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杨晨辉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专栏 > 杨晨辉 > 正文

IIGF观点|施懿宸、杨晨辉:浅析ESG视角下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重点内容

发布时间:2023-12-23作者:施懿宸、杨晨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办期间,中国宣布牵头发起“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倡议。随着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3030”目标的进程逐步加快,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协同并推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将聚焦ESG视角下企业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促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生物多样性日益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

(一)宏观背景:“3030”目标迫在眉睫

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DB 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即继“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之后,切实参考全球生态系统保障情况以及各经济体实际贡献能力的雄心计划。该框架的核心要义包含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恢复生态系统以及保护原住民权利,旨在阻止和扭转自然环境的丧失。其中,2030年内要实现的23个具体目标包括但不仅限于保护陆地、海洋和内陆水域,恢复30%的退化生态系统,实现入侵物种的引入减半,以及每年减少5000亿美元的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补贴。由此衍生的“3030目标”要求各经济体合力于2030年保护全球至少30%的海洋和陆地,无论是时间的紧迫性还是实行难度都极富挑战。为支持并有效保障全球范围内生态、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中国各部委积极响应并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造性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而言,生物多样性发展早已从停留在公众意识层面的科普教育转变为具有宏观导向性的具体国策,同时是企业势必严格响应的发展方向。

(二)微观实践:生物多样性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要义相契合

企业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现时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具体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坚持质量管控为基本规范要求。随着我国新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化完善,企业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主题理念,递进式开展自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与布局优化。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要义与企业“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思想相契合,具有极为明确而显著的市场意义。具体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消除贫困、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存在内在联系,如下表所示,生物多样性公约本质要求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原则”为顶层设计,以内在价值创造与外在利益相关方权益保障为主要表征,故此在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方面存在高度适配性。举例而言,涉及土地开发利用以及自然资源开展的企业亟需遵守“可持续发展目标15:陆地生物”相关要求,致力于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表1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照表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二、ESG视角下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关键

(一)ESG体系中生物多样性关键议题剖析

现阶段,随着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可持续披露准则IFRS S1和IFRS S2以及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的陆续发布,国际视角下ESG信息披露的标准日益趋近统一,其中诸多规范与制度要求都已然将“生物多样性减缓”纳入ESG体系。生物多样性是各行业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与不同的经济社会系统相辅相成,尤其在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以及能源和开采三大关键的经济社会系统。如下表所知,与生物多样性发展休戚相关的核心社会经济系统中,分别包含不同类型与层次的转型发展行为,最终在落地实践阶段与环境、社会以及治理密切关联。

表2 三大社会经济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议题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WEF


基于以气候风险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以及国际ESG评价方法学策略框架,以下将分别按照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风险与机遇、相关风险暴露以及风险管理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剖析。

1.生物多样性的风险与机遇

生物多样性涉及的行业领域范畴较广,与之相关的自然资源与遗传要素是价值创造与经济循环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风险视角下,生物多样性可带来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两部分负面影响。其中,物理风险主要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损而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从而产生企业经济活动减产或资产减值损失。转型风险则涉及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内容,具体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采取技术投入与战略转型以应对潜在系列生物多样性负面影响,诸如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以及物种多样性丧失等情况。相对较为极端的情景之中,企业可能失去经营许可证,被动承受土地所有者及利益相关方提起的法律诉讼,甚至持续提升生态资源使用成本。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同样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潜在机遇。譬如鼓励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以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使用的可持续管理,提升自身运营效率。

2.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暴露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列为未来十年的三大风险之一,而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随着COP28的召开,气候风险俨然已经成为各经济体都不得不直面的严峻危机,其中生物多样性所受影响极为深远。除此之外,农业活动、过度采集(通过捕捞或砍伐等行为)、城市发展、能源生产、交通及其污染等影响同样形成了生物多样性领域难以规避的不利因素。对于企业而言,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暴露会分布在污染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质量、供应商管理、治理有效性、内部控制等各个维度,贯穿产业链与价值链,也是企业开展ESG实践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非系统性风险。

