry#:~:text=The%20Construction%20industry%20was%20responsible,trends%20in%20this%20critical%20industry.
[17]建筑物在使用阶段因供暖、制冷、照明和设备运行而消耗能源所产生的排放,是传统上能源效率政策关注的焦点。
[18]指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的非运营阶段所产生的排放,主要包括建材(如水泥、钢铁、铝)的生产和运输,以及施工过程本身所产生的排放。
[19] Report on embodied carbon in Australia's buildings | thinkstep-anz, https://www.thinkstep-anz.com/resrc/reports/embodied-carbon-and-embodied-energy-in-australias-buildings-gbca/
[20] From brown to green - retrofitting Australia's real estate - KWM, https://www.kwm.com/au/en/insights/latest-thinking/from-brown-to-green-retrofitting-australias-real-estate.html
[21] The Value of Retrofitting Older Buildings for Energy Efficiency - Application Solutions, https://applicationsolutions.com.au/challenges-retrofitting-older-buildings-energy-efficiency/
[22] Decarbonising Australia's transport sector: | Climateworks Centre, 2025,https://www.climateworkscentre.org/wp-content/uploads/2024/06/Decarbonising-Australias-transport-sector-Report-Climateworks-Centre-June-2024.pdf
[23]政府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车效率标准”(New Vehicle Efficiency Standard, NVES)。NVES是一项供给侧政策,它为汽车制造商设定了逐年收紧的、覆盖其全部在售车型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通过对超出目标的车队进行处罚,对低于目标的车队给予奖励,该标准旨在激励汽车制造商向澳大利亚市场引进更多高能效的燃油车、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
作者:
范欣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指导:
刘慧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