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云浮市某陶瓷企业的厂房内,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其背后,生物质燃料已取代原煤,为窑炉提供清洁能源。这家陶瓷企业凭借从农业银行云浮分行获得的725万元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挂钩支持贷款,推动单位产品使用标准煤能耗下降18%,成功实现了陶瓷制品的绿色生产和节能降碳。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和碳排放大省,广东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加快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已成为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
顶层设计 标准先行与试点突破双轮驱动
《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水泥、陶瓷、造纸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助推工业整体有序达峰。为落实《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以中国人民银行研制的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为蓝本,结合广东省陶瓷行业的产业特点和工艺技术水平,于2024年9月发布《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推出了全国首个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明确了陶瓷行业“转型主体+转型项目”双维度认定框架和55条低碳转型技术路径及信息披露要求,让陶瓷行业转型金融认定有据可依,为金融机构构建了一套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落地的标准。
在标准引领下,广东迅速形成“试点突破、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8家金融机构与8家陶瓷企业签约,授信总额达1.7亿元,佛山、云浮、东莞等地落地陶瓷行业转型贷款1.37亿元;建材、钢铁等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陆续试用,全国首批玻璃行业转型票据、玻璃行业转型金融贷款、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及全省最大短流程炼钢项目转型金融贷款相继落地,有力推动广东玻璃、水泥、钢铁等高碳行业绿色转型,形成“标准先行-试点突破-良性推广”的转型路径。
产品创新 精准供给与产业转型深度耦合
转型金融作为支持高碳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目标的关键金融手段,产品创新是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激发企业降碳减排内在动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积极指导金融机构针对转型企业和项目的相关产业特点,创新推出一系列转型金融专属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丰富转型金融“工具箱”,全方位满足企业绿色转型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在这一个过程中,“降碳即降成本”的创新机制已成为广东转型金融产品的显著特色。广东银行机构推出了一系列贷款利率与碳排放量或碳减排挂钩的动态定价转型金融产品,与企业约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碳排放强度目标,动态调整贷款利率、额度等要素,有效激发了高碳企业的降碳减排积极性。广发银行向中山某纸业公司推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凭借企业上年度碳排放量同比下降20.74%的显著降碳效果,让企业成功获得5个基点的贷款利率调减,节约利息支出2万元;东源农商银行为某钢铁有限公司量身定制“设备购置+绿色技改”方案,累计下调利率100个基点,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200万元,助力企业吨钢电耗降低150kWh、吨钢能耗下降30%。
截至2025年一季度,广东银行机构已创新推出了“绿色转型贷”“低碳转型贷”“短流程炼钢转型贷”等44种专属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转型金融贷款32.44亿元,惠及41个转型项目(企业)。
协同联动 多方协作与政策激励凝聚转型合力
广东通过构建“专业机构增信+政策杠杆撬动”的协同机制,推动转型金融落地见效。一方面,注重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增信作用,提升转型项目可信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化合作,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在转型项目专业背书和“洗绿”监管方面的优势,为转型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广发银行清远分行联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机构,为清远某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转型认定,推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精准支持碳减排领域。
另一方面,广东积极探索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倾斜;探索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手段为企业提供优惠融资、贴息政策及转型金融工具认证补贴,提升市场主体低碳转型的积极性。阳江市将建材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纳入当地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促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探索对符合标准的建材行业融资给予贴息支持。
转型金融标准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为“棕色产业”绿色转型开辟可行路径。广东的实践表明,金融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能够有效破解“减排”与“发展”的两难困境。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以转型金融为抓手,探索出一条“标准先行、产品创新、多方协作”的特色路径,为金融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广东绿色贷款规模达42363.63亿元,同比增长18.4%,转型金融正成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关键增量。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