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绿金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绿金新闻 > 正文

绿金新闻 | 共建“绿色丝路”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转型方案

发布时间:2023-10-20作者:中国环境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10月18日下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共建绿色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早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就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10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互学互鉴、携手合作,用绿色画笔共同绘就了“一带一路”大美画卷。

本次论坛上,国家副主席韩正在致辞中表示,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举措。共建国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互学互鉴、携手合作,沟通交流广泛深入,务实合作成效明显,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赋能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始终把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持续推动提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水平。”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国已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

“自从中国给我们提供了太阳能电池板,缺电的问题解决了,我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了。”在论坛举行前播放的视频中,一位巴基斯坦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家乡的绿色发展故事,这是中国技术助力越来越多国家绿色发展的缩影。

“中国的实践说明,应对气候变化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走上全面绿色转型轨道,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风电光伏设备和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国。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成本大幅下降,促进了全球能源和相关行业领域绿色转型。

“一带一路”共建中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中国绿色低碳转型中借鉴经验、汲取力量。解振华谈到,目前已有近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88%的碳排放、92%的GDP和89%的人口,各方已经走在落实巴黎协定的正确轨道上。但南北发展鸿沟持续拉大,全球集体努力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急需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只有务实合作才能解决各国行动面临的困难。他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为推进多边进程、强化气候行动与合作营造了和平、互信的政治环境和公平、公开、共享的经贸投资环境,也成为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

由于其地理位置,莫桑比克屡次遭受热带气旋、洪灾和干旱等灾害的影响,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绿色发展和气候变化是我们各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必须回答好的两个问题。”莫桑比克总理马莱阿内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给予的帮助。”他谈到,共建“一带一路”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期待未来同中国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合作。

推动绿色发展“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不断扩大绿色发展的“朋友圈”,成为各界的共同期待。

韩正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绿色发展“朋友圈”,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支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汇聚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

在这方面,金融的力量不可或缺。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回溯了过去10年该行在相关领域的一系列努力:推出覆盖贷款、债券、保险等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组建国际银团贷款等方式,支持了包括阿布扎比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乌兹别克斯坦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项目等一批绿色标杆性项目;创新发行了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项目建设……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与国内外各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加强务实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大力量。”

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在发言中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将为促进国家间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解振华呼吁,各国需要在绿色低碳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近年来,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人类生存和后代福祉面临空前挑战。他表示,尽管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给各国团结应对气候危机带来困难,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大趋势不可逆转。各方应将当前发展与长期转型结合起来,积极落实联合国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开展更加开放、包容的绿色低碳务实合作,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能源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健康、应对气候变化相协同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新媒体编辑:解桐瑞