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绿金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绿金新闻 > 正文

绿金新闻 | “碳”寻绿色保险,险企问道“点绿成金”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8-08

在双碳目标下,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调研发现,在负债端,无论是险种数量,还是保障额度均较此前有较大增长。其中,围绕碳汇,险企正在持续发力,已落地多款“全国首单”产品。在资产端,保险资金对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绿色基建等绿色产业持续布局,进一步完善绿色投资业务。

虽然保险公司已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实现从1到N的跨越?如何使得创新可以大规模复制?这是险企当下直面的课题,也是一道抢占绿色保险发展高地的必答题。


碳汇保险蓬勃发展

鱼翔浅底、白鹭翩飞,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进浙江宁波杭州湾湿地公园,便是这样一幅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储碳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是碳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但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湿地被破坏,进而导致其固碳能力和生态价值下降。

保护“地球之肾”、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金融力量义不容辞。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调研了解到,2022年,中国太保产险承保的全国首单湿地碳汇保险(碳汇保险,是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的创新型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已在宁波前湾新区试点落地,为前湾新区杭州湾湿地提供碳汇损失风险保障。投保当年,台风“梅花”登陆浙江,中国太保产险赔付的24.6万元理赔款快速到账。

“对于受灾导致的湿地生态价值降低,以往进行修复需要我们自行筹措资金,来源包括日常经营性费用、财政补助、上级公司拨款等,现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保险公司的赔付,大大减少了公司的经营支出。”宁波杭州湾湿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迪波表示。

据悉,上述碳汇湿地保险以气象指数作为理赔依据,当气象指数达到保险合同中约定的触发条件时,理赔过程可以自动化进行,无需现场查勘和定损。中国太保产险杭州湾支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龚拓表示,“目前,这一碳汇湿地保险的致灾因子只选取了干旱和台风,未来还可能增加火灾、极端自然灾害等其他因子,公司还将不断完善保险创新。而在承保区域上,下一步有望扩展至杭州湾其他湿地,探索将滨海湿地也纳入保障范围。”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碳汇保险迎来蓬勃发展,国内主要保险公司都开展了碳汇相关保险产品的探索。2024年以来,便有多项全国首单落地,比如国寿财险落地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人保财险推出全国首单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碳汇保险中一大部分是指数保险。“碳汇保险暂归于农险领域,采用指数形式对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而言都更加公平公正,因为碳汇量的测算比较抽象,也很难估算,成本还较高。拿上述湿地保险举例,目前来看测算成本是倒挂的,如果我们委托第三方来测算,成本远高于直接赔付金额。”中国太保产险杭州湾支公司业务管理员郑墩称。


保险力量护航碳汇交易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汇保险不仅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还能通过市场机制将碳汇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碳汇交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围绕碳汇交易的绿色创新保险也层出不穷。

今年4月,全国首单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在厦门落地,该保险旨在通过保险模式防范产权登记转让前的不确定性风险,当碳汇卖方用于辅助碳汇形成的财产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损毁,直接影响碳汇交易无法实现且无力偿还预付款,保险将为碳汇买方客户提供相应的赔偿,保障其在预付交易中对于相关财产的合法权益。

再早之前,全国首单碳账户综合保险于3月在宁波落地。据悉,该险种聚焦于碳账户在登记、运营过程中的人为过失和系统安全风险,承保碳资产登记责任、碳账户网络安全责任和碳资产账户安全责任。

“现在全国蓝碳交易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宁波产权交易中心负责人介绍称,在碳账户创新的过程当中,引入保险的产品能够给账户管理的安全性更多赋能,确保交易过程当中各个参与主体的权益和合规性,从而确保交易各方主体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下一步的创新。

和绿碳一样,蓝碳碳汇的方法学目前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未来随着海洋碳汇的测算方法更加健全完善,包括整个交易流程更加健全,那样就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后续在碳汇的交易中就可以有更多应用场景能与保险产品结合。

中国碳市场建设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认为,中国碳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过程中,关键要实现三个目标:建起来、发展好、功能强。按照这样的目标,主要需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一是行业的扩容。现在碳市场主要是电力行业,要逐步地向其他行业扩容,这已经在计划安排中。二是投资人的扩容。拥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才能带来市场交易流动性,使市场更加稳定、市场价格更加有效。三是工具和产品的扩容。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和工具,其中包括金融工具在碳市场中的运用。


负债端资产端同向发力

无论是包括碳汇保险在内的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险企都在持续发力绿色金融。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2297亿元,赔款支出达1214.6亿元。

具体到上市险企,2023年,中国人保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7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中国平安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72.96亿元,保险金额48.89万亿元;中国太保提供绿色保险保额约109.2万亿元,开发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等27款行业首单产品。

资产端方面,保险资金的绿色投资已初具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绿色投资规模达4627.88亿元;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达1285.68亿元;中国太保绿色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阳光资产总经理彭吉海看来,保险资金风险偏好稳定、投资周期长,天然与绿色经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需求契合,可以为我国绿色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作出贡献。

光大永明资产总经理程锐表示,保险资管机构应积极发行、管理和投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保债、绿色ABS、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实际上对于保险资金而言,绿色金融投资和ESG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彭吉海介绍,从国际经验看,ESG/可持续投资是在保险公司资产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虽然我国ESG投资相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近年来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多层次ESG投资产品和市场体系。目前开始披露ESG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多,上市公司ESG评级不断提高。“未来转型金融增长、尽责管理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生效、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加速等因素,都有望促进保险资管行业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投资业务。”他说。

展望未来,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将愈发广阔。上海市能效中心副主任秦宏波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科技创新,另一个是绿色金融,缺一不可。科技创新的产业化靠绿色金融扶持,其中绿色保险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双碳”的发展要求可能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化,这里面会有很多金融和保险的机会。


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整个绿色保险的发展都还处在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起步意味着创新空间足够大,可以继续丰富探索保障标的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数据支撑不足、人才缺乏等因素,相关保险产品在定价、风险评估、推广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且面临综合成本率较高的问题。同时,企业投保意愿也有待提升。

而上述痛点和难点的解决,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市场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业内普遍认为,市场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市场认知度、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数据支持和技术研发,从而推动碳汇保险和绿色保险的健康发展。

某财险公司人士表示,保险业应加强数据的积累,为产品精算提供基础,从而开发更精细化、多样化的产品。同时,还应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无人机、遥感、GIS等技术的应用,降低承保和理赔成本。

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毋庸置疑,既了解低碳产业又懂保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涌现,会进一步推动绿色保险的高速健康发展。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早在2023年便公开建议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高校、第三方机构等组织开展绿色保险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入相关专业课程,着力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为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梯队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保险也迎来了顶层设计。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绿色保险政策支持体系比较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风险减量服务与管理机制得到优化,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到2030年,绿色保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手段。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