3.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

ESG风险的有效管理通常需要自上而下地开展全面、多方位、系统性考量,由制度规范与管理机制,影响力评估,再到具体执行层面的解决措施与绩效管理。因此,在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实操过程中,同样可以遵循ESG管治机制。一方面,企业需要划定具体业务落实过程中,可能受干的扰作业区域,并且有管理层牵头构建能够尽可能减少生态影响,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计划。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备、可靠的数据参照,因此开展分阶段的生物多样性和社区影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具体评估企业ESG实践成效中,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议题可对应采用细分指标的方式,定性判断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机制设计,定量衡量企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成效。只有当企业的生物多样性绩效能够维持在稳定增长水平,才能实现该领域风险管理的有效闭环,从而保障企业自身发展可持续性。


(二)IIGF的生物多样性分析体系

中财大绿金院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实质要义以及ESG体系中该关键议题的重点因素,独立研发生物多样性分析体系并形成数据库。该方法学框架以战略与体系建设、治理举措、项目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绩效表现以及信息披露七大板块为核心,严格按照制度与战略,风险识别与管理,以及信息披露与绩效评估为整体脉络,构建能够全维度、多方位、客观反映企业生物多样性实践表现的评估体系。其中,该评估体系包含三十余项具体指标,数据颗粒度较高,不仅能够体现出企业在陆地、水生资源的保护程度,同时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国策的响应程度。IIGF生物多样性分析体系旨在为市场参与者深入了解企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将相关潜在风险前置以便衡量搁浅资产的减值损失。

表3 IIGF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框架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三、企业践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建议

(一)明确ESG关键议题中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边界

国内外ESG发展的顶层设计可主要分成两个维度,一方面是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国际可持续性标准委员会(ISSB)等机构或组织牵头确立的标准框架,另一方面则是以明晟(MSCI)、标普(S&P)、晨星(Morningstar Sustainalytics)等指数公司牵头的ESG评级体系。其中不乏有关于生物多样性关键议题的描述及分析,但是整体纲领性意义较强,实操指导属性仍有待提升。对于不同行业企业而言,自身业务属性及规模各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并且在价值链的各个维度不径相同。即便如自然风险财务披露(TNFD)等标准发布为全市场参与者的生物多样性关联风险界定提供部分衡量工具,但仍需持续完善,以便企业在系统性开展识别、评估、管理工作时能够相对更为精准地参照对应基准要求。

(二)推进各方合力提升生物多样性数据质量

对于企业的ESG实践落地而言,可追溯、真实、有效、完整的相关数据是基石,能够帮助企业判断并追踪各个维度的具体表现。生物多样性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并不仅仅停留在物种保护或是土壤修复、水资源管理环节,其影响面也较为宽广,更需要大量的定量数据作为评估企业贡献程度的支撑。有文献显示,通过统计全市场近年来我国每年发布的近2,000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知,即便有相当比例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但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实质性与可信度严重不足。因此,建议企业在开展全面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注重生物多样性主题议题的资料梳理以及定量数据的校验与公开。同时,由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专家智库形成多方合力,构建企业生物多样性相关方法学及指标体系,为企业开展中长期生物多样性支持工作提供指引。

(三)完善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能力建设

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长期、可持续性,需要企业自上而下地建立管治机制、风险评估流程,以及绩效评估规则,相关内容也与企业高质量ESG发展有着高度密切的配合。企业ESG能力建设主要可从意识提升、专业知识储备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部分着手,并且相应工作的开展分别具有短、中、长期的时间属性划分。因此,企业可分阶段、分情况、分主次地筹备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及跨学科研究合作是必要的前期准备,能够帮助企业因地制宜地确立生物多样性核心重点。譬如涉及建筑工程、采矿、冶金、石化等行业企业就分别需要监测各个项目所在地的陆生、水生数据,并预先配备环保、资源修复设备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避免潜在不利风险。整体而言,企业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探索与支持工作具有延续性,需要技术与资金端的多方积累;而对应带来的生态资源又会从实际运营成本、转型效益、技术革新以及声誉等维度正回馈企业发展,形成正向闭环。

参考文献

[1]https://news.un.org/zh/story/2022/07/1106122

[2]中国迈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 2022,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New_Nature_Economy_Report_China_2022_CN.pdf

[3]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2022年1月,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risks-report-2022

[4] Maxwell, Sl,Fuller, RA,Brooks, TM,Watson, JE(2016)生物多样性:肆虐的枪支、捕网和推土机(Biodiversity: the ravages of guns, nets and bulldozers).自然.2016年8月11日.536(7615):143-5

[5]赵阳,李宏涛.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调查,分析与建议[J].生物多样性, 2022, 30(11): 22049.



作者:

杨晨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中心联合主任,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施懿宸 中财绿指(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